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斗士柔石
柔石,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于1902年9月28日出生在宁海西门。因其住所附近的小石桥上镌有“金桥柔石”四字,故取“柔石”为笔名。
1918年,柔石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了进步人士潘漠华、冯雪峰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从事新文学活动,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8年5月,“亭旁暴动”失败,宁海革命力量遭到了惨重镇压,毁灭了柔石“开展宁地之文化”的想法,于是柔石离家去沪。同年9月,在友人王方仁和崔真吾的介绍下,柔石拜见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
其实早在1924年2月,柔石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时就听过鲁迅先生的课,对先生十分仰慕。这次在上海,柔石又见到了鲁迅先生,激动不已。鲁迅在得知柔石与方孝孺是同乡,都是宁海人后,也格外喜欢柔石。在后来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是这样描述柔石的:“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鲁迅十分关心柔石等文学青年,将自己在闸北景云里23号的房子让给他们居住。这让柔石感到了温暖,也备受鼓舞,从此开拓了全新的文学创作境界。
在鲁迅、许广平的悉心指导下,柔石和王方仁、崔真吾合股创办了《朝花》周刊,后又改为《朝花》旬刊,主要介绍东欧、北欧文学,输入外国版画,提倡刚健质朴的文艺。1929年5月,柔石先后发表了小说《死猫》《夫与妻的笑骂——人间杂记之一》。《三姐妹》《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文学作品的出版,充分展现了柔石的艺术才华,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作品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获得了世界声誉。
在革命文学的创作实践中,柔石迅速成长,文学作品艺术水平得到提升,政治上更加成熟,此时的柔石也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出席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后任常务委员和编辑部主任。1930年5月,柔石经由冯雪峰、黄理文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是柔石最大的心愿和梦想,此时的柔石心潮澎湃,无比激动。那时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进行地下革命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柔石仍然凭着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地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1月17日下午,柔石与战友们去东方旅社参加地下党的一个秘密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他和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24位同志不幸被国民党军警逮捕。1月23日,柔石等被押往国民党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戴上重铁镣。面对酷刑,柔石毫无畏惧,在狱中仍然用“筷笔”进行斗争,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台州式硬气。2月7日晚上,国民党军警强行将柔石等拉到龙华荒野上枪杀,柔石中弹10发,壮烈牺牲。
鲁迅闻讯,十分震惊和悲痛,当即写下了《柔石小传》《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叹地说:柔石的死,使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并吟出了一首七律悼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柔石牺牲时年仅29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荣伟大的一生。他的英名永留人民心中!
宣讲感言
2021年,我有幸加入了宁海县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成为一名志愿宣讲员。加入宣讲团后,我开始走近、了解柔石。柔石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战士。他的作品反映百姓的疾苦,鞭挞吃人的社会,让许多读者潸然泪下。
我在柔石的身上,看到了一种人格精神、一种信仰的力量。他绝对不是为一己或一家之私利,而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前途。柔石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信仰,柔石所追求的“青年不再恐惧,不再沉默,能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创作,尽情地去爱”的“一个新的世界”,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我们当代青年一定会继承这种信仰和精神,昂首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