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与“智能+”颠覆
@信息革命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测,“由于技术发展呈指数式增长,机器能模拟出大脑的新皮质。到2029年,机器将具备人类的智能水平;到2045年,人与机器将深度融合,那将标志着奇点时刻的到来”。对这种极端乐观的预言,我们可以姑妄听之;但对汹涌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绝对不能采取无视的姿态。
曾经只能在电影中看到的人工智能,如今已经在现实中无所不在。面对汹涌巨浪和空前繁荣,我们需要用历史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理解这一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历程,18世纪开启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蒸汽时代来临,蒸汽机解放了人力;19世纪开启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机械能与电能实现相互转化,动力层面的技术进一步迭代;20世纪开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打破了时空的障碍,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而正在展开的21世纪第四次科技革命,探索出了基于深度学习、赋予机器以“智力”的人工智能技术。
从新兴科技的发展成熟及其引起的社会变化来看,人类科技史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指出,“第一次浪潮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至今不过三百年;今天历史发展速度加快,第三次浪潮可能只要几十年”。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已进入“成熟酝酿期”,革命性突破蓄势待发。在这中间,人工智能是最耀眼的瑰宝。
从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会议算起,至今人工智能已经走过66年。从理论萌芽、概念构建到落地应用,经历两次寒冬,过程起起伏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的出现、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的潜力越发被人们重视。当前,随着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终于实现质的蜕变,迈入全新阶段。通过与各行各业形成协同配合,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帮助人类社会逐步从动力赋能、信息赋能走向机器智慧赋能的新阶段。
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人类通过技术进步不断解放自己的过程。沿着历史的脉络,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形成对人类体力的替代,帮助人类从或简单重复,或危险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更优配置。而从现实角度看,2017年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已经对战略态势做出了精准判断,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将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
或许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的一个关键临界点上,人工智能就是帮助我们越过分水岭的关键力量。
@技术群的协同进化
我们必须意识到,当谈到人工智能的时候,并不只是在讨论单一的人工智能技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和业界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各执一词,科技和商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导致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五花八门。简单来说,根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分为专有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根据人工智能的内涵,可以分为类人行为、类人思维、泛智能;根据人工智能的能力,可以分为侧重“快速处理”或侧重“自主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如果将“新一轮科技革命”看作一个整体,人工智能在其中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以其驱动性、带动性、引领性而与其他前沿科技发生着互融互动的横向联系。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全球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息技术群进入密集成熟期。名为ABC的组合声名鹊起,它代表的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在很大范围内被认为是新科技的代表。究其原因,一方面,它们各自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合集而非单一技术,其中就有不断推陈出新的部分;另一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三者协同起来发挥作用时,它们就变得更加强大。
以大数据为例,由阿里云研究中心、波士顿咨询等联合推出的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三种主要技术都需要专有类型的数据:机器学习,例如计算机视觉、情感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需要大量的标签样本数据;模式识别,例如文字、语音、指纹、人脸等识别技术,则偏重于信号、图像、语音等非直观数据;人机交互,例如智能机器人技术,则需要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可以说,互联网催生了大数据,大数据催生了人工智能。
所以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时,谈论的其实是当下科技发展的全部前沿创新。智能化不只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模块的成熟能够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养料”,在整个技术群的共同支撑下,人工智能技术才开始走向产业化落地。未来,更多新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必将突破现有智能技术的能力瓶颈,涌现更多综合应用和应用场景驱动的技术创新。这也提醒我们,在思考数字经济现实与未来的时候,应当把视野拓宽到人类科技发展的全面图景上。
@科幻剧的现实版本
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更多是一种概念炒作而远非现实。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到制造、医疗、交通、家居、安防、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正如毕马威的研究报告标题所示,“人工智能无所不在”。
人工智能能够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于其强大的带动性和溢出性。从艾瑞咨询绘制的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图谱(见图1-1)中也不难看出这条赛道空前繁荣,在应用层有大量企业面向不同行业提供服务: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领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构建,在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等领域助力治理能力现代化。产品设计、产能补充、风控安全、管理调度、人机对话、远程作业、大数据研判……人工智能广泛渗透经济生产活动的主要环节;感知、认知、决策、执行、高复杂度计算、多因素推理、工作助手……人工智能在各种场景中发挥多元价值。

图1-1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图谱
注释:以企业主营业务为主。图谱中所展示的公司logo顺序及大小并无实际意义,不涉及排名。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根据公开资料研究绘制。
可以说,技术与应用螺旋上升,科研与市场相互促进,人工智能已经从纯粹的技术转变为对经济、社会和生活有着全方位影响的重要因素。科幻已经走进现实。关于未来,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发布《腾讯人工智能白皮书:泛在智能》时如此畅想:“未来,智能技术会是一个渗透生活、无所不在的状态,可以说它很重要,因为万物都会依赖于它;也可以说它不起眼,因为智能技术化为无形,融于万物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