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1年国际宏观环境及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2021年国际政治格局在以往传统热点问题未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叠加了大国摩擦,国际矛盾日趋集中。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执政理念,联合盟友抵制中国;美俄战略稳定对话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欧盟发展受政治经济因素制约,内部政治诉求多样,无法形成统一声音;伊核、朝核、缅甸等热点问题无显著进展。全球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快复苏,但疫情长期化也引起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下降、美元超发、国际通胀加剧、产业链重构困难等问题。在上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国成品油需求、价格和进出口都受到直接影响。
(一)国际政治环境分析
2021年美国持续施压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周边地区不断成为新的政治焦点,欧洲内部政治诉求各不相同,中东地区依旧是争夺重点,非洲地区政治环境持续动荡——这些都深刻影响着全球政治生态,并通过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冲击,影响石油流通业的发展。
1.国际矛盾趋向集中,对立各方更加明晰
2021年国际政治格局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迅速向美国靠拢,共同抑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欧洲各国分化明显,俄白两国深度融合并合理对抗西方;中俄两国在国际重大问题上保持一致。
(1)美国持续施压中国,中美展开多领域竞争。
美国同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一起以人权和国家安全为借口,继续限制中国经济发展,频繁利用新疆问题、中国台湾问题来挑战中国底线,以自由航行为借口在中国东海和南海地区显示其武力存在。美国持续向中国施压,中美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
(2)欧洲内部政治诉求复杂,对待中俄态度分歧较大。
英国遵循美国的对外政策,但严重依赖中国的资金和市场;乌克兰、波兰、立陶宛等受美国影响,挑战中俄的国家利益;德国大选后政治风格发生改变;匈牙利等国则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俄白两国威胁切断输欧天然气管线,以应对难民问题和分化欧盟国家。总之,欧盟27个国家对内和对外政策严重不统一,深刻阻碍了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和政策执行力。
对全球炼化产业来说,欧洲地区既是重要的成品油产地,也是世界成品油、石化制品消费市场,但欧洲各国复杂的政治生态和经济诉求会严重影响全球炼油产业布局及成品油消费。欧盟大力推行零碳排放政策,不断提高油品质量标准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进一步限制燃油车发展,对炼化行业持续进行压制,这一系列政策都会对国际成品油供需、价格和流通造成影响。
2.传统地缘势力谋求扩大政治影响力,加剧全球局势动荡
传统地缘政治情况仍然复杂,具体表现为:伊朗核问题处于僵持状态,中东巴以问题、也门问题、叙利亚问题依然存在,东南亚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南亚地区和中印边境局势紧张,澳大利亚不断介入东南亚事务,美军撤出阿富汗给地区国家制造安全陷阱,非洲部分地区恐怖活动和内乱加剧影响中国海外油气投资,多方势力介入亚太地区影响该地区稳定。
(1)伊朗核问题反复谈判,目前处于僵持状态。
伊朗核问题是美国控制中东推行一系列政策的必然产物,根本问题是控制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和维持全球霸权。伊朗核问题反复谈判,其间时有暂停和关闭,美伊之间分歧依然很大,彻底解决伊朗核问题仍需要很长时间。
伊朗长期以来炼化能力较低下,无法满足其国内高速增长的成品油需求,经常需要大量进口来弥补国内产能的不足。伊朗计划2021年投产17个炼化项目,这将使该国的石化行业产能增加2500万吨。根据伊朗第六个五年国家发展计划,其石化行业确定的所有目标都将在2022年3月20日前实现。2021年中国同伊朗签订合作协议,未来石油贸易会使用欧元或者人民币直接结算,这对保证伊朗的石油贸易和经济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2)中东地区局势变化,进入新的博弈期。
2021年沙特阿拉伯开始恢复与叙利亚、卡塔尔和伊朗等国的联系,释放外交转型信号,沙伊关系、沙卡关系、沙土关系和沙叙关系都在朝缓和方向迈进,中东地区局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沙特阿拉伯与中东地区重点国家关系的密集改善,与美国拜登政府执政后调整中东政策有关,同时也是沙特阿拉伯为应对国际与地区政治生态变化而重新做出的定位。
2021年5月,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在中东传统势力寻求政治突破的背景下,巴以冲突无疑加重了地区的不安定性,为其他势力的介入创造了条件。
土耳其深度介入叙利亚内战、阿富汗和平进程、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冲突,与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争夺中东地区控制权和伊斯兰世界的领导权;全力鼓动泛突厥主义运动,对中亚地区和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稳定造成一定威胁。土耳其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大国,致力于控制整个中东地区,不断扩大国家政治影响力和宗教影响力,是世界政治环境中的不安定因素。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核心产油区,该地区局势的稳定有利于中东地区原油、成品油生产的稳定和原油、成品油运输的安全。中东地区炼化能力占世界总炼化能力的10%以上,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压力,加速推进石油产业上下游一体化进程,提高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海湾地区的产业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成品油市场的竞争。
(3)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牵连南亚地区局势紧张。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印度暴发,印度医疗系统全面崩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印度总理穆迪为转移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中央政府与封建地主的矛盾并赢得选举,不断挑起边境纠纷来迎合国内的激进民粹主义势力。印度目前已经成为南亚次大陆最不稳定的因素,给“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建设带来潜在的冲击。印度的炼化产能居世界第四位,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不振的合并作用使印度的炼化产能和消费能力受到限制。
(4)阿富汗塔利班迅速掌握政权,阿富汗形势有待观察。
2021年8月美国加速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塔利班全面掌控阿富汗政权。阿富汗新政府的成立面对诸多问题:国内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主义势力依然强大、地方军阀势力仍然活跃、国外援助中断、遭受美国制裁等。内外交困,非常考验阿富汗塔利班的执政能力。
阿富汗毗邻中巴经济走廊,对保障中国陆上能源安全、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安全意义。阿富汗塔利班上台有利于打击侵扰中国新疆的恐怖主义势力和毒品走私贸易。阿富汗矿产资源丰富,一个稳定的阿富汗政治环境有利于保障中国原料进口的多样化。阿富汗国内没有炼油能力,成品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阿富汗形势的变化一方面为中国原油进口提供了潜在供应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成品油出口和投资海外炼厂提供了新的市场和方向。
(5)非洲地区冲突加剧,影响中国海外油气投资。
埃塞俄比亚国内社会矛盾持续激化,大规模武装冲突和城市骚乱爆发。2021年11月,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中心发生两起恐怖爆炸袭击,乌干达安全局势急剧升级,由中国海油参与投资并运营的翠鸟(Kingfisher)油田当时处于项目初始开发阶段,较高的安全危险等级势必影响油田的建设运营。由于苏丹国内政治动乱,中国石油正逐渐结束在苏丹的经营活动;而南苏丹国内营商环境恶劣,加之出台的本地化政策,中国石油考虑结束当地经营活动。北非地区利比亚国内安全局势已经稳固,利比亚政府正在全力启动被战争破坏的油田设施。
非洲地区成品油大部分来自进口,部分国家在寻求投资建设独立炼厂。乌干达政府计划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为60000桶的炼厂,坦桑尼亚政府计划利用乌干达原油和阿联酋原油建设炼厂。非洲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成品油销售市场和潜在的成品油供应市场,未来各国炼厂建设必将深刻影响国际成品油供需格局。
非洲地区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和合作伙伴,同时也是中国油气投资重要区域。目前,中国石油企业收缩国际原油开发投资,包括南北苏丹在内的石油区块和炼厂都会逐渐削减投资。混乱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武装冲突不利于中国油气企业稳定生产,不利于中国石油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稳定化。
(6)东南亚地区突发政变,局势趋向紧张。
2021年2月,缅甸军方发动政变,接管了缅甸国家政权。随后缅甸国内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北部部分民地武装也趁机与缅军交火,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缅甸扩散,缅甸局势持续紧张。
缅甸地区拥有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石油运输过境管道,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安全通道。缅甸局势以及东南亚地区局势稳定有利于该区域石油能源的运输和原油价格的稳定,有利于中国国境的安定繁荣和石油能源安全。东南亚地区也是全球炼化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稳定同样有利于全球炼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全球成品油价格的稳定和供需平衡。
(7)澳大利亚潜艇采购,扰乱南海和东南亚局势。
澳大利亚突然宣布同英美达成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澳大利亚可以获得核动力潜艇。对此,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表示严重关切,澳大利亚的行为增加了核扩散的风险,违背了多边安全政策,对南海局势造成严重影响。南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渠道,也是国际上重要的能源通道。该地区的安全运转有利于石油、成品油运输和全球能源流通安全。
(二)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2021年世界经济活力逐渐增强,中美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但这种复苏是不稳定的、不平衡的,时刻受到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同时由于美国大规模超发美元,导致世界范围内通胀压力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和供应链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
1.世界经济复苏,但出现通胀压力和供应链紧张
2021年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需求释放减弱和供给恢复降速等因素削弱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动能。全球以能源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均出现了价格上涨和供应短缺。造成全球供应链紧张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部分国家疫情反复,生产环节中断;二是美国、中国等经济体需求强劲,复苏需求旺盛;三是部分企业开始超预期囤货,加剧原材料及中间品供应紧张问题;四是2021年美国大规模印发美元,造成全球美元过剩,也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世界范围内出现供应链危机,海运成本大幅度提高,包括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世界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经济发展都受到一定抑制。
2.国家和地区经济深受政治影响,全球共同发展面临严重障碍
2021年世界经济依旧受到疫情和政治压力的双重影响。美国继续打压俄罗斯,巩固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对“北溪-2”项目的制裁,而德国也迫于美国压力暂停“北溪-2”项目。美国一直没有解除对伊制裁,谈判已经进行5轮,前景依然不明朗。委内瑞拉因美国封锁,国内缺乏炼油设备和成品油制品,而伊朗有炼化能力但原油限制外输,两国石油贸易既是互补又是互救。美国撤出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刚上台便受到美国的制裁,阿富汗外汇短缺、援助中断、国民经济陷入停顿,迫切需要全球协助化解经济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五眼联盟”国家以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为由,设置政治壁垒和排他性条款,阻碍东盟与中国等地区联盟和国家的发展。
3.国际原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2021年国际原油价格在市场供应、需求、库存的共同作用下,在震荡中攀升并于年底有限回落。
受疫情影响,2021年上半年全球能源需求复苏缓慢,经过近8个月的漫长爬坡,世界能源需求出现强劲复苏,11月全球石油需求已反弹至疫情之前1亿桶/天以上的水平。全球石油需求已经从疫情中得到足够的恢复,石油市场更加健康。随着多个国家进一步放宽防疫限制,石油需求会进一步加速增长。
随着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供给侧也在发生变化。2021年下半年,美国石油产量从“艾达”飓风中恢复,加之OPEC+继续解除减产措施,10月世界原油供应量大幅增加。尽管主要消费国呼吁大幅增加产量以阻止全球石油库存下降和价格上涨,但OPEC+在11月将产量仅提高到40万桶/天,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墨西哥湾原油生产没有得到及时恢复,页岩油生产又因投资回报的影响而开工乏力,产能没有得到及时释放,OPEC+虽然正在恢复闲置的生产装置,但速度相对较慢。据高盛估计,全球每天原油供应短缺约250万桶。供应持续紧张而市场需求又在不断增加,推动国际油价继续攀升。
供给侧产能不足,推动各主要经济体释放原油库存,以缓解通胀压力。西北欧国家、新加坡和日本的石油产品综合库存已经降至2014年以来低点;中国通过有计划地释放原油储备置换更低价格的中东原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成品油价格;美国国内美元泛滥,美国政府不得已持续释放原油储备,造成美国原油库存超预期下降,又进一步刺激了国际油价上涨。
2021年国际油价曲折上升,年末承压下降,但利空因素明显不足,油价仍然有继续上涨空间。2021年初,一系列利好消息和石油供需变化推高石油市场的乐观情绪,促使国际油价一度触及70美元/桶以上;但受疫情反复影响,国际油价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出现明显回调,此后一路波动上行,至6月底国际油价达到75美元/桶;第三季度国际油价震荡上升,至10月末上探至86.40美元/桶,为2014年10月以来的最高值;年末,受新型毒株奥密克戎、通胀压力和加息预期的影响,国际油价在71~77美元/桶的区间内震荡。
(三)国际宏观环境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际政治持续对抗并与高企的通胀交叉影响国际油价和成品油价格。在此背景下,中国将寻求更加广阔的成品油市场,为炼油产能释放提供新的机遇。
1.全球经济复苏,中国成品油需求环境改善
2021年世界主要经济体新冠疫苗接种范围逐步扩大,全球经济处于持续恢复进程中。全球经济回暖背景下中国外贸出现强劲增长,带动传统商品的外部需求继续回升。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对东盟、欧盟、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也为我国外贸发展开辟了新天地,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4%。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随着中国国内投资、消费的持续恢复,成品油和石化产品的需求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石油流通行业保持良好发展。
2.多因素扰动供需,中国成品油价格在波动中上涨
2021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整体震荡上涨,受国际原油价格反弹等因素影响,中国成品油市场出现“牛市”。上半年,国际原油在OPEC+减产协议、新冠疫苗利好刺激、全球货币宽松等因素影响下,整体涨势明显,几乎达到2018年10月的高点,中国成品油零售限价也随之创下“九连涨”的纪录。下半年,阿联酋事件和新冠变异毒株导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短时下跌,但OPEC+维持适度增产政策和供应紧张为原油市场带来较强支撑;美国为平抑原油价格,动用战略石油储备,同时美国上游生产公司加大对页岩油投资,新钻机不断增加,这两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油价格的上涨势头,第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呈现涨后下跌再震荡的走势。上述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国际货币政策和疫情状况等多重因素在供需两端扰动国际原油价格,使中国成品油价格上升,整体呈现波动中回涨的态势。
3.亚太地区市场恶化,中国成品油出口受阻
国际成品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亚太地区是中国成品油出口的主要市场,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进一步影响,亚太成品油市场在总体基本饱和的基础上出现进一步恶化。部分国家为了释放国内过剩的产能还增加了成品油出口,同时采取了更高的进口关税和更为严格的放行措施等。民营企业的成品油一般需要贸易出口配额,与国内销售相比,出口加运费成本较高,难以盈利,意味着民营企业的成品油出口利润欠佳。未来,亚太地区将成为成品油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中国对亚太成品油出口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