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岭上的一抹红
看,这是美丽的仙霞岭。1934年到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军挺进师先后来到这里,开展游击战争。3年里,红军与江山群众患难与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
一支队伍的故事
1935年的一个夜晚,60多位红军战士跋山涉水,悄悄赶到周村,神不知鬼不觉地包围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据点独龙殿。天亮了,霞光漫天,仙霞岭上红旗猎猎,战士们的歌声激越豪迈。
红军发动群众,建立秘密贫农团,先后建立了中共洪岩顶、东家山、东积尾、黄排和周村支部,成立了中共江浦县委,壮大和巩固了仙霞岭的红色游击根据地。解放后,粟裕同志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曾感慨地说:“当年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是啊,这一片霞光,映照出红军战士的赤胆忠心,映照出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之情。
一条毛毯的故事
1935年3月下旬,因战斗需要,大部队要立即转移到遂昌县。路途遥远,山路险峻,就算一刻都不停歇也得走上一天一夜,再加上敌人步步紧逼,红军战士要行军打仗,难以顾及伤员。
这时,双溪口乡东家山的农民徐顺昌和廖积基两人主动承担起了抬伤员的重担。一面是长途跋涉的艰辛,一面是随时会来的危险,他们没有退缩,在连天的炮火中,用担架一前一后一路细心呵护着伤员,直到遂昌。分别前,伤员战士感动得落泪,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条珍贵的毛毯一定要他们收下。
岁月流逝,毛毯的颜色已褪去,然而红军与江山人民的那一份情谊却依然闪耀在鲜艳的党旗下。那一抹红色印染了江山、温暖了江山,也将永远护佑江山。
一盏马灯的故事
1936年的一个夜晚,80余名红军战士驻扎在仙霞岭的洪岩顶。突然从浦城方向来了500多个敌军,一步步逼近洪岩顶。
周村外东坑的青年农民郑天有、郑天旺兄弟俩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怎么办?眼前是漆黑的夜,是蜿蜒的山,稍不留神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但他们还是连夜翻山越岭,赶到洪岩顶报信。红军安全转移了,敌人扑了个空。为此,红军二纵队领导十分感动,特地将一盏马灯送给他们。从此,郑氏兄弟提着这盏马灯,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信、带路。这盏马灯,照亮了仙霞岭的山山水水……
一支队伍、一条毛毯、一盏马灯,是江山人民与红军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不朽佳话。一支队伍,传播一种信仰;一条毛毯,传递一份温暖;一盏马灯,照亮一路前程。
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激励。在党的领导下,江山无恙,人民有幸。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仙霞岭上的那一抹红!
宣讲感言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江山群众患难与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我们应该铭记先烈的事迹,在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和平年代里,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