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当镇长的父亲,虽然在那一小块土地上有着一言九鼎的权威性。但对女儿做下的丑事,还是感到了为难。
担心冯静留在家里,会继续和冯小刚纠缠不清,更担心她会未婚受孕。经过夫妻俩慎之又慎的商量,深爱冯静的父亲含着眼泪,于一个周末的晚上,悄悄把她送到了离家几十公里的南充读农校。
到农校后,冯静很快忘记了冯小刚带给她的痛苦,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她记住了父亲临走前含泪的嘱咐:“一定要认真读书,一定要学到真本事,依你现在的成绩和年纪,要想考大学已经不可能了,只能掌握了真才实学,以后才好安排工作。”
在农校的日子里,冯静仍不同于其他孩子那样循规蹈矩,也没有很用心读书,其各科成绩都只处于中等偏下。
因天生不肯轻易低头,经常为一些小事和老师发生争吵,甚至和班干部打架动刀子,她很快成了学校里有了名的刺头。校方为此大为头痛,好几次打了电话将她在学校的不良表现,通报给父亲,委婉地让他尽可能多到学校帮助冯静。
小小年纪竟如此难以管教,父亲也无能为力了,他只希望这个最疼爱的女儿,以后不要惹出太大的麻烦就算万幸。
好在冯静也不至太过分,虽有些方面上让人不放心,但是对未来的人生道路,却早有规划。
好不容易混到中专文凭到手,冯静没有回到家乡,也没有听从同学和父辈的劝说留在南充,而是只身来到了成都,在市郊一家瓜子厂当了普通工人。
临走前那天晚上,她悄悄跑回小镇,约了冯小刚到发生激情之夜的那个沙滩,想邀他一块到成都发展。
俩人紧挨着坐在潮湿的沙滩上,冯静问了他好几次是否愿意一块到成都,可冯小刚不是叹气就是摇头,到最后竟将脑袋夹在两腿间,一声不吭任由冯静唱独角戏。
看冯小刚极度窝囊的样子,冯静失望了,默默站起身来冷冷对冯小刚说道:“我真后悔,当初会爱上你这么一个花拳绣腿!真感谢你今晚的表现,否则,你一旦跟我走了,后悔的就可能是我了!”
没有再看那一直将头埋在两腿间的小男人,她迈着稳沉的步子走了。
在工厂,她很快学会了识辩瓜子,很快懂得了用什么样的火候炒出的瓜子最香最脆,也学会了传统的推销术。
一年后。天生不安份的冯静辞去了工作,向家中的父母发出了求援,她想要自己开一家利润率很高的瓜子店,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商海大潮拼搏。
接到了她的求援电话,父亲和母亲一夜未眠。日夜牵挂的女儿,好不容中专毕业不管不顾跑到成都,已让他们难以接受,现在她居然要独闯市场做自由的商人?身为生她养她的父母,是支持,还是反对?
可是女儿毕竟是女儿,再怎样苦,也不能破灭了女儿的第一个梦啊。第二天,心疼女儿的父亲拿出家中所有积蓄,并红着脸向单位上借了一千元。
凑足了三千元小心藏在贴身处,当了二十多年乡镇干部的老冯,搭乘长途汽车往成都而去。他不放心把诺大一笔巨款交到邮局去汇,而且他知道通过邮局汇款的时间很长,担心性急的女儿等不及。
他要亲手把钱交到冯静的手中,并看一眼令他和妻子日思夜念的女儿,看看她在人流如织的大都市,是否具备了生存能力,是否具有了在商海中拼搏的能力。
父亲乘车前往成都之际,性急的冯静,却因为得不到家中的汇款,心急火燎坐了长途汽车正往家里赶。父女俩在公路上擦肩而过。
当她来到了专区所在地的南充,打电话到镇上时,却得知父亲已带着钱往成都去了,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当即返身买了夜班车票,风尘仆仆往回赶。
父亲到了成都找不着女儿,心里好不着急。他来到了冯静原来的那家瓜子厂,问遍了所有人,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下落。
幸好,他估计女儿是因为等不及,有可能回了家乡,便赶紧打了电话到镇上,告知了在成都住的旅馆,让家里人设法通知给冯静。
女儿深夜回到成都,找不到父亲住在什么地方?一老一小心里都急呀!
心急如焚的冯静还真的不笨,再次打了电话回镇上,弄清了父亲栖身的小旅馆,拖着疲惫的双腿,在成都市的大街小巷穿梭。
当终于找到了位于锦江边塞畔九眼桥的那家破旧小旅馆时,已经凌晨。
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楼板,找到斜躺在小木床上抽着烟卷的父亲,累得几乎瘫痪的冯静,情不自禁地扑在他怀中放声大哭。
抚着女儿散乱的头发,父亲眼中也有了昏浊的泪花闪烁。一只手在女儿头上轻轻拍着,另一只手,悄悄抹去即将跌落的浊泪。
接过父亲老树般青筋暴突、颤栗的手中三千元人民币的一瞬,冯静无声流着泪水的同时,暗暗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在这座城市立下脚跟,一定要在这里,寻找到人生价值!
她知道这个世界无比残酷,要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求得生存,在大都市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付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
如果这次做生意亏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大不了如家乡那些农村姐妹一样南下打工。哪怕是卖血,也一定得偿还爸爸的三千元钱。她暗自在心里发誓。
在这座城市,她无比孤单无助,但又无比执著。
有人说;“得到的,是你的幸运;得不到的,是你的命运。”但是对于冯静来说,她不相信命运,也不会向命运低头。从懂事那一天起,她就没有打算向命运低头。
就着父亲送来的三千元人民币,冯静在三洞桥偏街,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仅请人重新粉刷了一下,购买了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就搬进了在这座城市第一个窝。
利用以前在厂里工作时认识的熟人,购进了一些价格很低的散装瓜子,她开始了艰难的瓜子经销生涯。
成都市的人们,都有着在日常生活中品茶的爱好,其中很大一部份人对茶的偏爱,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饮茶的时候佐以瓜子、花生,是一种难得的兴致所在。在成都经营瓜子,有着无限商机,当然,同时竞争也相当激烈。
刚满十九岁的冯静,要想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仅以区区三千元人民币起家,能在市场竞争无比激烈的瓜子市场拥有一席之地吗?摆在她面前的困难,实在让现时的人们难以想象。
举目无亲,连栖身之地都没能解决,经营吃住都在那小得可怜的瓜子店中。过早成熟的冯静,硬是凭着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的毅力,在发展中的成都市站稳了脚跟。
每天一大早,同龄人还在校园,她已忙碌起小商店的生意,开始辛勤的拼搏。
她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从很远的荷花池批发商手中,购回炒熟的散瓜子,大汗淋淋的回到小店。
耐心细致挑选了一次又一次,将形状和成色都较好的包装在二两、一两的纸袋里,差一些的装在玻璃瓶里,再差一点的,仍然用纸袋五钱、一两包装好了,摆放在柜台上。
第一种可以卖到较高的价格,第二种适合家住附近的工薪阶层,第三种受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城闲人欢迎。
聪明的冯静,把从批发商那里购回的瓜子精心挑选后再卖,相对其他人那种传统守旧,仅只批发回来零售的做法,显然进了一大步!而且利润率较之其他人高出很多。
几个月后,她开始自己炒制瓜子,在小炉子上安了小铁锅。每天一边唱着歌,一边搅动锅里的瓜子。
她炒出来的瓜子味道纯正,香甜可口,特别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