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先整体后局部
——让“四梁八柱”更稳健
整体即事物的全部,局部即事物的某一部分,从整体到局部,是观察事物的逻辑顺序,也是起草和修改文稿的一般规律。任何一篇文稿都是由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基本要素组成,其中,结构是其他要素的组织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框架”。框架的构建形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体现的是逻辑的力量。框架稳,则一切顺理成章;框架不稳,则一切颠倒错乱。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稿的总体结构就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各层次就是局部,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搞好修改至关重要。这就像建造一幢房屋,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四梁八柱是否平衡协调、结实牢靠,然后才关注墙体、材料、门窗等具体方面。
那么,进入修改阶段之后,如果发现结构上有问题,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总体结构,而不是某一层次、某一段落。比如:是不是层次安排不紧密、不连贯,造成松散零乱、表述不畅?是不是各层次、段落布局失当,造成不协调、不平衡?是不是主次不分,详略不当,造成面面俱到、篇幅冗长?是不是各层次相互穿插、冲突,造成颠倒重复、缠夹不清?也就是说,只有先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再来考虑局部的问题,才能改得顺当。反之,如果先从局部改起,埋头于单个段落、层次的增删调改,等到发现与整体架构相冲突时,等于又要重改一遍,那就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了。须知,某一个部分、一个层次、一个段落,孤立地看可能很美很精彩,但如果破坏了整体的一致性,或者游离于整体之外,再美再精彩也是徒劳。
从修改实践看,文稿的整体结构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结构不顺当。 按顺序安排结构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较为简单、容易做到的。这同人们日常说话其实是一样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合乎事理、顺乎逻辑。文学作品中有顺叙、倒叙、插叙手法,顺叙即按照事件发生、过程、结果的顺序来写,倒叙即先写事件结果、回头再写过程,插叙即在叙述过程中插入某一事件或情节、再回到主线。机关文稿与此不同,层次与段落原则上应按“顺叙”的线条来设计,这是其文种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也是人们阅读、理解和执行所需要的。如果不是围绕主题、按照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与段落顺序,就会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给人以乱糟糟的感觉,影响文稿的质量与效力。
举例说明:某篇文稿部署安排清理工业园区闲置土地工作,主题是: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项目用地集约化、高效化。层次安排如下:第一,充分认识清理闲置土地的重要性、必要性;第二,让园区土地向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集中,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益;第三,摸清园区闲置土地现状,全面细致,不留死角;第四,严格审批,强化监管,切实防止未批先用、批而不用、少批多用等现象的发生;第五,坚持依法办事、分类施策,限时收回全部闲置土地。这里的层次安排就有明显问题,应当把第三层次调整为第二层次,第五层次调整为第三层次,第二层次调整为第四层次,第四层次调整为第五层次。这样,各层次就是按照“提高认识→摸清现状→依法清收→集约利用、做大产业→加强管理、以利今后”的顺序依次展开、逐层深入,逻辑上就顺当了。
还有因层次安排不当导致内容割裂的问题。比如一份群团工作经验介绍材料,分措施和效果两个部分,其中一条措施是努力争取党委重视,把群团工作列入党建工作年度考评内容,但考评占多少分值呢?没有接着说明,而出现在效果部分,“占5分”;又一条措施是整合资源、扶贫帮困,几年来群团组织为困难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筹集了大笔帮扶资金,具体数字是多少呢?也没有接着说明,而出现在效果部分,“办好事实事2000余件,帮扶资金达6000余万元”。为何这样割裂开来表述?起草者的解释是:把措施与效果分为两个层次来写,数字集中在一起更好看、更突出。这就人为地把前因后果拆散开了,而且难免出现文字重复。层次安排应服从内容表达的需要,而不是相反。
(二)结构不清晰。 结构清晰的基本含义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内容安排有条不紊,让人读起来明白、轻松、不觉得累。结构不清晰有多种表现,比如:结构方式选用不当,纵式、横式、统分结合式相互混杂,导致结构杂乱;该分段而不分段,该列项而不列项,黑压压、密匝匝一大片,导致眉目不清楚、条理性不强;各部分内容相互“跨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导致混杂不清。这些,都是修改中应予注意的。
举例说明:某篇材料介绍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做法与体会,层次安排是:1.坚持固本强基,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2.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3.坚持抓班子、强队伍,对不称职者及时作出调整;4.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5.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融洽党群干群关系;6.坚持真抓实干,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亲和力、战斗力。这样的层次安排,就出现了“跨界”的问题。其中,第二与第三层次、第四与第五层次,内容相互交织,不如分别合并;第六层次与前面各层次本来是并列关系,但其语义又几乎涵盖了所有层次,不如取消,或者换之以更恰当的表述。看得出,按这样的结构起草,感觉上应该是很痛苦的,同样的内容这个层次要提到、那个层次又要提到,为了避免重复,又不得不绞尽脑汁在角度上、提法上、文字上变换花样。如果层次设计一开始就是清晰的,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
(三)结构不协调。 结构协调,指的是层次安排与内容布局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和谐美、平衡美、整体美,包括各层次的内部表达方式应保持大体一致,材料分布应按照有主有次、有重有轻、详略得当、浓淡有致的原则来进行,防止出现失序、失衡的现象。这同乐团演奏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主旋律有和弦、有平缓有高潮,奏出来的音乐才会协和优美,是同样的道理。文稿结构不协调有多种表现,比如:各层次篇幅安排失衡,长的太长,短的太短,导致有的部分显得臃肿,有的部分又过于单薄;材料分布不科学,该详写的没有详写,该略写的没有略写,导致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各层次内部结构和表达方式混乱,有的层次段落划分较细,有的层次则较少分段或不分段,有的层次有二级小标题,有的层次应有而没有二级小标题,有的层次较多使用序号,有的层次该用而未用序号,等等。这样的结构,让人一看就觉得不顺眼、不舒服,表达效果肯定不好。
举例说明:某篇讲话稿部署安排工会工作改革创新,主题是“加强工会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建设,努力开创新时期工会工作新局面”,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小标题是“充分认识推进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用了三个二级小标题,包括政策解读、理论阐述、现实分析等,花了一千多字;第二部分小标题是“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精心谋划和推进工会工作改革”,没有用二级小标题,分三个段落表述改革工会组织形式、改革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花了近千字;第三部分小标题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工会工作质量水平”,用了五个二级小标题,包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进一步做好职工维权工作、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花了近三千字;第四部分小标题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创新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包括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宣传督导等,没有用二级小标题,也没有划分段落,整个一大段写下来,花了八百多字。不难看出,这就是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既然主题是改革创新,第一、二、四部分就是重点,应当展开写、重点写,而第二、四部分明显单薄了些;第三部分多为常规性工作,与改革的关系不是太大,本来可以写得简约些,偏偏浓墨重彩展开写。这样,整个结构安排就显得主次不分、详略不当、比例失衡。或许,由于工会改革是一项新的工作,起草者对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把握不全、不准、不深,觉得没多少东西可写,那就要通过学习有关文件、分析有关情况,予以充实、强化。另外,各层次在二级小标题的使用和段落划分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应以某种恰当的方式为主,进行统筹衔接,使之保持大体一致。
(四)结构不严谨。 严谨,与前文所说顺畅、清晰、协调几方面都有关系,这里专指层次安排的严密、紧凑、浑然一体,不出现相互脱离、相互矛盾现象和多余的东西。这就需要解决好起承转合的问题。起承转合原为古代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术语,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泛指一切文章的结构章法。结构的严谨,离不开有效的起承转合,包括衔接、过渡、照应等方面。其中照应最为关键,它包括纲目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点面照应、虚实照应等,它所涉及的、关注的是全篇而不是局部,只有搞好整体照应,才能达到结构严谨的目的。
比如纲目照应。主题是“纲”,层次是“目”,“目”必须始终围绕、突出“纲”,包括一级、二级小标题,都不能偏离。偏离了,就散了、乱了。同时,“目”与“目”之间也要相互照应,各层次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共同为主题服务,防止任何层次或段落因相互冲突而导致“貌合神离”。
又如首尾照应。“首”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亮出主题,“尾”与之呼应,或归纳概括作出结论,或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或紧扣主题发出号召,这样就使全文结构显得通透、完整。而有的文稿结尾设计不当,或者重复唠叨,把前面说过的某些话又搬过来再说一遍;或者节外生枝,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说上一大通;或者拖泥带水,没话找话,结而不止。这样的结尾就起不到照应开头的作用。
又如虚实照应。这种照应就是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不可顾此失彼。我们常说文稿要有骨有肉、有说服力、有可读性,其实都与虚实照应得紧不紧有关。比如阐释道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事实印证;提出思路,既有主观见解,又有客观支撑;推广经验,既有精当概括,又有事例为证,这些都是虚实照应的表现。如果只有虚而没有实,或者只有实而没有虚,且不说内容的残缺,首先在结构层次的安排上就是残缺的。
再如前后照应。这是指的文稿的主体部分,前后各层次、段落的口径和功能要保持一致、合乎逻辑。或者是前有因后有果、前有呼后有应,或者是后有结论前有依据、后有升华前有铺垫,不能前后脱节、上下疏离。比如部署安排某项重要工作,提出思路和目标,前要有上级精神、形势和现状分析作依据,后要把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写清楚,这样一环扣着一环,就显得紧凑,逻辑性强。又如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前面罗列了现象,后面要分析原因、剖析危害,进而作出结论,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给人以完整、严密的印象,逻辑上才顺理成章。
举例说明:某篇扶贫工作总结材料,分做法和启示两大部分。做法部分分为四个层次:着力推进产业扶贫、着力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着力抓好兜底保障、着力加强扶贫扶志教育;启示部分分三个层次:精准扶贫是关键、落实政策是根本、加强领导是保证。这里就存在前后照应不够、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特别是“精准扶贫是关键”这一条,做法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精准扶贫指的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解决好扶谁、谁扶、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是有别于过去粗放式、“漫灌式”扶贫的科学扶贫方式。如果做法部分有这方面的内容作铺垫,这条启示才是成立的。
(五)结构不“合体”。 合体,指的是结构与材料相符,形式与内容统一。就像人们做衣服,首先要量身材高矮、三围大小,量体裁衣,尺寸相符,穿起来才好看。反之,尺寸不相符,瘦个子穿宽大衣服,或者胖子穿紧身衣服,当然会显得别扭、难看。文稿结构不合体,要害在于未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忽视内容的“高矮胖瘦”,而偏重考虑结构的所谓严谨、完整、匀称,结构看上去完美无缺了,却给内容的准确表达带来了障碍。比如有的结构过宽过大,列出好多个层次,没有那么多实际内容可写,只好七拼八凑,使文稿变得长而空;有的结构过窄过小,装不下实际内容,只好削足适履,使内容表达不充分、不丰满。特别是前一种情况较为普遍,有些同志不管内容多少和表达需要,动不动就是一个庞大的框架,明明不需要那么多层次而安排那么多层次,明明不需要展开而展开,明明不应该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好像架构不大、层次不多就显示不出气势和分量,这就难怪某些文稿会变成“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举例说明:某地政府就做好防汛工作发出紧急通知,这本来很简单,把任务、目的、要求、相关注意事项讲清楚就可以了。但初稿的框架拉得太大,分为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准备、及时排查隐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等10个并列的层次,篇幅达到了五千余字。有这个必要吗?当然没有必要,有些层次完全可以合并,直截了当、简单明白,效果反而会更好。
再看一例:某地党委的年度工作总结,主体部分设计了四个层次:一是以改革促发展,各项事业增添了新动能、取得了新成绩;二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高;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四是宣传思想工作、民主法治建设、信访维稳和统战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个结构设计与前例恰恰相反,太紧太窄,限制了某些内容的充分表述。党委处于各项工作的核心领导地位,作为工作总结,主要工作应得到全面客观的反映,除了前三个层次外,宣传思想工作、民主法治建设、信访维稳和统战这几件关乎全局的工作应当安排合适的层次展开表述,不宜一笔带过。否则,不仅影响总结的完整性,还会使有关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有意见。或许起草者是为了减少层次、控制篇幅,但这要依据内容而定,该列多少层次就列多少层次,该搞多大框架就搞多大框架,不能强行压缩。
(六)结构方法不灵活。 这也是不少初稿存在的通病。文稿结构方法当然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可循,但并不意味着要千篇一律地固守某种套路。比如三段体、二段体或者多段体,又如先叙后议、先议后叙或者叙议结合,正所谓“文无定式”,完全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达需要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因文制宜。固守模式的结果必然是结构的陈旧、雷同,这也是不少文稿令人生厌的重要原因。
举例说明:某篇文稿部署安排新的一年农业农村工作,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下面分了三个层次: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第二部分是“全面落实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也分为三个层次:“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繁荣”。第三部分是“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还是分为三个层次:“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这种结构方法相信读者都熟悉,就是为许许多多机关文稿所沿用的“三段式”,大三套小三,小三里边还有小小三,从头至尾都是三。“三”不是不可以用,关键是要视内容表达需要而用,需多少层次就安排多少个层次,不必凡文必“三”,够不上“三”也非要扩展为“三”,超越了“三”也非要压缩为“三”。或许,这只是出于一种习惯,是为了结构的整齐匀称,但完全没有必要。在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老是没完没了地“三”,就显得僵硬、呆板、做作,使内容表述的完整性、条理性受到破坏。像这份初稿的第二部分,农业农村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三个层次能够包容得下,当然是可以的,如果觉得包容不下,或者为了使层次划分更清楚、更有条理,分为更多层次也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把其中某个重要问题拉出来作为单独一大部分也是可以的。比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包含的具体内容很多,把它单独列为一个大部分,不仅有东西可写,还能使文稿更有时代感、新鲜感。
对文稿结构存在的种种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改。比如:“调”,即调整,使之顺当、紧凑;“补”,即增补,使之完整、协调;“变”,即改造,使之新颖、灵活;“换”,即拆除原有框架,重新构建。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根本的还是从整体上观察把握,以整体涵盖局部,以局部支撑整体,最终实现整体与局部、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