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大地从此蒙受了一场空前大灾难。这场历史浩劫夺走了几千万同胞的宝贵生命,使无数城市和村庄变成废墟,血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撰写这本专著,是为了记载中国的美术家们为抗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无数革命先辈,更是为了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要忘记历史,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过去,牢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抗战美术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艺人绝不是这社会里的特殊阶层,也绝不是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他们也像社会上的人们一样,必须使自己的活动与社会发生密切的联系。”
对水深火热的人民来说,抗战美术是一剂兴奋剂;对侵略者来说,抗战美术是匕首,是揭开罪恶阴暗的力量之手。但是,对抗战美术这一重要抗战史资源的研究,多年以来很不充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美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它引导了中国美术的走向长达几十年,而这种影响一直波及当代中国美术。学术界对抗战美术以及各种抗战文化资源的研究都还很不充分,一些研究领域至今还是空白。抗战美术是中国国家叙事中的重要组成,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民族文化价值与历史内涵,是中国艺术叙事的重要组成,它充分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清晰的、图像的文化记忆与叙事途径。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美术家们以自身的美术技能为武器,投身抗日洪流之中。他们走上街头,画宣传画和壁画宣传抗日。由于抗战时效性宣传的需要,许多在战前追求艺术性创作的美术家,在抗战中响应时局需要,创作美术宣传作品,积极参加抗敌活动。在14年抗战期间创作的有关抗战或以抗日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是名副其实的抗战美术,这些美术作品是集艺术与社会意识形态表达于一体的符号化载体。它的使命在于用鲜活的美术形式表达社会意识形态内容,使民众在观看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抗战美术不仅需要呈现抗战宣传内容,而且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指导观看者对待这些内容的态度。所以,抗战美术的宣传效果需从美术作品本身的鲜活度和民众的接受度两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抗战美术的鲜活度取决于题材的现实性和感染力,抗战美术作品主要表征的内容包括前线的战事情况、政治策略以及民众的生产生活,现实场景的艺术再现和艺术提炼使民众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亲近感,所以,民众愿意去看、去了解、去模仿图像中参与抗战的革命战士和民众的行为。其次,增强抗战美术作品的宣传效果必须从民众的接受能力出发,抗战时期的美术宣传,必须从少数精英群体扩展到普通大众群体,在提倡“普及提高”的文艺大众化过程中,民众的艺术审美会有提高,遵循适应与超越原则,美术作品的表征方式也应有所转变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20世纪初以来,美术家们逐渐觉醒并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者标榜文人精英的符号,它应该具有社会功能,是为民族、为社会、为大众传播力量的旗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加快了侵略步伐,中国东北三省陆续沦陷。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爆发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初步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7月7日,日军全面侵华,白热化的民族战争情势使中国再次面临危机。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败多胜少,损失惨重。此时,知识分子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觉醒,转变思想,将艺术热忱放于次要地位,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去,用艺术的手段为抗日的宣传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美术家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战争的残酷和生存的泥沼中,从多方面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以艺术服务战场。抗战美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人民群众是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媒介的重要受众群体,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活动以人民的现实诉求为中心,是美术工作者的共同课题,能够将革命宣传和政治动员的战争诉求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利益诉求相结合,才使得抗战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媒介发挥巨大的宣传作用。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只有将人民的利益诉求摆在首位,关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才能真真触动人民的内心,从而生发参与革命斗争的意识和动力。其次,引发抗战中家国同构的共情点。创作和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和手段并进行情感渲染,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民众心底最直接的情感共鸣以达到突破其心理防线并最终感化对象的目的,从而影响其认知和行为的转变。抗战时期这一策略广泛应用于全国军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敌的策反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战时美术作品以具象的表达方式将国破家亡的场景呈现在受众面前,有助于深化军民对家国互构关系的感性认知,使民众在看图的过程中产生共情,深化家国情怀,明白家国互构的道理,激发其救己及救国的责任担当。最后,激发多元创作主体的积极性。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文艺全面纳入政治宣传之中,广泛吸纳艺术人才并建立艺术统一战线,从数量和质量上扩充了抗战宣传的人才队伍,其创作主体具有多元性,不仅包括了部队宣传人员,还包括社会中的美术家和美术团体。专业美术人才对创作美术作品的要求更加精益,能够大大提升抗战艺术宣传的效果。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势下,创作主体的意识更多地被社会价值取向所取代,并逐渐转化为创作个体的自主的、能动的选择,“为抗战而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成为其进行创作的精神动力。
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看,抗战美术是特定时期内的特殊文化形态,是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一环。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上看,它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美术发展的特征性体现,也是战后中国美术发展趋势的一个起点。今天,我们追忆波澜壮阔的抗日美术运动,站在今天的立场和角度去认识抗战美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梳理中国美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功绩,不仅有利于激发当代艺术家的民族责任感,而且对建构中国当代的艺术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抗战美术的研究主旨与范围
本书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抗战胜利终的14年间,有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美术事件及美术作品进行研究。抗战美术是一个大的概念,既包括从事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及他们创作的作品,又包括抗战时期领导和支持抗战美术创作的领导机构、专业机构、教学单位,展示这些作品的媒体、展览,以及抗战时期特有的中外文化交流,不仅有抗战美术的主体类型,即抗战木刻和抗战漫画的创作,还有抗战时期的中国画与油画的呈现。抗战美术拥有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相关联的宏大叙事框架,不乏个人体验与情感,这是构成抗日战争庞大研究领域的又一个焦点,使我们从以中国美术家为代表的人民的集体意志出发,观察、审视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
中国美术界的民族振兴、民主独立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研究很不够,正如史学家特雷弗-罗珀(H.R.Trevor⁃Roper)所说:“忽视艺术和文学的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而脱离历史的艺术和文学研究则是一知半解的研究。”
因此,对抗战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及相关重要人物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抗战美术史与艺术史密不可分。美术史中的国家重大主题性题材的创作是国家重大历史事件在艺术上的体现,它从历史与美术的双重角度,发掘具有时代意义的美术经典,塑造国家价值观。在整个中国艺术史视野下,对抗战美术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对它们的掌握和运用,分析艺术家个体的微观层面和国家的宏观层面,将艺术家个体生命感知与国家的命运相连通,具化为抗战美术这一艺术再现的母题,发掘抗战美术的价值与意义、思想与激情。通过对抗战美术作品的研究,将艺术家与作品置于历史现场,用美术作品再现历史,找到抗战美术与时代前沿、艺术发展的关联,还原它的价值与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不但要研究美术史中的名人,还要关注那些被中国美术史忽略却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发挥了突出贡献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努力挖掘它们的在抗战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所代表的时代精神。
抗战美术作品从时间上来看,是指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序幕的抗日战争为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末的14年间,创作的有关抗日或以抗日为题材的爱国作品。这批作品既包括那些直指日军暴行的绘画,也涵盖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触及战争或抗日题旨,但蕴含着控诉侵略者暴行、弘扬团结御辱精神、彰显保家爱国气节的版画、国画、油画、漫画、木刻版画、雕塑、壁画和摄影等。
“抗战美术作品从题材与内容来看,涵盖了‘抗战与苦难’‘抗战与人民’‘抗战与英雄’‘抗战与战场’‘抗战与世界’‘抗战与胜利’和‘抗战与和平’等视角。”
其中,“抗战与苦难”着重讲述无数中国老百姓在战争的炮火下,家园残破、痛失亲人、颠沛流离的苦难境况,许多美术家既是经历者也是记录者,他们用绘画的表现方式将“抗战与苦难”呈现于公众,如王悦之《弃民图》、吴作人《重庆大轰炸》、蒋兆和《流民图》、李桦《怒吼吧!中国》、张安治《避难图》等;“抗战与人民”刻画了英勇的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土,拿起武器,走上前线,投入抗战洪流之中,如唐一禾《七七号角》、李可染《打回老家去》、沃渣《夺回我们的牛羊》、黄伟强《来吧!我们把头颅作炸弹》等;“抗战与英雄”聚焦于抗战人物中的典型个案,以抗战英雄英勇不屈的形象,展现出中国人民的顽强和悲壮,如胡一川《八百壮士》、沈逸千《神枪手》、彦涵《狼牙山五壮士》、古元《人民的刘志丹》、刘开渠《无名英雄像》等;“抗战与战场”再现了抗战的“第一现场”,美术家走进大众公共空间,将战场的火药味凝练在作品中,点燃了中国抗战美术的光辉,如王式廓《台儿庄会战》、高剑父《东战场的烈焰》、王小亭《中国娃娃》、丰中铁《冰天雪地中的东北义勇军》、力群《抗战》等;在战争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和平主义战士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们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中华大地上,美术家们将中国的抗战历史与反法西斯战争的世界语境相连接,用一桩桩英勇事迹谱写了“抗战与世界”的壮丽篇章,如张善孖《飞虎图》、吴印咸《白求恩大夫》等作品,让我们从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更丰富的题材中重新理解抗战历史;“抗战与胜利”记录了抗战胜利这一神圣时刻,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或活动事件,表现胜利的历史瞬间,如庄严《老百姓的胜利》、张映雪《欢庆胜利》等;“战争与和平”畅想了全民抗战的胜利,表达出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对和平的美好憧憬,如唐一禾的《胜利与和平》。
从美术作品本身而言,抗战时期的美术范式在语言与风格特质上,奠定了其后中国美术风格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历史层面来看,这七个主题的抗战美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从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上展现了美术抗战的力量。
除了美术作品,中国的美术家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抗日美术团体,“象牙塔”中的艺术纷纷走向“十字街头”,走上前线或敌后,实际接触体验了现实生活和大众情感。他们或组织募捐画展,或奔走各国展画筹款,他们为宣传抗日不遗余力的爱国行为和民族精神,亦是本书的研究范围。本书叙述的事件、人物和美术作品,像化石一般穿越时间,对我们民族的历史进行梳理,以图像叙事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是本书的重要撰写目的。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反抗入侵的民族战争。70年来,我们不断地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学术界也发表过诸多研究专著和论文,然而学术成果较多地集中在军事、政治等方面,中国艺术界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却鲜有记载。作为一场惊天动地的反侵略民族战争,它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国人民都毫无例外地卷入了进去,他们从各方面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因此,我们如何更全面地反映和纪念这一历史史实,是值得思索的。历史中的艺术家主观能动地感受当时的民族苦难,怀着坚忍不拔的抗战斗志,以一幅幅作品和献身的民族精神,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考古以证今”“以史明鉴”,作为史料文献,图像和作品是对历史最直观的揭示。因为,历史不仅仅是“以前的事”,而且是明鉴“未来的事”。
谨以此书献给曾经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前辈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