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是魔鬼
这本书用很大一部分篇幅来谈论疾病。但是,该书并非医书,而是一部讨论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带来的诸多问题的著述,也是一部讨论如何努力把城市弊端限制在可控范围内的书籍。瘟疫通过全球贸易和旅行的网络结构从一个城市传播到一个城市,又利用城市拥挤的空间造成人传人。瘟疫是密度带给人类最可怕的魔鬼。但是,交通拥挤、犯罪、高房价也常常伴随着城市的生活。这些城市之疾已经在城市泛滥,让城市越来越不适宜居住。
不平等的鸿沟,千百年来都是城市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说道,“任何城市,即便规模再小,事实上也会一分为二:一边是贫穷,一边是富有,而两者之间纷争不断、水火不容”。要消除城市密度带来的弊端,就需要停止纷争。而达到这样一种“停火”的状态是有可能的,因为,城市建设不是零和游戏。在大多数城市里,穷人和富人都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获益:建造更多的房屋、改良学校、更加人性化地执法、提供更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以提高对未来疾病大流行防范的能力等。
大难临头能够造成多大后果,总要视既有社会力量的强弱而定。公元541年,黑死病在君士坦丁堡社会不稳的时候袭击了该城,先是引起政治骚乱,继而给农村带来数百年的贫困。与其相反的是,19世纪大批城镇居民病死于霍乱和黄热病等瘟疫,却没能阻滞纽约、巴黎和伦敦的发展。部分原因是,那里人们众志成城、领导得力,让这些城市在疫情面前表现出极大的韧性。他们发扬集体精神,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如纽约的克罗顿渡槽和巴黎的排污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让纽约和巴黎这样的大城市更加安全。当年的纽约,之所以能够轻松面对2001年9月11日可怕的恐怖袭击,是因为全城居民万众一心地投入重建的努力之中。
然而,2021年的纽约和20年前的纽约不可同日而语,它变得更加脆弱。20世纪70年代该市面临破产时,市民表现出的那种实用的共识已经荡然无存。2011年,特别是纽约市依然笼罩在9·11的阴影中,示威者占领了该市的祖科蒂公园。占领运动和警方的应对撕裂了这座看似和谐的都市。无独有偶,从波士顿到柏林,很多世界大都市的公共广场也被这个运动的参与者占领。
此后,分歧愈加扩大,让城市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在因新冠疫情封城两个月后,一名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杀死了一名非裔美国人:他把膝盖压在该男子脖子上长达八分钟之久令其窒息。警察对少数族裔进行有差别执法的这一可怕行径,让人们义愤填膺。也许几个月的封城增加了人们的焦虑。结果是,愤怒和焦虑顿时在该城的大街小巷爆发,其烈度自1960年以来很是少见。有些地方,由于市政领导人或出于对示威者的恐惧,或出于对他们的同情,任由整个街区陷入无法无天的境地,以至于出现了像西雅图市的“国会山自治区”这样的区名。全球的市民开始检视他们各自城镇是如何应对种族不平等的,结果发现它们的应对政策和措施都有所缺失。
有效地应对这些不平等问题需要财政资源,而财源因这场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愈发拮据。自1970年以来,地方财政情况极不稳定。就业者和购物者的减少,让地方税收捉襟见肘。学校还要为保障安全教学承担额外的财政支出。公共交通车票的收入减少,而且短时间内很难得以改善。地方政府无法像联邦政府那样印钞或成百亿美元地去借贷。
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开明,想为那些起点低的人们多谋些利益。而被甩下的那些人们一心想着改变社会。我们对如此这般的冲动抱持着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因为我们城市的不平等的确糟糕透了。然而,市政府若也像那个年代那样劫富济贫,商家就会打包走人。抗议者想撤除警务资金,可是,一旦犯罪率开始上升,富裕的城镇居民便会拔营起寨,搬到更加安全的郊区。结果,最倒霉的还是那些贫穷和没有保障的人。
如果疾病、犯罪或衰落的公共服务让我们觉得城市太不安全的话,我们会搬迁到不属于城市的世界里。富人会住到他们奢侈的休闲之所,与穷人接触得越少越好。中等收入的人们则会聚集在他们认可的冷漠的避风港里。而穷人只能在被遗弃的空间里生活。不同阶层之间,能够远程互相接触的就尽量远程。穷人和富人之间接触减少了,经济机会也会随之减少。随着城市税基的降低,经济条件差的区域得到的公共服务也会锐减。譬如:学校的教育质量会降低,警察队伍缩编会导致更多的暴力执法和犯罪。暴力增加了,饱受犯罪之苦的,仍然一如既往的是那些贫穷的少数族裔街区。
用飞地代替城市的结果还是贫困。即使对富人来讲,空间的隔离很少能够带来长久的安全。罗马帝国末年,酷热难耐的贵族们躲到卡普里岛避暑,却因染病死亡并最终难逃帝国都城陷落的厄运。今时今日,新冠肺炎首批暴发点之一是纽约州的新罗谢尔,一个距曼哈顿只有半小时车程的郊区。2020年12月,美国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就包括比弗利山庄、帕洛斯维德斯庄园和汉考克公园等富裕的飞地,它们均位于洛杉矶城区或附近。
有个办法能让城市重新强大起来,但难以一蹴而就。首先要承认,城市要想吸引工作岗位并带来税收,只能把钱花在帮助穷人的公共服务上面。因此,答案不仅仅是税收和公共支出。钱要花到刀刃上,让城市的功能得到全面增强。必须让纳税人相信,政府会精打细算并尊重他们的意愿。只有脚踏实地、放眼全美、胸怀世界,才能让城市强大起来。我们还必须承认没有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答案,只有虚心学习才能获得改变的能力。
幸运的是,尽管经历大风大浪的冲击,城市还是经久不衰的。总的来说,16世纪的大都市,如:北京、伦敦、东京和伊斯坦布尔等,依然屹立在今日世界大都市之林。城市结构上的优势是无法复制的。众多的人口和阵容庞大的公司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服务行业更是如此。同样的机会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城市还有博物馆、公园、各式建筑以及餐馆等。
几个月的封城和示威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当然是:人与人在现实空间中进行接触是难能可贵的。一旦解封,人们会蜂拥而出,急于与他人接触,至于健康风险,谁还在乎。看到白人警察杀死一个美国黑人,人们聚在一起泄愤,把健康风险置于脑后。城市给人最大的恩赐,就是能够让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交友、一起联络和一起欢乐。假如城市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摆脱各种魔鬼的纠缠,那么,人类就绝不会放弃这样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