“不确定时代”的确定性趋势
@数字经济:在众多“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假如回放一下互联网进化的历史性场景,便可知是“数字化生存”的思想启迪了无数人的思维。当年尼葛洛庞帝描绘的场景,曾被认为是无法理解的虚幻或不可能实现的未来,而今天站在“互联网+”向“智能+”迭代演进的时代节点上观察和比较,我们会发现,不仅他描绘的场景几乎完全实现,而且很多现实生活中火爆的网络应用如元宇宙带来的虚拟场景应用等,是他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现实已然远超预测,人们可能需要一本新版的“数字化生存”指南,否则很难理解和驾驭“数字财富”新场景。
基于2022年这一时点看经济,不少博眼球的专家学者给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而最能感知当下经济态势的优秀企业家实际上有自己敏锐的洞察。无论多么炫目的说法,最终都要看增长曲线的验证。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包括中国成长性最好的领域当属数字经济。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在中国GDP中的占比已达39.8%,同比名义增长16.2%。2017~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3.6%。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澎湃的牵引力。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国务院在2021年12月针对数字经济发布了首个国家级行业“十四五”规划,即《“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清晰界定“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为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换言之,数字经济就是新型实体经济,也是当下最可触摸和掌控的商业趋势。
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的信息消费升级,标志着网络经济的消费场景、消费取向、消费范式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大多发端于以5G+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群正掀起的变革。
如何看待经济的下一程?关键是准确把握趋势。有观点认为,分析当下趋势,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逆全球化加剧、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颠覆重构态势,都加深了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
但值得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种颠覆是回到过去。任何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颠覆都将导致价值链和商业生态的重构与新生。
对所有企业的考验是是否具有洞察趋势、洞见未来的智慧。面对“互联网+”“智能+”的新时代,我们可以说,虽然有千种困难、万般“不确定性”,但是我国数字经济的美好前景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应该审时度势,主动求变,选择数字经济及其细分领域确定性的支点,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化,赢得未来。
@“网络化渗透”加速应用场景迭代进化
在中国接入互联网初期,很多“触网”的公司靠的是一根1兆网线连通世界,而现在普通家庭接入的,都已经是千兆光纤。第一部国产GSM制式手机1998年才诞生,而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21年1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3.51亿部,其中5G手机出货量达到2.66亿台,占手机同期出货量的75.9%。随着5G技术日趋成熟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这些数字仍将持续刷新。可以说,每一次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都带来了需求释放,促进了产业演进。基础设施创造的巨大空间,很快被丰富多样的新应用所消化;新应用的快速普及,又反过来对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如此这般,便形成迭代升级,良性循环。
当下关注数字经济的未来,必然涉及“新基建”。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传统基建存量基数已很高,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数字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却处在起步阶段。可以说,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为“互联网+”“智能+”产业的未来摹绘了广阔发展空间。
数字内容产业是数字经济迭代进化的先锋。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新的信息技术总是首先在信息传播和消费行业落地,不仅自主找到了最直接、最成熟、最广泛的应用场景,也加速了新应用价值扩散的过程。元宇宙的应用风潮比想象中来得猛烈,应用新场景已然超出预期。站在5G+AI时代的门口,新技术群带来无限可能,而束缚发展的往往是我们的想象力。
前沿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是融合发展的核心路径。许多企业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运用卫星技术遥感影像鸟瞰洪灾现场、展现抗疫进程,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热点话题、复杂问题的可视化解读,将AI声像分析用于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解读。以消费元宇宙与产业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赛道已然火热开启。从技术筛选、场景策划到模拟测试,再到数据可视化,其实都是在为新的场景应用积累经验、探索通路,因为企业家们知道,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就是创造未来。
@5G定义常驻云端生存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2年8月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4.4%,10.51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平均每天有约4个小时工作和生活在网络空间。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更切身地认识到了互联网的不可或缺,它全方位渗透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唯一的例外就是睡眠时间。所以说,尼葛洛庞帝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化生存,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研判5G对生活领域的改变,可以认为5G将成为数字经济新引擎,同时在三个维度上推动信息消费业态的深刻变革:一是从传播的时间维度上看,我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常驻云端”的信息环境;二是从传播的空间维度上看,开启新一代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将成为可能,而且将成为常态;三是从传播的主体维度上看,我们将真正迎来万物皆媒的物联网时代。
当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科技、传媒、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关系愈加紧密,发生在互联网领域的变化会直接而迅速地向很多其他领域跨界传导。跨界,不是互相进入彼此的领域,而是共同探索全新的增量空间。在科幻小说中,疯狂科学家的奇思妙想至关重要,而在现实世界中,技术进步则来自无数人的不懈探索。特别是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群体智慧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与反馈推动着技术迭代,缩短了创新周期。
从随时在线到常驻云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生了哪些变化,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满足新的需求。要基于浪潮的走向,而不是风口的变换,来推动信息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新业态。新冠疫情迫使我们关了许多道“门”,但数字化探索同时为我们开了许多扇“窗”。譬如线下院线一片惨淡的时候,“移动电影院”正开启连接国内影迷、辐射海外市场的“新院线模式”。正是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让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流形态。
诸多技术环节上的每一个小的改变,需求上的每一个改变,都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的市场空间。
因此,改变即机会,变化即商机,趋势即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