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西游记》的绝对主角是孙悟空,孙悟空的活动是小说结构的脊梁骨。《西游记》歌颂反抗精神和坚韧斗志,主要体现在孙悟空的一系列战斗中,从孙悟空的性格、行动中生发出来。所以一定程度上,《西游记》简直可以叫作《孙悟空传》。《西游记》最有影响的英文译本的名字就叫作《猴》,取经五人中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与白龙马,都围绕着孙悟空而活动。大大小小的魔头都想挑战孙悟空,西天诸佛都尽力帮助孙悟空,孙悟空可以算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第一神魔”。按照小说布局,他其实是从魔转化为神的。而在读者心中,他永远是美猴王。那么,美猴王又是从哪儿发展变化而来的呢?他到底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多年以来,学术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孙悟空“进口说”
早在20世纪初,就有俄罗斯学者提出,孙悟空形象是从佛经而来的。公元前3世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有个猴王哈奴曼,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就能从斯里兰卡蹦到印度,还能把喜马拉雅山背到身上行走……
胡适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说,他“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胡适怀疑孙悟空是进口的。
而我认为这个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因为在吴承恩那个时代,《罗摩衍那》有没有汉语译文是《西游记》是否受到其影响的重要前提,而事实是《罗摩衍那》的汉语译文直到20世纪才经季羡林先生之手问世。所以,它怎么可能影响16世纪根本不懂梵文,也没出过国的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呢?退一步说,即便当时有了《罗摩衍那》的汉语译文,吴承恩就肯定能看到?再退一步说,即便吴承恩看得到,或者从当时流行的“僧讲” 听到《罗摩衍那》的故事,他能否从这里面产生创作灵感,仍然值得怀疑。
孙悟空“国产说”
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是国产的。元代吴昌龄《西游记》杂剧提到“无支祁”,源自唐代李公佐《古岳渎经》(又名《李汤》),是渔夫在淮水用铁链拉上来的水怪,“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意即李公佐笔下的能力超强的水怪被吴承恩变成了孙悟空。
刘毓忱《孙悟空形象的演化》(1984年《文学遗产》第三期)一文提出,孙悟空这个形象,依赖于中国古代多种神话传说的综合影响,其一,“石中生人”的出身,如《淮南子》记载夏启生于灵石;其二,“形若猿猴”的外貌,如《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和《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其三,“铜头铁额”的特征,如与黄帝争位的蚩尤;其四,“与帝争位”的战斗精神,如与天帝抗争的刑天。这篇论文认为,从孙悟空的演化历史看,他的“形”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孕育的,他的“神”则立在明代中叶现实生活之上。总之,“我们的美猴王是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神话英雄”。我认为,这篇论文分析得比较精准。
张锦池《西游记考论》在对孙悟空的形象演化进行详尽考证后,提出:“孙悟空这一形象,是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打着宗教思想印记的猿猴故事,佛教居少数,道教居多数。《太平广记》所录猿猴故事共二十五条,其中打着道教印记的有二十一条,打着佛教印记的有四条。这些修炼成精的猿猴可以叫作“修炼猴”。道教猿猴的故事多数是反面形象,或性喜吃人,或荒淫成性,或偷窃仙品。“孙悟空的原型当是个既汇集了这三种猴精之神通,又汇集了这三种猴精之恶行的猴王。”“不仅是个典型的‘修炼猴’,并且是个典型的好为非作歹而又神通广大的恶魔。”张锦池认为,孙悟空的形象虽是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却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血管里注入了中国民间佛教思潮的血。
按照张锦池的观点,孙悟空是儒、释、道共同影响的产物。
坚持孙悟空“国产说”的学者各有各的研究韬略,各有各的可取之处。我认为,在孙悟空身上,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都是存在的,这是经过对吴承恩思想发展的考察得来的结论。这三种思想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随着吴承恩人生阅历的增加还在不断变化,这一点从吴承恩的诗词就可以看出来,他的部分诗词甚至直接放进了《西游记》中。
心神居舍魔归性
孙悟空到底来自何方
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提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于事实。”按照季羡林等学者的观点,孙悟空受到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唐传奇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影响,有着“混血”特点。
设想《罗摩衍那》的故事曾通过“僧讲”的方式在明代的中国传播,那么,哈奴曼踢天弄井的本事大概会给吴承恩带来一定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仅仅是可能,而不是一定,更不是决定性的。因为比哈奴曼还能踢天弄井的神魔形象,中国自己早就产生出来了,在吴承恩之前,比如唐传奇中的白猿。
《补江总白猿传》是唐代前期非常重要的传奇作品。小说指名道姓地说唐太宗时期的大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是他母亲和白猿所生,所以他长得像猴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补江总白猿传》)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意思是说,唐传奇早期作品《补江总白猿传》是用小说诬蔑他人的最早记录。
而《补江总白猿传》描写的白猿形象,我觉得特别值得注意。这个形象有亦神、亦物、亦人的特点,他有超凡的能力,力拔山,能飞翔,还能变化成风流倜傥的美男子,而本体却是满身白毛的猿。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猿猴形象的不断推进,才是孙悟空形象的最可靠来源。也就是说,孙悟空既不是进口的,也不是混血的,他就是国产的。从《补江总白猿传》中亦神亦物亦人的白猿,到《古岳渎经》中的水怪猕猴,再到《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降服猛兽的申阳公;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偷仙桃的齐天大圣,到《西游记》杂剧中花果山的猴王,都给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提供了可参考的素材。
但是,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孙悟空这个中国古代最精彩的神魔形象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吴承恩博览群书的学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放荡不羁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性格和“善谐剧”的风格。
说到底,孙悟空来自哪里?
来自吴承恩的心中。
相不相信,吴承恩就是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