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成品油价格现状与前景展望
2021年成品油价格处于政府指导价管理阶段,受益于新冠疫苗投入与使用,后疫情时代下,中国经济持续回暖,需求增长持续推动中国投资与消费水平恢复,进一步改善了国内需求环境,促使国内成品油行业持续良好发展。成品油在政府指导价和供求关系综合影响下,整体价格较2019—2020年平均值上升,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波动趋势。
(一)2021年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格现状
2021年中国成品油调价机制仍以政府定价为主,挂靠国际油价。成品油零售限价共经历25次调价窗口,其中15次上涨、6次下调、4次不作调整。标准汽油、柴油价格年内每吨分别累计上调1485元、1430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17元,95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23元,0号柴油每升累计上涨1.22元。
1.成品油价格监管政策分析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市场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成品油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2021年中国成品油调价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定价和成品油消费税两个部分。由政府根据国际油价行情确定,以原油成本定价为基准,加上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运费、炼油成本和利润空间等,共同形成中国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机制,即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最高的零售限价,各企业可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同时设置调控的上下限,调控上限为130美元/桶,下限为40美元/桶,即在40~130美元/桶运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正常调整;当国际市场油价高于130美元/桶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提或少提;低于40美元/桶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降低。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国内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调价生效时间为调价发布日24时。当调价幅度低于50元/吨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此办法通过市场发现和形成价格,逐渐让市场因素在油气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预示着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进一步加速。
在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趋势下,航空煤油不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而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价格每月1日调整一次。为平稳推进市场化改革,过渡期间航空煤油(标准品)出厂价格原则上不能超过新加坡市场进口到岸完税价。“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意味着航空煤油价格将脱离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管束,在此之前,航空煤油价格一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制定。航空煤油价格由进口到岸完税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贴水由供需双方考虑市场供求、运费、交易数量、国际市场油价走势等因素协商确定,每年协商一次。初期,新加坡市场航油进口到岸完税价格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贴水方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供应给中国航油的航油贴水每年协商一次,并于年底前将协商结果分别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航局备案。如出现较大分歧,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进行协调。航煤价格体制改革暗示了汽、柴油价格体制改革的路径——调价频率加快、自主权下放与国际接轨。
2020年,民航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国际航空运输价格管理的通知,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航空煤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20年5月1日零时起,国产航空煤油出厂价格核定为1680元/吨。航空公司内地航班第二季度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自2020年5月1日零时起由3029元/吨下调至1680元/吨,大幅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营运成本。
2.成品油零售价格调整分析
2021年,国内成品油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1—12月共经历25次调价窗口,包括4次不作调整、6次下调、15次上调。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各项整治活动和举措并行,市场政策逐步完善,成品油市场更加规范化。
2021年1—3月,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受到利好刺激震荡上涨,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整体涨势明显,实现“五连涨”。随着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新冠疫苗接种率提高,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成品油需求逐步恢复,共经历12次调整,其中3次不作调整,仅有2次下调,其余均为上调。在OPEC+减产协议影响下,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双重上涨,国内成品油市场出现集中补库操作,造成多数地区出现成品油资源紧张蔓延的情况,加之市场供给收缩,更加剧了价格上涨。第四季度成品油需求整体表现向好,延续第二、第三季度上涨趋势,存在较有力的支撑。自11月中旬开始,一方面,国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主要经营单位持续对成品油市场输送,供给趋于饱和;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结束上涨行情,成品油零售价格开始下调,并呈现涨跌震荡。
2021年成品油政府指导价调整情况如图3-1和表3-1所示。

图3-1 2021年成品油政府指导价调整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
表3-1 2021年成品油政府指导价调整情况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1年12月31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140元、135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如表3-2所示。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表3-2 2021年12月31日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 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
进入2021年以来,航煤价格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态势,其中国内航煤到岸完税价低点出现在1月,为3261元/吨,高点出现在11月,为5415元/吨。第三季度航煤市场价格稳定在5000元/吨以上。
航空煤油价格受供需影响较大,航煤量增加,市场流通量缩减。2021年,航空民航运输稳健恢复,国内市场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第一季度航空运输生产下降明显,春节过后,航空运输快速反弹;第二季度,行业运输总周转量已经恢复到2020年同期的45.7%,较第一季度大幅提高22.8%。2021年上半年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65亿吨千米,同比增长45.4%,恢复到2020年同期的75.7%,由此推动航煤价格上涨。此外,航煤现货紧缺,推高了航煤市场价格。航煤消费税政策实施后,市场航煤流通货源大幅缩减。自华东、华南炼厂陆续暂停出货后,市场上航煤现货货源越发紧张,现货紧缺成为航煤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重要支撑因素。
航空煤油到岸完税价整体呈现上涨走势,其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呈现极强的相关性,国际原油走势也是影响航煤市场价格的因素之一。6月,航煤市场价格走势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基本一致。7月中下旬,国际原油出现大幅下跌后再上涨的趋势,航煤市场价格却稳步上涨,主要因为航煤市场现货紧缺,导致航煤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后期因航煤市场价格持续高位,下游接货意愿不强,叠加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跌,航煤市场价格开始下跌。
2021年11月,石油和航空燃料价格呈持续上升趋势,加重了航空公司的成本负担。国内航空煤油综合采购成本已触及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调整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与航空煤油价格联动机制基础油价的通知》的征收标准(5000元/吨)。燃油附加费机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转嫁部分成本,此次重新开征燃油附加费有利于减轻航空公司的成本压力,或对航空公司经营情况构成一定利好。
3.成品油市场价格变动关联分析
2021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成品油价格与WTI价格趋势更为相近。
相比布伦特价格,中国成品油价格与WTI价格趋势更为相近,与布伦特价格变化趋势不相关。
中国成品油价格与WTI价格趋势更为相近的原因可能在于:WTI期货价格、WTI现货价格以及大庆原油现货价格之间相互影响,WTI价格和中国原油现货价格之间联系更为紧密。WTI期货市场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影响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WTI期货价格引领WTI现货价格的发展。由于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缺乏定价权,只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接受者,所以中国原油价格更多受到国际油价影响,而非主动影响国际油价。WTI现货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GDP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上升短期内会带动中国CPI和PPI的升高,油价上涨的冲击对中国CPI和PPI的影响比下跌的冲击大。
(2)成品油价格与成品油供求关系紧密相关。
在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沿着产业链向国内成品油市场传导的过程中,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挥着“合理释放预期、降低非理性波动”的功能,保障了国内成品油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品油主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替代燃料,其中原油炼化的汽油、柴油是微观主体开展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经济活动最常用的成品油。在绿色能源与碳减排政策影响下,全球汽油、柴油两类成品油在能源消费增长边际的占比有所下降。从微观层面看,中国成品油价格变化深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供求关系主要跟随政策、季节、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季节因素、经济因素等传统影响因素最终都呈现在成品油价格的短期波动上。
(3)标准汽油、柴油价格年内每吨分别累计上调1485元、1430元。
成品油零售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高度联动,持续承受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冲击,中国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多数产业依赖于石化能源供给,因而成品油零售价格波动的实际波及面大于一般国家。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兼顾上游原油进口与生产成本基本面、国民经济需求结构特征以及市场预期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向社会公布相应的成品油零售指导价格,以引导零售终端价格进行相应调整。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为进一步兼顾市场机制决定因素,增加了指导价格调整频率,从而使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4)成品油零售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深化,价格竞争更加激烈。
自2019年10月1日起,省级商务厅不再受理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事项。通过成品油零售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可判断行业的竞争程度。从经营主体来看,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主体组成。成品油经营准入门槛下放,市场经营主体持续增加,其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主体加油站数量占比逐年增加。民营及外资加油站逐步实现了连锁化、网络化,销量市场集中度也将进一步下降,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深化,价格竞争更加激烈。
(二)2022年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格前景展望
2022年OPEC+增产谨慎,国际油价涨势持续。现实困境迫使供应链危机还会在2022年出现,2022年全球石油库存预期将持续下滑,这将推动油价持续上行,原油价格涨势持续,将带动成品油价格上涨。“双碳”目标早期,新能源因为供应不稳定、净能源系数(能源产出与投入之比)偏低等难以完全弥补供需缺口,传统能源全面短缺将延续到2022年上半年,下半年能源短缺或有所缓解。2022年美元加息可能性增加,会对油价产生一定影响。中东问题、伊核谈判、俄乌矛盾、中美关系都将影响油价的上涨。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在中国政府各项政策、措施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的共同作用下,预计202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仍然存在上涨空间,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涨领先于跌,其中汽油、柴油价格年度合计增速将达到两位数。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格具体展望如下:
1.国际原油价格涨势持续,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
从供需面上看,2022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新冠病毒虽然不断变异,但随着疫苗和治疗新冠药物发挥作用,全球疫情的控制将值得期待,原油需求复苏将达到疫情前水平。OPEC预测,石油需求将在2022年下半年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IEA发布石油市场报告,上调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至日均9960万桶。根据IEA的预测,由于能源危机持续促使人们重新依靠石油,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日均增长330万桶。同时,受气候政策的影响,国际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投资在减少,OPEC+增产谨慎,国际油价涨势持续。从供应链上看,尽管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政策,优化基础设施、缓解运输“阻点”、应对供应“断点”,但长期布局难解现实困境,供应链危机还会在2022年出现。从库存上看,疫情的持续暴发,或将导致2022年全球石油库存持续下滑,推动油价持续上行。从金融上看,2022年美元加息可能性增加,会对油价的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但随着供应链问题的持续,通胀将继续加剧,然后在2022年中开始回落。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东问题、伊核谈判、俄乌矛盾、中美关系都将影响油价上涨。在综合分析各种预测依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正常状态下,国际油价仍有上涨空间,2022年上半年油价可能在75~100美元/桶震荡,若某些地缘政治风险攀升,尤其持续发酵影响能源供给格局,则国际油价可能超过120美元/桶,甚至更高。
预计2022年汽、柴、煤油价格将全年趋于上行。虽然炼化一体化项目相继投产、炼厂扩容,成品油市场供应增加,但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将刺激成品油的需求增长,区域市场价格竞争成为主角。成品油价格调整次数涨领先于跌,其中汽、柴、煤油价格年度合计增速将保持两位数。
2.汽、柴油生产成本增加,成品油零售价格将稳定保持高位
预计2022年中国汽、柴油生产成本增加,将促使汽、柴油零售价格保持稳定高位。过去,国家宏观层面上在整个油气体制改革里态度鲜明,一直都强调要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中国的出发点就是要控制“大进大出”这种大量进口原油又大量出口成品油的两头在外模式。另外,当前“双碳”目标也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政策收紧也有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2021年5月,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将进口环节的轻循环油、混合芳烃、稀释沥青等调油组分纳入消费税征收目录。这些资源此前主要用于调和低价未税的汽、柴油产品,不合规低价资源减少,将促使中国汽、柴油生产成本增加,汽、柴油零售价格将保持稳定高位。
3.新能源替代效应不明显,传统能源全面短缺
预计传统能源全面短缺将延续到2022年,这将推动成品油油价、零售价格上涨,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可再生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它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正逐渐显现,2022年中国会更加重视和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稳步发展,油气公司或将围绕能源效率提高、甲烷气体逸散、生产设施改造升级、广泛发展多元化清洁能源产品(包括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氢能,电动汽车充电,高端化工品,新材料,可再生电力等),加速向“碳中和”愿景迈进。但“双碳”早期,新能源因为供应不稳定、净能源系数(能源产出与投入之比)偏低等难以完全弥补供需缺口,传统能源全面短缺将延续到2022年,导致终端成品油的需求旺盛。此外,追求“碳中和”,推进能源转型,天然气作为绿色过渡能源供需缺口增大,天然气价格高涨也将推动成品油油价、零售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