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1年中国宏观环境及石油流通行业政策分析与前景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37万亿元,全年GDP增速8.1%,经济继续保持稳定恢复态势。随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成品油市场政策频出,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监管力度再加码,成品油市场愈加规范化。展望2022年,在“双碳”的新目标形势下,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监管,加速推动炼化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必将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一)中国宏观环境分析
2021年,随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中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国际收支好于预期,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2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进一步提高,成品油质量要求升级提速,成品油下游市场竞争全面升级,成品油出口量由于配额收紧、外航疲软而大幅下降。
1.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韧性持续显现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以创新和改革开放为驱动,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总体保持平稳态势,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1年,中国GDP为114.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0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增长7.1%,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3%、39.4%和53.3%。与2020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4个和1.2个百分点。
(1)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恢复,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加快。
202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7659亿元,增长7.0%。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4%,制造业投资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4%。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增长1.9%;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增长4.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
(2)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高位回落。
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3%,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通信上涨4.1%,教育文化娱乐上涨1.9%,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1.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鲜菜价格上涨5.6%,猪肉价格下降3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上涨0.8%。
2021年,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冲高回落走势。PPI由2020年下降1.8%转为上涨8.1%。分月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叠加对比基数走低影响,1—5月,PPI同比涨幅由1.7%快速扩大至9.0%。6—8月,PPI涨势趋缓,涨幅在8.8%~9.5%波动。9月以后,受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影响,PPI涨幅再次扩大,10月达13.5%。随着各项保供稳价政策措施不断落实,年末PPI涨幅高位回落,12月回落至10.3%,比2021年最高点回落3.2个百分点。
(3)货物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48亿元,增长21.2%;进口173661亿元,增长21.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4.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6%,比2020年提高1.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6.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6%,比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
(4)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20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2020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20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2020年缩小0.0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比2020年名义增长8.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8446元,中间收入组29053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4949元,高收入组85836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2020年名义增长13.6%,两年平均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0%。
(5)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预计财政政策的重点将从通过基建投资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效率更高、结构更为灵活、重点更加突出的公共消费和服务领域;同时,通过加大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以及定向实施税收优惠和补贴措施,促进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中国能源需求逐步回暖,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随着世界经济迈入复苏轨道,全球能源需求回暖。中国能源供需延续稳定恢复态势,供给端加快增长,能源生产稳中有增,供应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需求端逐步向正常增长水平回归,但消费增速回落,清洁能源占比有所提高。
(1)能源生产稳步增长,能源消费逐季回落。
2021年,能源生产企业深入落实保供工作任务,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安全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原煤生产持续增长。面对煤炭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煤炭生产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加快释放优质产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和经济平稳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40.7亿吨,同比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
油气生产稳定增长。油气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力保经济民生用油用气。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19898万吨,同比增长2.4%,比2019年增长4.0%,两年平均增长2.0%;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连续五年增产超过100亿立方米,比2019年增长18.8%,两年平均增长9.0%;原油加工量突破7亿吨,同比增长4.3%,比2019年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3.6%。
电力生产较快增长。电力生产企业坚持民生优先,努力提升电力供应水平,全力保障经济民生用电需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突破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1.0%,两年平均增长5.4%。分电源看,火电增长8.4%,水电下降2.5%,核电增长11.3%,风电增长29.8%,太阳能发电增长14.1%。
根据海关总署快报数据,2021年煤炭进口3.2亿吨,同比增长6.6%;原油进口5.1亿吨,同比下降5.4%;天然气进口1.2亿吨,同比增长19.9%。
2021年,受能耗双控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政策、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能源消费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5.2%,两年平均增长3.7%。占全社会能源消费六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3.5%,比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11.0个、6.6个、2.5个百分点。
(2)国内成品油市场整体回暖。
2021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虽多点散发,但均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国内经济所受影响较2020年明显减弱,整体经济发展表现乐观。受此影响,2021年中国汽油、柴油、煤油需求整体表现向好,尤其是9月、10月受“金九银十”需求大增以及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提振,国内成品油需求短时间内明显大涨,出现集中补货热潮,也导致国内部分地区出现资源偏紧的情况。
(3)能源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2021年中国深入落实“双碳”目标要求,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0%左右。
初步核算,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比2020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6%。
3.中国宏观环境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
2021年经济情况从有利因素看,部分重要规划项目上马;国内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战略逐步实施,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重大举措、海南自贸港等更高层次对外开放都将不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中国能源生产稳中有增,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消费继续回暖,能耗强度升幅不断回落。“双碳”目标下,政策调控趋严,中国石油流通行业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
(1)成品油需求整体回涨,汽油、柴油、航煤均上涨。
2021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各项生产持续发展,成品油消费31974万吨,同比增长10.3%,其中,汽油和柴油分别同比增长20.7%和4.5%,煤油同比下降2.2%。
(2)成品油价格整体收涨,国内供需情况较为稳定。
受原油走势影响,2021年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以上涨收尾。国内成品油市场历经25次调价窗口,其中,15次上调,6次下调,4次搁浅。标准汽油、柴油价格年内每吨分别累计上调1485元、1430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17元,95号汽油每升累计上涨1.23元,0号柴油每升累计上涨1.22元。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成品油需求逐步恢复;中国炼厂开工负荷同比明显提升,原油加工量上涨,国内供需情况较为稳定。
(3)石化行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化发展。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石化产业作为高耗能行业,其发展空间受限。“十四五”期间,低碳发展将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行业将开启新一轮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企业将逐步被淘汰。2021年中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减油增化”初见成效。
(4)炼化产能提升空间受限,加速重塑转型。
2021年,中国主营炼厂平均开工负荷波动较小,季节性检修影响相对明显。其中,最低点出现在3月,当月平均开工负荷为71.7%;高点出现在11月,为78.2%;全年平均开工率为75.2%,同比增加3.8个百分点。中国炼油产能增长至9.25亿吨/年,全年原油加工量7.04亿吨,同比增长4.3%。国务院颁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5年,在炼能上只有12.4%的增长空间,未来将更多地通过油转化或产能置换的方式扩能。
(二)中国石油流通行业政策分析
2021年中国成品油市场政策频出,大大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继续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加之税收管理强化,成品油市场运行愈加规范化。
1.能效标准指导意见出台,石化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速
2021年10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随《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同步出台了《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了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工作要求。这将有力提升中国石油化工行业能效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碳达峰目标实现。
2.石油成品油流通领域标准化加强,行业规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1年8月19日,商务部印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强“十四五”时期商务领域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推动汽车流通、石油成品油流通等方面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构建适应新形势下流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标准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石油成品油流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信用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信用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和企业内部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行业规范化发展。
3.成品油市场化进程提速,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保障取消石油成品油批发仓储经营资格审批、下放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政策落地落实,2021年1月,商务部办公厅发布《石油成品油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指引》,将经营审批流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进一步推动成品油市场化进程,但同时对经营者的具体经营规范、监督管理措施等也变得更为详细、严格。
2021年7月12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有关精神,推进商务部有关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大改革试点力度,商务部制定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石油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审批(初审)、石油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审批、石油成品油仓储经营资格审批(初审)、石油成品油仓储经营资格审批等4项审批直接取消;成品油零售经营资格审批由省级商务部主管部门下放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指定部门,取消申请企业提交成品油供应渠道法律文件相关要求。
4.完善税收管理,促进成品油市场公平有序竞争
2021年中国出台多项成品油领域的税收管理法规,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2021年5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部分成品油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的公告》,对税则号27075000、27079990、27101299、27150000项下的部分成品油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自2021年6月12日起,进口环节消费税按稀释沥青1.2元/升,混合芳烃、轻循环油1.5元/升的标准征收。
自7月10日开始,税务局将增值税发票综合服务平台(税务局版)的航空煤油类目中新增“经销企业库存勾选控制”功能。此功能执行之后,中国炼厂生产的航煤,只能销售给用于飞行的航空公司,以享受暂缓征收消费税。而流入调油、建筑、物流等行业的航煤资源将以相关油品的种类缴纳相应的消费税。中国航煤的征税环节进一步规范。
2021年3月3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加油站智能税控系统试点推广工作的通知》。在终端加油站安装新的税控系统意味着将成品油消费税的征收由原来的生产企业转移到零售企业,此举将提升加油站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打击市场不法行为。
5.炼化行业清洁化发展落地,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炼化行业的清洁化发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能源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都有对炼化行业清洁化发展的相关要求,2021年,中国对炼化行业清洁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落地。
2021年1月2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1年能源监管重点任务清单》,对炼油行业的专项监管主要集中在炼厂设备升级改造、油品质量升级、承诺产能淘汰三方面,并将山东作为重点监管地区。
2021年3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要通过制定地方法规等方式,强化餐饮经营单位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技术防控;鼓励餐饮经营单位将厨房用气从瓶装液化石油气改为管道天然气,减少室内危险源。到2021年底,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2021年4月25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自2021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生产日期以机动车合格证上传日期为准,销售日期以机动车销售发票日期为准),进口重型柴油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进口日期以货物进口证明书签注运抵日期为准)。汽车生产、进口企业作为环保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责任主体,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有关规定,在车辆出厂或入境前公开车型排放检验信息和污染控制技术信息,并上传随车清单,确保实际生产、进口的车辆达到国六排放标准要求。重型车整车实际道路车载法排放试验有效数据点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轻型车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符合性因子,分别按相应标准规定的限值和有关要求执行。满足国六b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重型车,应按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远程排放监控数据联网。近年来,中国各地为响应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行动,对油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云南省、成都市相继实施汽油国六b标准。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重点区域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三)2022年中国石油流通行业政策前景展望
2022年将是中国《“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和实施的第二年,迈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了战略转型和战略替换将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主题,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必将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展望2022年,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政策将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1.推动“双碳”目标,石油石化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对中国来说,要实现碳中和必须要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2022年中国石化产业、石油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形势严峻,预计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石油石化行业从粗放发展向创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转变,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2.推出石油消费考核指标,加强能耗双控长期管理
2021年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对能耗双控的长期管理,区域间的差别化、弹性化管理做了进一步要求,通过目标分配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这将对未来能源结构变化及区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长期影响。预计2022年将出台石油消费考核指标,使石油能源消费控制对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具有针对性。
3.监管措施将进一步加强,石油流通行业向技术进步、规模化发展
预计2022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石油流通行业各项监管措施,辅助石化行业加速变革,传统独立炼厂将面临更多转型压力,市场竞争环境趋向公平,产业整体升级速度有望进一步提升。石油流通行业向技术进步、规模化发展,将构筑安全生产大格局、应急管理大平台。
4.成品油出口配额将削减,进一步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在当前中国炼油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整顿成品油市场秩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双碳”目标约束加强,管理力度加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整个国际市场需求萎靡,市场容量有限,加上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出口端政策收紧已成为趋势。预计2022年成品油出口配额将削减,进一步加速石油化工行业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