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王权独立的英国教会
英国又是另外一种情形,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因为个人行为受到公教会的指责,甚至要将其逐出教会。这个所谓“排门律”的处罚,在中古时代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被处“排门”的人士不仅不再有朋友,甚至连家人都可能不再理睬他。亨利八世作为一个国王,认识到英国孤悬于大西洋,教会力量鞭长莫及,而且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百姓多多少少还保持了一些所谓异端的原始信仰。于是,他悍然不理睬教会,在英国自立了一个英国圣公会 [1] ,由坎特伯雷大主教 [2] 任宗教领袖,和代表政权的英国王权彼此依存,独立于公教秩序之外。
在西欧,尤其在法国南方,也有一群反对公教会的人士,他们成立了胡格诺教派 [3] ,各自以地方教会独立存在,不再接受公教会的指挥。除了上面这四五个主要的反公教力量以外,欧洲各地还有各种反对公教会的小教派,而且多少都和各地的封建领主相互合作,从天主公教会那里争取独立和自主的权力。
上一章谈到的三十年战争,站在天主公教会一方的是一批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封君,和他们对抗的却是许多分散在各地的小封君,以及英国、法国的世俗政权。最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了各地民族国家的主权,实际上结束了天主公教会独占的局面。因此,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宗教改革,几乎可以说是一体两面的历史事件。
宗教改革在思想上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天主公教会固然还自认为可以代替上帝发言,也可以代替上帝做许多裁断,可是在公教会以外,有另外半个欧洲,却根据宗教改革的理想,树立起人的思想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两者加上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近代文明的几根重要支柱。下一章我们要谈到近代的启蒙运动,其中许多主要的思想都和宗教改革的结果有关,个人获得了思想的自主性,也树立了理性思维的神圣特性。
[1] 英国圣公会 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安立甘宗的教会。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英国。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定圣公会为国教。
[2] 坎特伯雷大主教 为全英格兰的牧首,又是全世界圣公会的主教长,普世圣公宗精神领袖。
[3] 胡格诺教派 16—18世纪法国新教教派(属加尔文宗)。其成分主要包括反对国王专制,反对企图夺取天主教会地产的新教贵族,以及力求保存城市“自由”的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1562—1598年,胡格诺教派与法国天主教派的内战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延续。最终,胡格诺教派首领亨利继承法国王位,改宗天主教,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又给予胡格诺教派信教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