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阀割据混战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一)军阀割据的乱象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接踵而至的革命浪潮使清王朝处于大厦将倾的态势,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逼迫清帝退位,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在众叛亲离中被迫宣告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又一次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不得不各自寻找培植各自的代理人,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便扩张在华侵略势力。由于北洋政府尚未有有能力统摄全局的人而走向分裂,在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下,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相互混战的局面。
北洋军阀分裂成皖、直、奉系三足鼎立、轮流执政,中国陷入群雄纷起、兵祸相连的军阀割据时期。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依靠日本支持控制安徽、山东、浙江、福建、陕西等省广大地盘,以北洋派正统自居,企图宰制天下。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英美为靠山,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长江流域最富庶的地区。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以日本为后台,占据东三省,逐渐把势力伸进关内。各派军阀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矛盾激化,展开了多方面争权夺利的纷争和混战,先后爆发了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以及各地小规模的战争。这些军阀也纷纷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作为靠山,迎合西方列强扶植代理人扩大在华势力的需要,各地军阀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武力争夺地盘和政治上的权力,以达到偏安一隅、各自为政、称雄割据、发展自己势力之目的。“中国内部各派系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故只要各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的妥协都是暂时的。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
此外,还有占据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受到日本的扶持,控制云贵两省的滇西军阀唐继尧、控制两广地区的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受到英美的扶持,各派大小军阀均占据一定地盘,不断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彼此相斗的闹剧,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大小军阀在帝国主义列强扶持下,尔虞我诈,进行割据混战,使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动乱之中,连年不断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926 年,北伐战争前夕,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陕西、河北一部分,以孙传芳为首的直系军阀占据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各省和京津地区。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北洋军阀逐渐走向解体,被国民党新军阀所取代。北洋军阀统治中国 16 年,军阀割据,为争夺地盘、争权夺利,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入侵,列强和军阀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军阀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和帮凶,致使中国政局动荡。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1928 年,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北洋军阀的统治正式结束。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继续独裁统治中国,对外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内扼杀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尽管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但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分裂成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等为首的不同派别。为消灭异己,争夺中央统治权,新军阀内部矛盾激化,相继发生蒋冯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混战等,中国再次陷入新军阀割据混战之中,战祸遍及中国,混战越演越烈,其规模和次数比北洋军阀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战乱中死去,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新军阀,都依靠军队控制中央或地方政权,表面上接受中央政府领导,也会把国家统一、民族主义作为旗号或招牌,但其真实目的是为骗取民众、扩充势力找借口。各地军阀事实上拥兵自重,不听调遣,各自为政,割据称雄,为争夺地盘常常兵戎相见;随着军费开支逐渐加大,就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抢劫和暴力掠夺农村,以补充军队供给,使本已贫困的农民雪上加霜,社会秩序混乱,无数人流离失所。军阀割据造成政局动荡,国家常年战乱,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促使中国人民思考国家前途。
(二)军阀割据混战的原因分析
近代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国际以及断裂时代的制度和价值缺失三个层面进行审视。
首先,从国内层面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持续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虽被破坏,但封建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等传统专制制度仍具有较强影响力。自然经济是各地军阀割据称雄赖以存在的土壤,各地大小地主为军阀提供经济支撑,又在军阀武力保护下维持其在地方上的特权,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依靠,构成一种共生关系。各地军阀对内依靠武力实行专制统治,对外依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列强的支持扩张势力、操控政局,反过来又被列强所利用,作为侵略中国的代理人,加剧国内混乱局势,政局动荡、纷乱和分裂。
其次,从国际层面而言,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远远比瓜分中国代价小得多,因此,为维护其在华侵略利益,往往采取寻找代理人的策略,清政府、李鸿章、袁世凯等都曾扮演过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控制中国的工具。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重新寻找代理人,由于找不到具有能统治全局的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重重,不得不放弃共同的代理人,转而寻找各地的代理人;加之各派军阀纷纷投靠不同列强壮大势力,双方一拍即合,在列强扶持下,军阀割据混战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冲突,列强矛盾冲突加深又反过来加剧了军阀割据混乱局面。这些军阀不仅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且也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军阀割据混战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加剧了中国人民抗争难度。
最后,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形成,也与中国传统向现代转变断裂时代的制度和价值缺失密切相关。清末民初,在中国持续几千年的政治制度轰然倒塌,陷入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制度断裂、价值多元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中国处于新旧转型时期,旧秩序解体,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这就产生了“传统断裂”和“制度失范”,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