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你需要了解自己的优势
告诉我
你要干什么
在这野蛮却宝贵的人生里?
——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美国诗人
2011年,我在完成博士课程后加入了著名的美国咨询公司盖洛普,在那一年接触到优势理论,并成为一名认证优势教练。在此之前,我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是心理问题及其治疗方法,我的关注点永远是“问题”,以及如何帮助遭受这些问题困扰的人们获得心理健康。我一度以为,这会是我唯一的职业方向。
然而,优势理念和教练方法的学习,让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开发人们潜能的工作。这份工作是如此有趣,你可以通过一份测评去重新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并且关注的焦点是这个人为什么如此独特并与众不同。这在某个点上击中了我对人性本善、天生我材的相信与想象,我完全陷入到对优势可能给人带来的积极改变的憧憬中。优势教练工作常常令我和我的客户在特定的时间点上沉浸在积极的氛围中,悦纳、肯定、认可、赞美、共鸣、自信、启发、喜悦……这是令人滋养、让人着迷、愿意无数次再寻觅的感受。
格雷戈·卖吉沃恩(Greg McKeown)在他的畅销书《精要主义》中提醒人们,要找到能够体现自己最大贡献峰值的事并将之作为一生的事业。这本书影响了成千上万的读者,然而,也让很多读者陷入思考:到底什么事才是自己最擅长的,在哪个方向上投资自己才会最大程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并给社会做出最好的贡献呢?
另一本畅销书《刻意练习》也教读者要在自己铆定的方向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熟能生巧地成为这个领域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人才。还有一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你应该遵循“三环”理论,即你所做的事情应该是你最擅长的、社会需要的,且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第二条容易判断,因为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为社会所需要且不对社会有危害,就基本上都能找到其意义;经济回报也一样,只要有人需要、有人购买,就可以带来经济价值,其差别只在于利润的多少。而第一条几乎是最难的,你可以通过努力掌握很多事情,但哪件事是你最擅长的呢?
因为没有找到自身优势而在职业发展上走弯路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最近与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聚会,闲聊到另一个朋友的女儿,发现她的职业发展路径之曲折竟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位朋友的女儿非常优秀,高中毕业考上纽约大学,学习新闻专业。毕业后觉得新闻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反倒对教育发生了兴趣,于是去做了两年的英文老师。之后在父母的催促下,申请了美国一所名校读MBA,但读了一年又觉得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辍学了。之后,她去了家乡所在城市的一家非营利机构做义工,没想到却爱上了这份工作,现在成为这家机构的正式社工。她觉得自己非常享受为他人提供帮助和咨询的过程,这就是她最擅长也最喜爱的工作。
在朋友们看来,她本来可以拥有一份高薪也更为主流的工作,但她却觉得那些工作都不适合自己。我记得我在美国时她刚考上大学,美丽有气质的她拥有极好的口才,寒假回来给学弟学妹汇报大学生活,非常有气场。加上她在高中时多次获得演讲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大家都对她的未来一片期待,不曾想兜兜转转,她最终会在家乡的小城当一名非营利机构的社工。
虽然这对追求卓越的华裔家长来说多少有些失望,但我却不这么看,我觉得她会成为一名非常出色的社会工作者。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岗位上肯定会取得卓越的成就,更何况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在做自己擅长的事呢!但我仍然为她感到可惜,遗憾她没有早一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天赋,没有更早一点找到所热爱的工作。
美国对青少年的职业发展和生涯指导工作比我国要完善得多,但仍然会有数量众多的人群并不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契合的职业方向。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在做职业选择时更多地考虑了现实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的优势和天赋在职业发展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
我在大学教书时认识的另外几个年轻人,都经历了学习不喜欢的专业时抑郁消沉,转到自己热爱的专业时重新活出风采的过程。其中一个男生听了父母的话学习电气自动化,希望毕业后回到父母所在的供电局工作,但他本人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兴趣,硬着头皮学了一年,还是转到了管理学院。到了管理学院,各科成绩表现优秀,还做了团支书,小伙子的精神面貌和之前相比,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个女生,大一时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甚至为此得了抑郁症,所幸一年后转到自己喜欢的对外汉语专业。这个漂亮的女生终于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微信上经常秀出各种美拍,本科毕业后留学法国,一路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还有一个女生,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找到自己的所爱,并成功申请到加拿大读这个辅修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已经毕业,并准备继续修读博士学位。
这些年轻人其实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职业早期就发现自己不在心仪的职业轨道上,并及早地调整了方向。而有很多人,在职场上已经闯荡多年,还没有找到自己最擅长的事。虽然工作照旧在做,也不断在弥补和加强自己的不足,但就是没有找到“心流状态”(因热爱而全情投入、不觉时光流逝的感觉)。更有很多人,是在拿自己的弱势跟工作进行死磕式作战,为获取一点点成就而耗费巨大心力。他们当然也会有所反思,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但却不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什么状态才算是自己最舒服、最有工作激情、最能发挥自己独特优势的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