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混同三教”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虽然身份明确,但相关资料少,没法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找到与小说的联系;《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学术界已经提出五六十个人选,但到底是什么人仍不知道,也不可能从作者身上找到与作品的联系。只有《西游记》是一部可以从作者身世和性情探讨小说构思特点的小说。
吴承恩天马行空,善谐剧
吴承恩学富五车,对儒、释、道三教了如指掌,他创作《西游记》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特点是“混同三教”;另一个特点是充溢着人格力量和乐观气息,神异人物身上具有中华民族可贵的理想追求、讲究诚信、坚忍不拔等优秀品质。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南直隶淮安府(今江苏淮安)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家乡淮安府东南有阔三十里、长三百里的射阳湖,吴承恩便以湖为号,自称“射阳山人”。他一生经历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四个皇帝。这四个皇帝基本可以算是如假包换的皇宫“西门庆”,热衷淫乐,不问朝政,宦官奸佞当权,以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吴承恩少年时代就聪明过人,因文章写得好,受到本乡探花郎蔡昂赏识,后来又和状元公沈坤交朋友。吴承恩好奇闻、爱神异,写诗文下笔千言,禀性幽默,喜欢谐剧。当地许多金石碑刻的文字皆出自他手。遗憾的是,吴承恩不受试官欣赏,中秀才之后,屡战屡败,近五十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五十六岁才做上八品小官,担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即辞官回乡闲居。这种不得志、不得意的生活,使吴承恩对社会黑暗深有体会,养成了诙谐、放达,乃至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他常向朋友自称“狂夫”“狂奴”,赞扬朋友沙星士:“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赠沙星士》)其实这是他个人禀性的写照。
吴承恩对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神仙故事相当熟悉,写过志怪类小说《禹鼎志》,原书已散佚,只有序保存了下来,收在《射阳先生存稿》里,主要是叙述自己从小喜欢搜奇猎异,经常偷偷买下野史小说之类书籍,怕被父亲和老师看到,便藏到秘密的地方;等他立身成人,稗史趣闻几乎塞满脑袋。吴承恩还特别喜欢唐代传奇作家牛僧孺、段成式的作品,认为他们擅长描写世态人情。他很想写一本可以跟《玄怪录》相媲美的书,却一直不得空。晚年,《西游记》应运而生。
吴承恩对恶俗的世风、道德沦丧的社会非常不以为然,他的个性中颇有些叛逆的“猴气”。他有一首《送我入门来》:
玄鬓垂云,忽然而雪,不知何处潜来?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安排事、付与天公管领,我肯安排!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吴承恩的诗文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有一首《送人游匡庐》极富浪漫气息:“问君庐山几许高,青天一道挂飞涛。何当作我夫容顶,接取银波润彩毫。”他的《对月感秋》与其他诗人的对月感怀不一样,不像李白、苏东坡抒写由月亮引起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表达的是对月中嫦娥的关怀:“孤栖谁与共?顾兔银蟾蜍。”“一闭千万年,玉颜近何如?”吴承恩的诗文创作及《禹鼎志》,可以说是他创作《西游记》的前期准备。他的一些诗文,如《海鹤蟠桃篇》“蟠桃西蟠几万里……开花结子六千岁……”,直接被化用进入《西游记》,成为重要情节。
吴承恩的天才标志是善谐剧。鲁迅先生说《西游记》“每杂解颐之言”,其实早在明代就被称为“滑稽之雅”。《西游记》充满喜剧性的语体,表达了吴承恩嘲谑人生的玩世态度。
而更重要的是,吴承恩让他的《西游记》“混同三教”。
“三教同源”归“二元”
神魔小说的产生和时代风气有关系。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崇尚道家达到鼎盛。元代信佛也崇道。明代中叶以后道家又盛,甚至有人以道术封官。佛道之说也影响到文学创作。历代儒、释、道三教之争都没争出个高低上下,只好说“三教同源”,而不管哪一教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统为“二元”,即用“神”和“魔”来概括。也就是说,“神”代表义、正、善、是、真,“魔”代表利、邪、恶、非、妄。鲁迅先生把《西游记》归入“神魔小说”,很有哲理意味。《西游记》中充满善和恶的斗争、真和邪的斗争、义和利的斗争、神和魔的斗争,这些斗争有外在型的,比如,总想吃唐僧肉的妖精与孙悟空的斗争;也有内在型的,比如,猪八戒到底要不要回高老庄?《西游记》对各派宗教神灵的描写都信手拈来,“混同三教”,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也为我所批,为我所调侃。
唐僧遇到困难就念佛教经典《心经》;孙悟空有难就去请观世音甚至如来,但是他又大逆不道地说观世音一世无夫,如来是妖精的外甥。最讽刺的是,传授经文时,如来的两个弟子阿傩、伽叶还向唐僧索要“人事”,也就是礼物,而如来居然也支持这种做法,还说有一次传经只收了些米粒黄金,太便宜了。
《西游记》第五十回、第九十一回开头的诗词都是金元全真道“北七真”之一马丹阳(马钰)的作品;唐僧一行有难时,太上老君几次相助,孙悟空却把道教“三清”丢到茅厕里。
历来佛、道对立,佛教徒孙悟空却和地仙之祖结为兄弟。在小说里,佛家弟子既向如来礼拜,也向太上老君行礼,观世音菩萨还请黎山老母一起来考验唐僧师徒的诚心。天宫的“安天大会”上,各种仙佛,不分教派,团聚一堂。
《西游记》是一部好玩又好看的小说,思想内容相当复杂。对于《西游记》如何“混同三教”,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我认为,《西游记》“混同三教”,最起作用的,还是儒教,即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教益,比如,人要为理想献身,为理想吃苦。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唐僧在娘肚子里就吃苦,一出生就被丢到河里;孙悟空在八卦炉里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又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然后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小白龙虽然都吃尽了苦头,但都矢志不移。儒家经典讲究诚信,讲究信仰,不管是坚强的孙悟空,还是软弱的唐僧,都是言必信,行必果,包括猪八戒,不管遇到什么强敌都绝不投降。
心猿钻透阴阳窍
孙悟空:精彩的“三教合一”
孙悟空身上特别能体现“三教合一”的特点。美猴王寻仙访道,找的老师是须菩提祖师。据佛经记载,须菩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因此孙悟空实际上可以说是如来的再传弟子,但如来从来不公开承认自己有这么一个再传弟子,而孙悟空也从来不对外宣传他是如来的再传弟子。如来名正言顺的弟子须菩提给孙悟空讲经,既有禅宗的棒喝和机锋,也有道家的《黄庭经》,最后授给孙悟空的长生道术也是道家的内丹理论。孙悟空经常秉持和宣传的为人处世的理论,又基本上是儒家奋斗不止、忠于信仰、讲究诚信、除恶务尽等美德。
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更是精彩的“三教合一”的产物。孙悟空闹龙宫拿到的如意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针。《西游记》写到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取经事业已接近尾声,吴承恩突然又用孙悟空的一首诗交代了如意金箍棒更深刻的来历。当狮驼国魔王问起孙悟空手里怎么拿根哭丧棒时,孙悟空用了长篇歌行来介绍他的如意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最后两句是:“全凭此棍保唐僧,天下妖魔都打遍!”如来再传弟子手里的这根如意金箍棒,竟然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这样显赫的来历:先经过道教始祖太上老君锤炼,又伴随大禹治水做定海神针,而历代儒家皆推崇大禹为圣贤,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又和大禹的儿子夏启生于石如出一辙!吴承恩的构思实在是厉害,只在如意金箍棒上轻轻一点,儒、释、道三教就顺理成章地混到一个炉子里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