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同世界现代化的联系。现代化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现代化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和动态的概念。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经典论述和当代学界分别提出了关于现代化的各种“标准”,对现代化的含义做了分类和概括。
一、 现代化的定义
“现代化”这个词广泛运用于当今的历史学、社会学、科技史和经济学等学科中,但各自的表述不尽一致。
从历史学的角度定义,现代化指的是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从传统到现代、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历史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根据此定义,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过程。而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信息化阶段,因此有人把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提出了以信息化为内容的“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
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现代化指的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不仅涉及经济,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依据对几个现代化国家的实证分析概括的10项现代化水平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在3000美元以上,农业增加值在GNP中占12%—15%,第三产业在GNP中占45%以上,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占70%以上,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适龄青年总人数的10%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50%以上,平均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数在100以下,平均人口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这些指标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指标越来越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现代化水平。
经济学对现代化的研究并不完全关注其结果的评价指标,而是更为关注其进程和发展战略。这一点可以从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刘易斯、舒尔茨的二元结构理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得到说明。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化”概念,而是使用了“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概念。他是在考察了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经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出。自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直是科学技术,标志着这个经济时代的重大创新是科学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生产领域。库兹涅茨把这个时代称为“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发展就成为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发展的程度除了用国民产值来衡量外,重要的是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其内容包括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口和人均产值的持续稳定增长;科学被广泛地运用于经济生产领域;现代部门迅速增长并通过各种链条带动经济中其他方面的增长;非农业部门的份额持续上升;受制于分配的各种收入的提高几乎与国民总产值的提高并驾齐驱,收入差距趋向缩小,即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他也注意到,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进程中,技术、社会和时代精神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显得特别重要。没有社会制度上的变革,不可能产生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
1979年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刘易斯和舒尔茨面对的是在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结构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刘易斯突出工业化,即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积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在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时,转向工业支持农业技术进步。舒尔茨强调改造传统农业。他在《论农业中的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冲突》一文中,就曾多处使用“经济现代化”一词,如“当经济现代化实现之时,就会有人力资本的递增收益。从长期看,经济现代化和发展中的关键部分是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直接使用了“经济现代化”的概念。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源于新技术在有效基础上的不断扩散。他将一个国家从贫穷走上富有、从传统走上现代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起飞阶段以后的三个阶段,其各个特征尽管有时间先后,但都可以看作是进入经济现代化阶段后的各种表现。例如,向成熟推进阶段是指现代技术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实现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的增长。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指资源越来越倾向于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涉及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加速发展,成为主导部门;另一方面,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和人口过密等问题。
对现代化下定义,不能忽视国内经济学家的贡献。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在其作于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农村的工业化》中指出的:所谓现代化,首要的也是最本质的,必须包括工业化的基本内容;但除此而外,它还要包括其他如政治思想、生活观念、文化修养等方面许多新的内容,其中不少部分又是由工业化这一大变革过程所必然引起而发生的。他认为,在一定情况下,现代化可以而且应当看作是有阶段性的。在这一阶段内,现代化的活动内容和变化情景,基本上是同工业化一致的。
二、 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关于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学者们有不同认识。美国亨廷顿教授指出,现代化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一个复杂化的过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一个全球性过程,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加速度发展的过程,一个趋同的过程,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一个进步的过程。 我国著名学者罗荣渠教授把现代化的特征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归结起来,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现代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是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二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同世界现代化的联系。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三是现代化是代表我们所处时代的“文明形式”。四是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五是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不断向前、不断创新的社会运动。因此,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的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根本动力,经济、政治、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等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在历时两个多世纪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先行国家的现代化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总体来看,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核心。世界现代化进程从工业革命开始,以大工业的兴起为标志,由工业化推动和引导。工业革命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巨变,带来了世界的大分化,改变了世界文明传播方式,因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水岭和标志。 工业文明的到来是人类社会进步中最伟大、深刻的一次变革,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而且推动着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与之相应的历史变革;正是这些历史变革同工业化进程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改变世界面貌的过程中塑造出新的人类文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实现工业化的先行国家,已大体上完成了工业化,相继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正在寻求适应性的内部模式转换,探索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之路。大批欠发达国家较快地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各国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的增长,推进了现代化进程。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都必须以工业化为前提,工业化是任何国家现代化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工业化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保障,是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支柱。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工业经济仍然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基础,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仍然占重要地位。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在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制造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促进工业化,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变革和科技革命综合作用的产物,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由科技突破带动的。随着科学飞速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工业生产从机械化走向自动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开始越出地球飞向外层空间。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促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从而引起工业化进程发生质的变化,使人类进入技术型的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大大加速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总结先行国家现代化的经验,科学技术和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实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它们的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世界上,日本、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推行教育先行的战略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和教育要先行,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是现代化推进的动因。唯物史观认为,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发达不发达,首先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的基础,经济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其他方面的变革。经济发展引起的所有变化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推动了先行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推进现代化进程首先必须保持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增长,同时相应地调整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结构和体制。社会结构是决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西欧的工业革命是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的自发的历史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内源型现代化所需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推动创新的机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引进技术和工业化成果,更要重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革。借鉴先行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社会的结构改进,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及未来发展的基础,持续提高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结构现代化。
第四,现代化观的内涵不断深化。从现有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来看,现代化的内涵是不断扩展和深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发展观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发展观经历了由传统发展观向现代发展观的转变。传统现代化观的判断指标和评价指向工业化,以经济增长为标志衡量发展,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当作实现现代化的标准。这种现代化观的实践指向是把国家经济增长当作唯一的目标和动力。在这种现代化观的支配下,人类在享受着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地品尝着传统发展模式所产生的一系列恶果,如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人口剧增、分配不公、社会腐败、道德沦丧、人性异化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蔓延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观和发展模式也引起了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新的现代化观应时而生,对现代化的认识逐步从经济视角转换到社会视角再转换到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的视角。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协调,反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求得发展。综合现代化观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协调,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内生性,强调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共进,强调发展以人为中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借鉴先行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我国现代化必须坚持新现代化观,确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自然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