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教士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我们先说关于远东的部分。蒙古帝国西征一直打到欧洲边缘,其征服的疆域广大,横跨欧亚,在陆路上有万里驿道,海上有绕航马来西亚半岛,经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或是波斯湾,最终进入欧洲的长程航道。我们都知道马可·波罗是向西方传达东方文明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实除马可·波罗外,还有好几位旅行家写下描述东方情形的重要著作。这些人有的是欧洲人,更多的却是伊斯兰世界的人。这些著作经过宗教战争以后,也逐渐为欧洲的知识分子开启了了解东方的窗户。天主教会一直以为在东方有一个失落的以色列部落,也以为东方有一个号称约翰长老 [1] 的神秘人物在东方建立了一个基督教的国度。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很复杂,此处不必细述。但至少在成吉思汗的时代,东方的草原上确实有一个信奉东方景教 [2] 的部落领袖王罕 [3] 。
这些依稀的印象,使天主教会中的革新力量耶稣会 [4] 和稍后兴起的道明会 [5] 等宗派都向东方派遣传教士。最长期的传教工作,是耶稣会延续数百年不断地派遣教士来到中国。最著名的教士当然就是利玛窦。数百年来,这些教士传送回欧洲的信息众多,内容也很深入。例如,关于景德镇制作瓷器的技术,就有一位传教士居住在江西十九年,将制造瓷器的工序和工场组织方式全部记录下来,寄回欧洲。在他们的描述之下,中国的古老文明在许多方面比欧洲的文明要优越。从政治方面说,他们也极力推崇中国的考试制度,认为经过科举选拔的文官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也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不是欧洲以贵族执政的政权可以比拟的。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耶稣会延续数百年不断派遣教士来到中国,利玛窦是里面最有名的一位。
17世纪以后,耶稣会的传教士又传述康熙皇帝的“圣王”特质。康熙帝确实很有学问,而且对于耶稣会士礼遇有加,跟从他们学习西方的数学、物理学和医学。康熙帝也借耶稣会士了解西方,例如,清代派遣专人远访今日的俄国,这一使节团就是由一位耶稣会士陪同西行的。耶稣会士介绍的世界知识——包括当时最好的世界地图——是康熙帝了解当时世界的重要依据。康熙时代的中国,虽然许多病根已经长期隐伏,呈现于世界的却是清代的盛世。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比起来,无论生活质量还是社会秩序,都高出一筹。耶稣会士因此赞扬中国的制度,是符合柏拉图“理想国” [6] 理念的圣王和理性的秩序。
[1] 约翰长老 1145年,欧洲出现了约翰长老的传说,认为他统治着东方的一个基督教国家。13世纪前期,欧洲人曾把成吉思汗视为约翰长老;17世纪末,欧洲人才彻底认识到约翰长老是个虚幻的人物。
[2] 景教 唐代对首次传入中国的基督教的称谓。太宗贞观九年(635)基督教叙利亚教会教士阿罗本由波斯前来中国,开始传教。武宗于会昌五年(845)下诏禁止佛教流传,该教也遭波及,没过多久在中原地区中断,但在契丹、蒙古等地仍流行。
[3] 王罕 辽金时以游牧为生的克烈部族势力强大,上层信景教。脱斡邻勒称汗时,曾受金册封为王,称“王罕”。
[4] 耶稣会 天主教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创立于巴黎,旨在反对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
[5] 道明会 正式的名称是“传道修士会”,罗马天主教著名修会之一,创始人是西班牙人圣道明。道明认为用福音可以赢得异端和异教徒,自己实行使徒式的贫穷生活,吸引了一群人跟随他。
[6] 理想国 书名。古希腊柏拉图著。书中主张理想的国家应由哲学家担任统治者,理性应在其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该书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论述加强奴隶制国家统治的方案,在西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均具有奠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