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周年版前言
四分之一世纪前,这本书初次面世。当时,电视还是新鲜玩意,公共关系还没完全成为美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当时,“形象”一词还不是陈词滥调。这本书是我本人的一次探索,考察美国人眼中的现实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新版本保留了旧版所用的例子,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摸索感,或许也能意识到眼下流行趋势背后的历史渊源。同时,读者还可以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例子的乐趣。
这本书很是享受了一番出人意料的名气。刚出版时,它不是畅销书,但也总是热度不减,经常在大学里被引用或被布置成作业。它被译入主要的西欧语言,日语版则已印了三十次。
本书在美国国外所受到的热情追捧远甚于国内,可能这也算不上什么意外。因为我们美国人对任何暗示我们为进步付出了代价的言论都十分敏感。1962年本书初印时,我刚好在国外讲课。《时代》周刊在评论《幻象》一书时称,作者赶着在这部诋毁美国的作品出版前逃到国外,这一点也不奇怪。
另一些人对生活的真相则不那么过敏。许多人接纳了这本书所创造的词汇,把它们当作关于民主的新修辞。我在本书中引入的概念“伪事件”被我们的词典(以及《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知名度”一词也受到同样待遇,这些词在西欧本地语言中也有了对应说法。名人即是“因其名气而出名的人”(a person who is known for his well-knownness)这个定义则差不多成了耳熟能详的引语。
与此同时,我们的科技更加巩固了本书中提到的种种趋势。在一项项进步中——从家庭录像带到有线电视到超乎想象的未来机器——有哪一项进步不使得伪事件数量翻倍且更加鲜活?交通的进步——从随身听到移动电话到超音速飞机以及它们的后继者——有哪一个不是越发模糊了交通与交流之间的界限?每一天,观看和倾听都在取代身临其地的体验。
不过,作者永远都无法真正了解他的书到底在说什么。尤其在今天,像所有人一样,作者对自己所做之事的观感,也被形象与现实之间愈发模糊的界限所遮蔽。这种失调的现象,就像眼科医生所说的复视。若说这本书不断给许多读者带来困惑、将人激怒、叫人忍俊不禁,这评价也算不失公允。但我在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前言中如此强调它的名气,不过又一次证明了对伪事件的喜好有多难避免。这种喜好在过去不断加强,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继续如此。
丹尼尔·J.布尔斯廷
198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