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2.0时代的价值驱动力
@数字经济1.0“五个符号”的价值风向
假如粗略地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些分析,不少业内人士倾向于把2010~2020年这一阶段称为数字经济1.0时代。
围观这一时代,是数字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时代,也是最具颠覆性的时代。
构成围观效应的要素包括阿里巴巴等多家互联网公司成功在美上市,以及2014年“光棍节”淘宝创造的571亿元单日交易纪录,甚至还包括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网络故事。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规模超越美国等若干国家网民数量之和,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注定将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代,学界和产业界对于互联网作为驱动新经济发展的变革性力量的认知空前一致。中国数字经济在这一时代则一直被“破与立”这对矛盾纠缠着。在“破与立”的对立与统一中,发生了数字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变迁,浓缩了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的系统性认知。
“破与立”是一个带有哲学色彩的命题,互联网正在或即将颠覆式改造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变革既有社会生产形态的同时,也催生了众多新的行业、职业乃至新的社会生态。过去我们讲解放思想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今天互联网对于经济发展同样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既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也是产业变革的推动力。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带来的全方位深刻改变,尤其是数字经济1.0时代的变化,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然到了从量变引发甚至引爆质变的转型期。
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五个符号。
第一,数字经济形态使中国经济有史以来首次站立在世界前沿方阵。过去20年,中国形成了规模庞大且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并为今后20年乃至更长时间奠定了上行基础。2022年8月,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网信办负责人披露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从21.6%提升到39.8%,已是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二的水平。
第二,孕育了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对全球网络技术拓展应用场景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网络空间释放的政策红利不断加码和升级,产业跃升速度加快,引发全球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关注。
第三,网民是成就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互联网人口基数庞大且不断攀升,使中国成为电子商务头号大国。2022年11月,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营收规模达到了6.4万亿,电子商务从业人数达到了6727.8万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和应用规模已领先全球。
第四,互联网打破行业界限,无限地跨界扩展外延,深刻影响着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走向。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势如破竹,几乎由日新月异变成“日新日异”。
第五,信息技术变革的周期进一步缩短。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分析、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广领域、规模化应用的驱动下,信息技术变革周期呈现加速缩短的态势。
数字经济1.0时代也可以界定为社会化网络时代、消费互联网时代,以人群联结、信息传递、日常消费互联网化为主要特征。从宏观视角审视,互联网改写了发展模式,重构了经济版图,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载体;从微观视角来看,互联网意味着千载难逢的创业和创新机遇。
@数字经济2.0的内在驱动力
迄今为止,对于数字经济2.0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论点。对中小微企业经营者而言,要想掌控新经济的命门,有必要从各种杂乱混淆、相互矛盾、违背常识的误导性观点中走出来,确立正确的认知。
当下,以“数据驱动、智能交互”为基本特征的数字经济2.0时代已正式开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应是标定这一进程的最明确信号。企业经营者要掌控数字经济2.0的趋势,有必要从四大效应出发认知数字经济2.0的内在驱动力。
1.数字技术群的渗透力、穿透力的叠加效应
自第四次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全球形成了有史以来最密集的科技创新成果,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密集的技术业态变革。具有底层核心性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具有应用属性的区块链、AR/VR/M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元宇宙等构成的数字技术生态系统,渗透经济活动的全领域,改变着商业的业态、模式、价值链,甚至经营哲学与文化。这一生态系统正按照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逻辑线延伸、扩展、互联互通,对生活方式、产业模式、商业范式、社会关系等系统性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移动化、社交化生活带来的消费溢出效应
智能手机的功能无限延展和高覆盖率,不仅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创造了无所不在的移动化生存场景;社交平台的低成本、广连接、泛交互属性,不仅解放了思想与沟通表达,也催生了信息消费范式的变革。移动化与社交化的融合,正在改变线下场景的商业命运,几乎全时全域消费的商业场景正在向更大范围溢出。
3.数字化转型与数据化的驱动效应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融合、叠加并快速进入制造业、流通业等领域,实质性地改变了经济活动的逻辑关系。经济活动和市场行为的数字化转型,使生产力增长模型建构在网络数字技术体系之上,技术赋能于各类企业的时代必然开启全新的财富获得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收集、存储、分析处理、使用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动能,前沿企业从数据化的价值链上获得商业机会、数据洞察力和数据财富。
4.智能化、交互化变革的颠覆效应
企业家想要掌控未来的商业形态,就要敏锐洞察全球智能化革命的轨迹。人机交互、体感交互、VR、AR、AI等技术正在更多的场景下得到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算力、智能硬件设备等新基建呈现旺盛需求,基于云端的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驾驶等智慧社会的形态扑面而来。这些都使得智能交互成为数字经济2.0的内在驱动力,催生新的商业价值逻辑。智能手机成为渗透率最高的个人随身设备,这几乎颠覆了所有商业的范式。依托于云系统的手机、显示器、音箱等智能交互类技术设备进入生活场景,为用户带来了轻松而舒适的生活体验。
“四大效应”的叠加催生了数字经济新业态,而“智能交互”明显成为数字经济2.0的鲜明符号。
回顾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的颠覆性预言,“下个十年的挑战将远远不只是为人们提供更庞大的屏幕、更好的音乐和更易使用的图形输入装置;这挑战将是:让电脑认识你,懂得你的需求,了解你的言辞、表情和肢体语言”。
“未来已来”,你感受到了吗?
@跨界逆袭:打开未来的正确姿势
录像机被DVD逆袭、胶卷被数码产品逆袭、通信业被微信逆袭、传媒业被社交平台逆袭、实体店被电商平台逆袭、照相机被智能手机逆袭……跨界逆袭正成为颠覆式创新的一个入口。
中国正处于一个以“代际融合+迭代提升”为特征的数字经济新阶段。颠覆、碰撞、冲突成为商业的常态,应对的策略就是跨界逆袭、跨界融合。
跨界逆袭、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被着重强调,依托互联网跨产业、跨终端、跨平台、跨渠道的联通融合变成现实,互联网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载体和推动新经济前行的驱动力。
在被传统思维范式定义的范畴内寻求突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跨出固有界限看待事物的属性或许别有洞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领先技术群推动下的变革越来越呈现出颠覆性特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跨界融合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跨界的商业模式催生了增长的新模式。
从本质上来讲,跨界是一种通过交叉实现跨越的方法论。一个人长期处于特定环境、特定商业氛围里,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但换个角度,将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要素相互关联,通过资源重组来打破市场供给与分配的固有关系,重构消费市场的价值体系,就有可能产生突破性思路,改变原有商业生态。许多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往往是在跨界交叉地带获得突破的。
跨界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视野分析问题并提出颠覆式创新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跨界的本质在于打破思维定式,破除局限和藩篱,开创新路径。具体分析,经济跨界意味着超越行业界限,科技跨界意味着进入交叉地带。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兴起是对汽车业的一次革命,本质上是造车新势力基于技术迭代打破行业的经验壁垒。汽油车与电动车虽然都是乘用车,但它们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仅从动力输出模式来看,它们的异同决定了两种车的分野,汽油车拥有十分复杂的燃油动能转换输出系统,而电动车拥有相对简单的电能驱动电机的直接输出系统。在以电动车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赛道上,造车新势力由于少了思维定式、传统经验的束缚,看起来比老牌汽油车企业更加游刃有余一些,并暂时占据领先地位。这不是丰田章男所谓的造车新势力“不讲武德”,而是以老牌汽油车企业为代表的旧势力无法突破传统制造思维,无法适应造车新势力通过跨界思维和跨界实践获得的造车能力的超越。
跨界形成新的挑战,这把“双刃剑”剑锋所指,是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从物理叠加向化学反应的逆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