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逐鹿中华
在中国持续 2000 多年的皇权专制主义到鸦片战争前像夕阳西下一样日益走向没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循着中国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经过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进入危机重重的“衰世”。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自以为是世界文明中心,将周边国家和西方国家视为未经开化的蛮夷,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拒绝开放,反对变革,将西方的工业品视为奇技淫巧,严重制约社会进步。将此时的清朝置于世界近现代发展史的框架中,从全球视野来审视,鸦片战争前的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清朝与其形成鲜明对比,中西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的固有矛盾和经济危机开始激化,为摆脱危机,完成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在世界各地通过坚船利炮抢占殖民地、开拓新市场、扩大产品销路、掠夺财富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奔走于世界各地的不二选择。西方列强通过诉诸武力在东方建立殖民体系,形成对中国的包围之势,并将其作为进攻中国的桥头堡。西方列强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古老落后的中国看作是廉价的原料来源地和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中国成为他们觊觎的侵略扩张殖民地的主要目标也就势所必致了。通过一系列战争强行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列强逐鹿中华。
1840 年,英国资产阶级以保护鸦片贸易为名,依靠工业革命铸就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1842 年,清政府与英国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又相继与英、法、美等国签订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西方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中国由此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被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这些条约不仅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而且是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枷锁,更是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促使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开端。
欧美列强为转嫁内部危机,迫切需要进一步开辟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为获取更多侵略特权和利益,1856—1860 年,英、法、俄、美等国对清王朝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空前破坏,主权大量丧失。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张到内地,从华南延伸到东北,清政府政权机构半殖民地化,迎合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需要,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速。
同治光绪中兴时代,西方列强认为中国基本上接受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对中国采取所谓“合作政策”,支持中国“对外开放”。然而,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标志着西方列强逐鹿中华进入新阶段。“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这种怒吼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助长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气焰,加剧了列强为争夺中国而发生的冲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帝国主义列强为加紧侵略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00 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了侵华战争,先后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八国联军进行了野蛮的烧杀抢夺。1901 年,西方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至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对于西方列强逐鹿中华的事实,时人用《时局图》真实描绘、深刻形象地揭露了中国面临被西方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西方列强在中国大地上分别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的版图在流血,西方强盗以各种方式进行“围剿”并享受中国这个庞然“猎物”,中国满目疮痍。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无论大小强弱,晚清时期都侵略过中国,中国被迫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逐鹿中华,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像一张巨大的天网,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把中国推向灾难重重的深渊,中国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到 20 世纪初,中国成为形式上独立,而实际上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羔羊”,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世所罕见,不甘屈辱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奋起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国之路。沉重而又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给中华民族留下太多的悲伤和思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弱就没有话语权的真理,为迎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明前景提供深厚的历史资源、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