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更要饶人
“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这是一些人常犯的毛病。如果在职场中得理不饶人,把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复杂化,不仅会把上司或同事搞得下不了台,还会给人留下固执己见、小肚鸡肠的不良印象。所以,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得理也不妨饶人,如此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更可融洽人际关系。
一位年轻姑娘在候车时,被人群中的一位小伙子重重地踩了一脚。虽然姑娘当时觉得很疼,但她不仅没有生气,还主动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旁边有人对姑娘说:“你这人脾气真好,他踩了你,你却不怨他。”姑娘笑了笑说:“他又不是故意的,再说我总不能还他一脚吧。”姑娘的这番话说得实在是太好了,在场的人频频点头,纷纷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
不仅生活中随时会碰到这种小事,就是职场中,谁又能保证自己不会和别人发生一些磕磕碰碰?谁又能保证自己事事处处都占理?只要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即便自己占理,也应像那位姑娘一样大度地让别人三分。有道是,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理让三分,得理也饶人,同事间就会和睦相处。
中午休息的时候,范伟和同事刘凯在办公室里打闹。范伟一不小心,将一杯水泼到了同事小雅的头上,他见刘凯正向自己发动“反攻”,于是顾不得那么多了,掉头就跑。
小雅感到自己新做的发型被弄湿了,顿时火冒三丈,怒冲冲地向范伟追去,一把拉着范伟,说要他去看看他“干的好事”。一些同事也都说范伟和刘凯在办公室里打闹太不像话。
范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放下茶杯向小雅道歉,小雅哪肯接受,依然火气冲天地说:“一开始你为什么不主动向我道歉?”“当时刘凯追我追得很紧,我……”“你什么你?我没兴趣知道你们的事,我只知道你当时没向我道歉。”小雅打断范伟的话说。被小雅这么一说,范伟窘得满脸通红,很小声地说:“那我现在再次向你道歉还不成吗?”“你的道歉话就那么值钱?你也不看看我的发型,被你糟蹋成什么样了?是我花1000块钱做的呀。”小雅指着自己的脑袋对范伟吼道。
看到小雅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整个场面都僵住了,范伟愣在那一动不动。一旁围观的同事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控制不了场面,两个人会大动干戈。这时,范伟掏出钱包说:“要不,我给你钱,再去重做一个发型吧。”
“谁要你的钱了,拿别人的钱我不习惯。你给钱,还要本小姐有时间。”小雅仍然不依不饶。
听小雅说罢,范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旁的刘凯也出面主持公道:“小雅,范伟弄湿了你的发型没有及时向你道歉,是他不对,可人家现在不是向你赔不是了吗,而且他还拿钱让你重做发型,我看你们都是同事,就算了吧。”这时旁观的同事也附和着。小雅还是觉得心理不平衡,于是又要拉范伟去办公室主任那说清楚。
无奈,两个人来到了办公室主任面前。经过了解情况后,办公室主任按照不准在办公场所打闹的规则,给予范伟50元罚款。
事后,刘凯愤愤不平地说:“什么人。一点道理都不讲。”其他同事也觉得小雅太过份了。就连平时和小雅相处不错的同事都说小雅“太小心眼了”。
这件事让同事们看到了一个心胸狭隘、蛮不讲理的小雅。之后,很多同事便慢慢地跟她疏远了。
小雅一开始是有理在先,而且是“民心所向”,而后来同事们都倒向范伟那一边,就连好朋友也帮范伟讲话。更糟糕的是,这件事情还留下了“后遗症”,使得自己和同事们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那么这件小事情为什么会导致“众叛亲离”的严重后果呢?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我们不难发现:小雅在与同事相处时,犯了交际大忌——得理不饶人。那么“得理不饶人”的人为什么这样不受欢迎呢?一个通情达理、善于理解的人在交际中往往更具魅力,人人都倾向于跟这类人打交道,而不愿与那种胡搅蛮缠、不可理喻的人交往。“得理不饶人”的人一开始是“得理”,正是因为“不饶人”,有理也变成了无理,才给人一种蛮不讲理的印象。
职场道中道
“得理不饶人”是引发公愤的“导火线”,这样不但会得罪当局者,而且会引起局外人的轻视。想一想,当同事们都把你当成“公敌”来看待,那将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