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为正确地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这一科学命题,发表了一系列相关重要论述,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继承。在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中,毛泽东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即“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后来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修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然而无论是“中国化”还是“在中国具体化”,都反映出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内涵的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在继承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化的命题,由“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僵硬教条地、原封不动地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样板,也不是“阉割”或“剪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适应中国实际,而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民族形式相结合,在实践中根据中国特点、民族特色而有所扬弃、有所创新突破,根据具体实际灵活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批判照搬照抄的形式主义,指出不能公式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而要将它以本土化的形式“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有用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率先明确提出来的。在毛泽东阐述的内涵基础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其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喜闻乐见”等表述,凸显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
(二)在调查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调查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十分重视并多次强调要坚持调查研究。早在 1930 年 5 月,毛泽东就批判了当时红军中教条式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主义错误,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既要学“本本”,还要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本本主义只学“本本”,不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只是照本宣科地指指点点。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相悖的,阻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中国化发展。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或纠正本本主义的错误?毛泽东认为必须要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调查研究、“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1961 年 1 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主题讲话,倡导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仅在口号中,而且体现在行动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毛泽东时常进行调查研究。如,1927 年,毛泽东历经 1 个多月亲身实地调查了湖南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于正确认识农民运动、指导中国革命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意义。再如,1930 年前后,毛泽东在宁岗、寻乌、兴国、长岗、长汀、才溪等地进行了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在坚持调查研究、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毛泽东成功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同样重视在调查研究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调查研究中贯彻落实党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等会议上,以及在对寻乌扶贫调研报告的重要批示中,习近平都要求坚持和不断改进调查研究,反复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他既是调查研究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又是思想深邃的理论家。据统计,自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期间,习近平到基层进行考察调研 50 余次、累计 150 余天,他考察调研的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
习近平对调查研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思考。在关于调查研究的内涵和目的、调查研究对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历史作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和开展好调查研究等方面,习近平有着较为全面、详细、系统的论述。
不仅如此,还结合新时代新实践发表了一些新观点、新论断,如“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
,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理论。
(三)提倡马克思主义在内容表达上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应有之义。在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上,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一项伟大的群众性事业、是大众性事业。要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需要掌握群众,人民群众也需要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为了满足这一条件、达成这一目的,这就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所能够理解的、通俗化的语言,能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推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大众化。
毛泽东阐述了“大众化”的概念。1942 年 5 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大众化就是“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毛泽东认为,要使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老百姓打成一片,必须要使之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他非常清楚地表明,在中国土地上坚持、发展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就要使这一科学理论在形式上民族化、在语言表达上通俗化本土化。
倡导学习和使用群众的语言。如何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和情感上打成一片?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认为“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不掌握群众的语言,那么结果往往就会是群众对空洞抽象的大理论、大道理不感兴趣,“不赏识”“不买你的账”
。因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学习和使用群众的语言。1942 年 2 月在延安干部会上、以“反对党八股”为主旨的讲演中,毛泽东批评了那些不学老百姓讲话、不使用群众话语的同志及其错误行为,指出,有些同志天天喊大众化,却“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继承了毛泽东“大众化”的思想,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其概念内涵:把马克思主义“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
。这与毛泽东所强调的学习和使用群众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不仅如此,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身作则,在语言上体现出“平易近人”的风格特点。在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
运用大众化语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以情感人,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提高了传播力,强化了感召力。
(四)推动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引进中国,不仅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更重要的是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和提升中国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进而丰富和创新发展这一科学理论。
毛泽东注重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和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1942 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说中,他提出了在革命实践中发展理论的问题,指出:“对革命实践的一切问题,或重大问题,加以考察,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阶段。”
注重总结革命实践发展的经验,并将实践经验及时地凝练提升、进行理论化。在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正是这样做的,集中体现在他们科学地总结了中国革命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继承了中国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理论的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
,对之进行整理、提炼,继而使之上升到理论层面,最终形成新的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回顾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系列伟大实践,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以及当前鲜活的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宝贵经验。把这些宝贵的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提升、使之成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的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不断开辟其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