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与感叹
党在哪里?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今年1月26日在其网站上一篇中国报道的题目。
“中共如何在众多非公企业扩大自身影响力?”
作为国际知名媒体,远在英伦的《经济学家》隔空提问,虽显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
看到这篇报道时,我正在春运的高铁上,窗外是寒意笼罩的原野,而车内是过完年返城的人们。
玩iPhone的白领,满面春风的电子厂美女,还有连吃饭都要发微博的技术男……
虽然像散落在大海中的珍珠,但有一条精神的红丝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散发出别样的光芒。
宗庆后、周海江、李书福……
杂志创刊以来,“第一访谈”先后采访了近20位“非公大佬”。
他们大多数是非党人士,言谈中对执政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
南存辉有言,听党的话,跟市场走。
徐冠巨说,党建抓实了,也是生产力。
这也许是中国企业家“政治智慧”的一个典型体现。
10多年前,仅有3%的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
企业主能否入党还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
而来自中组部的最新数据,规模以上非公企业,96%建立了党组织,符合条件的,99.6%建立了党组织。
非公企业中党组织近30万个,党员350多万名。
也是10多年前,外企老板们对“党组织”这个词抱有深深的成见。
1996年,陈惠芬被指派到台资企业昆山沪士电子当党代表,老板给她的办公室是门卫房里摆一张桌子。
这位倔强的女人,把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发挥得出神入化,于是就有了“五换办公室”的故事。
党代表成为企业的红人,企业上市,老板还让陈惠芬敲响了金锣。
当“资本家”遇到党组织,碰撞远比想象的更一波三折。
当年,世界500强的沃尔玛落户国内组建工会和党支部时,外媒甚至用“世界最大的共产党入主世界第一的零售商”的标题渲染这一事件。
近日,北京家乐福成立党总支、团委,成为国内第一家设立党团基层组织的外资零售企业,很多人已不再把它当成是新闻。
从诺基亚到家乐福,从普华永道中国到北京现代,在华外企建立党组织,成了一种潮流。
外企在中国本地化过程中不断体验着“中国智慧”,包括他们原来心理上排斥的“红色力量”。
……
党在哪里?
党在这里!
从提问到感叹。
时间给出了最丰富的答案,中国实践,回答着全世界的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