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本回忆录看西方内部矛盾
这个人(戴高乐)喜欢跟英美闹别扭,他喜欢抬杠子。他从前吃过苦头的,他写过一本回忆录,尽骂英美,而说苏联的好话。现在看起来,他还是要闹别扭的。法国跟英美闹别扭很有益处。
——摘自毛泽东1958年9月5日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
艾登发表了他的回忆录,大骂杜勒斯,说艾森豪威尔也是坏人。文章中写了不少我们过去不知道的关于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和争吵。……帝国主义国家当局的回忆录,很值得看看。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我看了德国人阿登纳的回忆录,他批评我们,说我们骄傲,说我们太骄傲了。那个时候全世界都反对我们,那不骄傲一点也不行呢。主要是两个国家,一个美国,一个苏联。美国说我们比希特勒还要坏。赫鲁晓夫一九五四年到中国,一九五五年就跟阿登纳讲,请他帮助反对中国。你看了他的回忆录没有?(蓬皮杜:我看了。)他(阿登纳)把这个话讲给戴高乐将军,讲给杜勒斯,总而言之逢人就讲。他高兴赫鲁晓夫反对中国。所以我们总感觉西方各国有一股潮流要推动苏联向中国。苏联野心很大呢。整个欧洲、亚洲、非洲,它都想拿到手。阿登纳反反复复讲,苏联要把美国的军队挤出欧洲,把德国拿到自己手里,然后把法国、意大利也拿到手里。
——摘自毛泽东1973年9月12日会见法国总统蓬皮杜时的谈话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林克回忆:“毛泽东还喜欢读外国人的传记,读得相当多而且熟悉,早年读了,晚年也还读。还经常谈论起《戴高乐回忆录》(即《战争回忆录》)、《艾登回忆录》、《阿登纳回忆录》等。他对戴高乐的看法和别人不一样,认为戴高乐有民族精神。所以他对外国历史相当熟悉,各国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
戴高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抵抗组织的领导人。德军占领法国后,他在伦敦成立和领导“自由法国”组织,由此成为英雄。1958年当选总统,创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70年在第二次总统任上病逝。《战争回忆录》是他1953年退出政界后隐居乡间开始写的,回忆他从1940年到1946年经历的历史。
毛泽东读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从中了解到戴高乐对待英国和美国的态度,很欣赏他喜欢“抬杠子”,敢于和英美“闹别扭”的勇气。
戴高乐在1957年表示要参加总统竞选。1957年11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曾对赫鲁晓夫说戴高乐会上台,但赫鲁晓夫不相信,连法国共产党也不相信。
1958年9月5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戴高乐“登台好,还是不登台好”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法国跟英美闹别扭很有益处”这个判断,与国际国内当时多数意见不同。那时,国际评论说戴高乐上台就是法西斯上台,但毛泽东从戴高乐《战争回忆录》中看出他的民族意识很强,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不买账,不屈服,这对推动欧洲中立主义的发展有好处。
戴高乐上台后的政策,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对的。
1960年5月27日,他在同英国蒙哥马利的谈话中还讲到,我们对戴高乐有两方面的感觉:第一,他还不错;第二,他有缺点。说他还不错是因为他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性。他不完全听美国的指挥,他不准美国在法国建立空军基地,他的陆军也由他指挥而不是由美国指挥。法国在地中海的舰队原来由美国指挥,现在他也把指挥权收回了。这几点我们都很欣赏。另一方面他的缺点很大。他把他的军队的一半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战争,使他的手脚被捆住了。
毛泽东1970年5月1日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又说:“戴高乐比较好,我高兴这个人,戴高乐选举时我心里是投了他一票的。那是1957年,我对赫鲁晓夫说戴高乐会上台,他不相信,法国共产党也不相信。后来全世界搞起了一个戴高乐热潮。他是敢于在美国人面前闹独立性的,在联合国上是这样,他还从北大西洋组织中把军队撤出来,他的国家还不允许驻美国兵。”
法国是和中国最早建交的西方大国。建交后,戴高乐曾打算访问中国,许多事情已经着手安排,但他不幸于1970年11月9日去世。毛泽东对他是有感情的。11月11日,毛泽东专门向戴高乐夫人发出唁电:“获悉夏尔·戴高乐将军不幸逝世,谨对他,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
艾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英国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战后也曾担任过英国副首相兼外交大臣,1955年任内阁首相。《艾登回忆录》分为三篇,是艾登自1951年再度出任英国外交大臣起,到他1957年辞去首相为止,在此期间参加各种国际活动和重大事件的记述。该书1960年1月先在伦敦《泰晤士报》摘录连载,同年出版全书单行本。北京编译社几乎是同步把《泰晤士报》上的连载内容翻译成中文节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全书单行本。
1960年1月,《艾登回忆录》一发表,正在外地集中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毛泽东,立即找来《艾登回忆录》中文节译本阅读,随后对读书小组的人评论说:这本回忆录,大骂杜勒斯,说艾森豪威尔也是坏人,写了不少我们过去不知道的关于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和争吵。随后,毛泽东又谈到他读此书受到的政治启发:“我国过去存在着地主买办阶级各派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时反映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正因为他们内部有这样的矛盾,我们善于利用这种矛盾,所以直接同我们作战的,在一个时期中只是一部分敌人,不是全体敌人,而我们常常因此得到了回旋的余地和休整的时间。”结论是:“帝国主义国家当局的回忆录,很值得看看。”
1960年5月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毛泽东又讲道:我读过艾登的回忆录。他说,美国在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时候,英国希望印度参加,来对付美国,美国坚决反对。美国说如果英国要印度参加,美国就要蒋介石和日本参加。艾登在回忆录中说,他想不通蒋介石怎么能同尼赫鲁相提并论。毛泽东的这些引述,表明他的阅读总是敏锐地把握西方各国的内部动向,特别是他们相互间的矛盾和有关中国的政策,以做我方应对的参考。
阿登纳1928年当选为普鲁士邦议会议长。希特勒上台后,阿登纳被撤销一切职务,1944年两度被捕。二战后创立基督教民主联盟,任主席。主持制定基本法(临时宪法)。1949年到1963年连任四届联邦德国政府总理。1963年退休后开始撰写回忆录。
《阿登纳回忆录》从内政、外交两个方面详细记述了1945年至1952年德国的情况和发展变迁,着重讲述了联邦德国和英、美、法三国之间在一些重大决策上的谈判情况,二战后欧洲的合作发展,联邦德国和苏联的关系等。其中还穿插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内部的活动,阿登纳在出国访问中同杜勒斯、戴高乐、尼赫鲁、米高扬等人的会谈。
毛泽东读《阿登纳回忆录》,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就是前面引述的1973年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说的:“我们总感觉西方各国有一股潮流要推动苏联向中国。”为了防止这种企图,毛泽东则反过来告诫西方首脑,“苏联野心很大呢”,整个欧洲“它都想拿到手”。读《阿登纳回忆录》得出的这个判断,毛泽东1975年会见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时,再次谈到。
研读戴高乐、艾登、阿登纳等人的回忆录,注意西方各国的内部矛盾以及其对中国的不同看法,对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以及“一条线”的国际战略思想,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