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根基与延展:当代都市剧的现代性体验
对中国当代都市的全面理解,涉及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国家、民族以及城市的发展、中西的交融。除了在宏观的方位上建构一种现代都市的规模与体制之外,这些宏大的宗旨理念也回落到“地面”,成为都市人在都市生活中采纳的具体方式与价值感悟,所以说:“现代现象是一场‘总体转变’,它包括社会制度层面(国家组织、法律制度、经济体制)的结构转变和精神气质(体验结构)的结构转变。在这一视角下,现代现象应理解为一种深层的‘价值秩序’的位移和重构,现代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一种现代型的价值秩序结构,它改变了生活中的具体的价值评价。”
同时,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美学中诸如生命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都十分强调体验对于艺术的意义;而且国内学者周宪、王一川等人也认为,审美现代性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实践和艺术表现来实现。另一方面,体验问题在艺术研究中如此重要,还在于它的分析法涉及多个学科。我们对现代性体验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领域入手:哲学、伦理学、心理学……但此处的“体验”并非只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过程的发生和审美的瞬间直觉,也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思辨和抽象的定义,我们所说的“现代性体验”,“它是指在‘传统’与‘现代’交汇、冲突、过渡、塑型的文化场域和生存境遇中,人们对自身痛感与欣慰、忧郁与希望、困顿与梦想等的切身体会和深刻反思,它涉及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生命意识、意义价值等,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等深层次交融的复合体”。
本书中的体验即这样一种实实在在的个体对自身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层体察或反思。它既包括了心理活动,也包括了现实境遇和时代感受。这些心态结构和身心体悟在电视剧作品中通过各种表意策略显露给观众,当代都市人的心理、精神、气质或性格结构就在表意实践中化作审美形态的情节与视听,以鲜明的镜像映射与现实中有切身体会的国人完成交流互渗。
当我们面对的是现代性的集中展现领域——都市时,体验更像是一块多面的棱镜折射出的现代都市和现代人的无数个面孔。人们只能在通过触摸都市的切面中,在特定时空下探索都市的规律。比如,汽车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感,购物如何构造了一个梦幻世界,街道如何让人在忙碌中感受孤独,它们看似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实践、心身交往,但正如德塞都所认为的那样,“不能被还原为统治结构的东西已经被简单地阐释为‘一种关于僭越的普遍化叙述’了。想要使分析摆脱‘传统的社会政治的参照框架’的做法也由于它们的回归而如愿以偿了”
。这种“僭越”原本是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对德塞都过于注重日常生活实践的一种评价,但在都市剧审美表意实践中,我们看到现代性作为一种基础性力量深藏在日常生活、都市空间、身体感知中。将这种人们生存境遇或生活方式的转型体现在电视剧作品中,便从现代性体验过渡到了审美体验。体验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认识,却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在人们的生存境遇意义显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审美表意就是这种显露的最佳方式。同时,“每一个将情感体验投入自己作品的剧作家和导演都希望观众能通过他们的作品获得同样的或相似的情感体验”
。吉登斯从“时空抽离”分析现代性的动力,戴维•哈维则以“时空压缩”描述了现代社会重组的美学感受。时空体验能为我们寻找到更多的审美现代性叙事动机,我们的思路就是借用艺术表意实践将都市现代性体验在感知层面及日常时空延展中的变化挖掘出来,为审美现代性提供进入都市文化的价值基础和鲜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