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一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本国、本民族进行革命、改革、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述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首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何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或本国化、本土化?就是各民族国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根据本国本民族的国情特点和具体实际去应用,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去应用,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地而非教条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坚持的同时,不断推动这一科学理论实现在本国实践基础上的民族化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倡导这一科学理论民族化发展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运用他们的理论时必须要立足各国各民族的国情特征和具体实际,必须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独立自主性,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神圣化、片面化、歪曲化,强调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坚持“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运用,必须要结合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 1842 年 8 月写给《莱茵报》发行人达哥倍尔特·奥本海默的信中,年仅24 岁的马克思就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然而在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必须要正确地运用正确的理论。如果错误地运用正确的理论,产生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播下了“龙种”却收获了“跳蚤”。从实际出发运用理论,就要避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不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照搬照抄照转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具有不同特殊性的实际问题。显而易见,在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教条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民族化”“本国化”“本土化”是相悖的。1872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25 周年之际,马克思、恩格斯于当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在序言中,他们指出,在应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时,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新的劳动组织、推翻旧制度旧政治这一目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断言各国、各民族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都应采取同样的手段,而是“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
。国情的差异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各国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应结合本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坚持民族化。马克思在晚年思考就东方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是否一定走西欧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明确指出,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革命的道路“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结合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具体环境而灵活地运用,探索适合本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继续坚持这一思想。他紧盯着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革命运动的发展动向,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实际来运用他和马克思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要独立自主地进行考察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适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里,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现适合本国、本民族的社会主义。各国社会主义者应该立足本国的具体实际,及时总结本民族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生搬硬套而不顾具体实际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做法,恩格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1876 年在美国建立的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该党的大多数党员是来自德国的移民,这些外来的党员同美国当地的工人阶级的联系极少,不重视美国工人阶级,不重视在美国工人群体组织中开展政治工作,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的、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此,恩格斯批评指出,“它必须完全脱下它的外国服装,必须成为彻底美国化的党”
。该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重视,更没有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美国化”),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性。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要结合那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和具体实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为在学习外来先进事物时,要“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民族语言来阐述”,在坚持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创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强调,要坚持并不断丰富这种民族特色。
(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
列宁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典范,他十分重视这一科学理论的俄国化发展。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坚持、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观点,在结合本国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俄国化)的伟大先行者。
各国应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早在 19 世纪末,列宁在流放中为《工人报》写的《我们的纲领》一文中,就曾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
。这一理解和论述显然是非常正确的。指导原理的具体应用,在不同国家各不相同,在俄国也必然会具有特殊性。列宁坚定地认为,各国“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
。列宁准确地把握了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具体民族国家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核心要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各国进行民族化发展的理论观点,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一条正确的、具有俄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走向了光辉胜利,在斗争和摸索中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如此,在领导探索俄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指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社会发展建设时期的国情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了符合俄国发展的新经济政策,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俄国化。
每个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走法和特点各不相同,反对把俄国经验神圣化。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道路各不相同,不同民族国家会有自己的特色。探索适合本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本国的民族化发展、本土化发展。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正是因为如此,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思想的指引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功。虽然如此,但列宁告诫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不要照搬俄国经验,坚持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寻求适合本国的革命建设道路。1922 年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批判了对外进行社会主义宣传“俄国味太重”的问题,反对把俄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条化、神圣化。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反对一切形式的照抄照搬,坚定地认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正如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8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回顾历史、反思历史,批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的错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国外经验的神圣化。这与列宁反对俄国经验神圣化的观点,是相通的、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