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遗愿
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
讲述百年党史,传承“红色根脉”。龙泉是浙江省革命老根据地,地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丰富革命印记的红色热土。
在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里,竖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于此”。为什么共和国大将粟裕同志的骨灰会被安放在这里?
时光追溯到80多年前,那是1935年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的粟裕与政委刘英,率领队伍500余人,临危受命,肩负起策应红军主力长征、挺进浙西南、开辟游击区的艰巨使命。同年3月25日,挺进师战士翻越仙霞岭从福建进入浙江,在浙闽交界的龙泉宝溪乡溪头村打响了入浙的第一仗。由此,拉开了浙西南革命斗争的序幕,开辟了以龙泉住溪,遂昌王村口,松阳小吉、安岱后为主要战略支点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纵横100多公里。那时候的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革命斗争的环境、形势尤为险恶。在这种情况下,挺进师战士们孤军深入浙西南,无异于“垂饵虎口”。在这里,挺进师队伍经历了太多的危急时刻,入浙时的数百干部战士很多牺牲于此,包括浙西南特委的4任书记。但在浙西南人民的支持下,挺进师战士们越挫越勇,越战越强,最终不但存活了下来,还开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全国革命陷入低潮之时掀起了一个“局部的高潮”,完成了策应红军主力长征的光荣使命。
在浙西南的崇山峻岭间,在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粟裕同志与挺进师战士和浙西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可以说,在浙西南一带,粟裕同志度过了他一生中非常艰苦而又难忘的一段岁月,他曾在回忆“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这样写道:在整个三年游击战争中,我们的处境都十分艰难,虽然山高林密,我们可以隐蔽,但敌人也摸出了一些对付我们的经验,前堵后追,有时我们整天整夜都在跑路,中间还要打几仗,有时甚至几天几夜得不到休息,搞得筋疲力尽。三年中,我们差不多走遍了浙西南的大小山头……
粟裕同志晚年回忆起往昔的战斗岁月时,曾动情地说:我一生经数百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活着见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但那些跟随我冲锋牺牲的数十万战士却没能等到这一天……于是他作出了一个让无数人都为之动容落泪的决定,他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战友们永远地长眠在一起。
正是因为这一遗愿,1984年,粟裕同志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了龙泉市革命烈士陵园里,永远地陪伴着他牺牲在龙泉山水间的挺进师战友们,永远地守护着这片他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红色热土。
宣讲感言
党史学习教育,既是一次回望初心的精神洗礼,更是一次忠诚使命、砥砺奋进的行动指引。作为一名基层党校教师、一名青年理论宣讲员,我更应该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学习成果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我也要认真做好干部教育、理论宣讲等工作,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尤其是党在浙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宝贵革命精神及生动历史细节传递到基层大地,传达到百姓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