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思维:用对求职工具,效率事半功倍
任何事情只要你有负能量,就一定会崩盘。
任何事情,只要你对它有一点负能量,那么这件事最终的结局都是崩盘。所以,一个人如果把求职转型这件事当成是他的负担,是他的恐惧,这件事势必以悲剧收尾。只有找到做这件事的乐趣,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收获强有力的成就感,拥有熠熠闪光的精神状态。
我的学员Sherry,28岁,是一名在银行工作8年的职场女性,负责企业客户信用贷款,想要离开自己现在的公司,寻求新职业,转型从事互联网金融工作。可是因为自己没有相关的互联网工作经验,面试屡屡被拒绝。
为此,她采用了很多方式,读了知名大学的MBA,也进修取得了相关证件,但仍然没有任何转机,面试机会非常少,有限的面试最终也都以没有工作经验被拒绝。
Sherry向我坦言,她觉得目前互联网金融类的工作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在她所在的城市,简历上因为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得到的面试机会就更少。求职过程中,她屡屡收到来自企业的负面反馈,比如,被企业告知年龄大,能力不行,没有相关经验。或者在求助过程中,别人对她说:“别干了,这个行业别搞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因为外界负面的打击,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在利用招聘网站等求职工具时,经常得不到反馈,她没有自信心再去做这件事,导致自己一直焦虑,不知道从何下手。
当人们在遇到求职焦虑的时候,通常会进入“死循环”,你可以把这件事死循环的3个关键环节写下来。
对于Sherry来讲,她的死循环就是:
求职工具效率低—面试机会少—面试中会有负反馈(自我打击,导致没有心情去求职,求职效率进一步降低)。
关键环节写下来后,逐一尝试针对性突破, 相互关联的问题,只要解决其中一个,其他的都会迎刃而解。 最初要解决的就是 她最逃避、最恐惧、最主要的矛盾——求职工具效率低。
Sherry尝试突破的就是求职工具效率低这件事。
解决方式:积极地拓展隐性高效的求职渠道。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大家所了解的求职渠道只有招聘网站、内部推荐、猎头。实际上,优质的岗位往往不会在这些公开的渠道中,往往会藏在很多隐秘的求职工具中。
对于转型人而言,在公开的二级招聘市场上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同样的岗位一定是需要更有相关经验的人。所以转型人需要去拓展信任杠杆更高的渠道,什么是信任杠杆,就是抛开你的学历、履历,以你个人的精神状态、能力、魅力取胜的渠道。
通常信任杠杆更高的渠道会呈现出几大特质:
收费,收费越高往往信任杠杆越高。
常见有:职业教育类求职工具。
免费的渠道得到的信息相对都是低质的,只有付费的渠道才能得到核心信息。
很多缺乏经验的转型人,与其去读学位,不如去寻求职业教育类工具的帮助。比如报名参加一些培训相关岗位技能的课程,不要小看课程所形成的社群,这背后都是有大量优质企业的用人需求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收费越高,信任杠杆越高,求职渠道越优质。那些舍不得花几千乃至上万元去上课的人,自然在信息差这个层面就被淘汰掉了。几十块、几百块的课程都属于提升认知类的,不会有很好的后续入职服务,所以采用市场上“高单价+岗位技能提升+求职就业辅助类”的职业教育求职工具,往往事半功倍。
在使用这类工具的时候,很多人怕自己被当韭菜,实际上这个社会本质就是由认知更高的人引领认知更低的人,不管这个人自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高到什么地步,在不同方面仍然会被认知水平更高的人引导。比如一个年收入千万的老板,他也要为一个年收入20万不到的房产中介付费,因为在买房子的领域对方就是有更高认知的人。所以,与其害怕自己成为韭菜,不如选择相信,认真筛选,主动寻求帮助。
有门槛,入圈资质越高往往信任杠杆越高。
常见有:投资人类求职工具。
有门槛的圈子往往信息质量非常优质,要有名校、名企、荣誉等背景才能参与,类似于某某社群、某某会员、某某奖项获奖嘉宾群等。如果你读书时候的能力不够,那么可以追求社会成绩,进入名企,操盘优秀项目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圈子往往不是用来直接求职的,而是用来展现自己的社交价值的地方。越不是求职的地方越是求职的好地方。推荐你关注类似红杉资本、真格基金、梅花创投这类微信公众号,他们会有很多投资的优秀企业的招聘信息(非常私密),且足够优质,还能额外让你知道很多投资角度分析的行业知识。
投资人渠道因为有先天的门槛限制,所以为少数精英首选的求职渠道。比如我的一位好友,清华的本科、麻省理工的硕博,创业失败后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各大创投的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各大企业的信息,最终找到了一家公司CTO的工作。越是想要从事高级工作,这类投资人工具越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先天社交价值,越是稀缺的内容越有高质量的机会。常见有:微信生态求职工具。
微信生态的求职工具有先天的社交价值,如果你想给一家公司投简历,微信公众号往往比官网效率要高很多,这是由微信先天社交信任决定的。
举个例子,我在爱奇艺巅峰时期任职公关经理,当时我们有一个账号阅读量很低,叫爱奇艺行业速递,但是我们关键岗位的招聘都会发在其中,因为这是自己部门主管的账号。
反观下来,如果要在公司官网投简历,需要走很多道程序,往往就是几个星期之后了。
所以,不要小看微信生态的求职工具,这是对于转型人而言,唯一一个门槛很低,只要靠信息差就可以找到优质机会的渠道。
求职过程中如果可以应用微信的搜一搜功能,往往事半功倍,因为微信平台信息源头公众号基本每天只能发布一次价值信息,为了在有限的发布次数中有更好的阅读量和流量,这时候内容生产方一定会用尽全力来把控质量,可以说微信搜一搜功能应该是目前综合搜索类平台中信息价值最高的。
善用微信搜一搜功能,了解很多企业招聘的官方及公司内部部门的公众号,或者具备招聘功能的公众号,往往能助你在求职路上事半功倍。
专门为职场人打造的社交工具。
常见有:职业社交类工具。
领英和脉脉一直都是主导职业社交,用户可以通过优秀的履历进行职业圈层的破圈,构建优质合作,获得相关职业信息。对国内的职场人我首推的还是脉脉这个工具。
我自己在2020年被评为脉脉首席影响官,因为我从2014年开始就使用脉脉结交人脉,在上面输出内容。
2021年开始,脉脉在原有社交功能上推出招聘功能,并不是和普通招聘网站一样使用“你做什么,我就给你推荐什么”的算法逻辑,而是使用六度人脉逻辑,根据你的人脉圈层给你推荐认识的人,推荐可能潜在的机会。
这款软件适用于转型人的功能有:
①在上面输出自己的专业知识。你输出的专业知识越多越能引发共鸣,你就会吸引到目标岗位的人力资源及猎头从业者,甚至有可能是对方公司的老板。这可以极大规避你欠缺工作经验的问题。
②购买会员后主动链接目标公司的从业者,实现内部推荐。
③通过信息检索和热榜的形式,了解企业内部信息,辅助自己做相关决策。
④招聘求职功能,可以直接求职。
值得一提的是,脉脉在招聘领域基于社交人脉,所以有相对较强的信任价值,整体的反馈和成交率也是招聘工具中的佼佼者。
对于转型人而言,因为欠缺相关精准的工作经验,在招聘网站上不占优势。招聘网站算法逻辑非常简单,就是“你原来做什么,我就给你推荐什么”,从而营造出一个信息茧房,很难有所突破。因此求职工具的多元化拓展,可以有效解决机会少的难题。
当然工具还有很多,我的求职实战训练营里至少有10种适合普通转型人的高效求职工具,每一个工具都会让你大开眼界,进而你会愿意主动去做这件事,把找工作这件事情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当成被动的任务去做。
Sherry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求职工具,每天拿出1小时的时间去拓展新的工具,把自己的简历上传到不同的求职工具上,每天固定时间刷新;7天后测试哪个渠道的反馈效率高,最终发现微信生态工具求职效率很高;根据反馈效率最高的工具,不断调整简历的关键词和履历细节。14天后,反馈效率已经明显提高,由原来的0反馈,到收到7家公司反馈,排除掉不合适的,拿到了3家公司的面试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