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十三军革命精神
有人说,永嘉因楠溪江水而灵动;也有人说,永嘉因耕读传统而质朴;更有人说,永嘉因昆曲学派而迷人……在“嘉”里,90多年前,一支衣衫褴褛却精神抖擞、武器简陋却激情高昂的红军队伍穿行在深山密林之间,这支红军队伍就是红十三军。
红十三军策源于永嘉,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经历大小战斗100余次。红军所到之处,宣传十大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并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插入浙南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其淬炼的红十三军革命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了浙江红色精神谱系。
新时代新实践,需要赓续红十三军怀抱理想、敢为人先的求真精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浙南儿女胸怀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踏上了一段艰难探索之路。怀抱理想、敢为人先的求真精神,是红十三军革命精神之核。红十三军政委金贯真,原名家济,后改名贯真。他常与人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将何以使社会灿烂光华?我将何以使人群快乐无涯?”被捕后,金贯真受尽酷刑,怒斥国民党反动派:“你们国民党才是土匪,我们是为被压迫阶级的解放而奋斗的。”他牺牲时年仅29岁,后被周恩来同志评价为“浙江的金龙”。像金贯真这样为革命理想挺身而出的绝非孤例。在他们身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为理想至死不渝的精神力量,就是真理的力量,深沉持久,带有爆发力和创造力,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新时代新实践,需要赓续红十三军艰苦奋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战争年代,敢于斗争具化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战、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构成了红十三军革命精神的核心本质。红十三军诞生于一个艰难的时代、一个贫瘠的山区,多数战士用的是鸟枪大刀,披的是土布单衣,穿的是蒲鞋草履,甚至赤脚行军。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作战条件,没有成为红十三军浴血前行的阻挡因素。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不幸被捕,在前往刑场的路上高呼:“杀了我陈文杰一个人不要紧,会有人替我报仇的……”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坚韧不拔的斗争史。斗争精神,过去需要,未来更需要。只有发扬斗争精神,永葆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才能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新时代新实践,需要赓续红十三军为民奉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为民奉献、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红十三军革命精神的价值追求。红十三军策源于永嘉,活动中心在永嘉,永嘉先后有近万人参加红军或红军游击队。红十三军革命精神彰显着鲜明的人民性,闪烁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光辉品质。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红十三军播撒了革命火种,坚持革命斗争,足迹遍及温州、台州、金华、丽水的20多个县,其间1700多名战士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史、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红十三军的革命进取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凝聚起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强大力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面对浙江打造“重要窗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考题,面对永嘉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的新目标,作为永嘉干部,作为新时代温州人,我们使命在肩,义不容辞,从红十三军革命斗争史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谱写新时代更加绚丽出彩的永嘉篇章。
宣讲感言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永嘉人。其独特的血脉基因、文化传统与地理格局,孕育形成了永嘉人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的特殊品质。在这里,有着永昆、永嘉学派等传世经典,也有着全国14支红军之一的红十三军。红十三军革命斗争史是永嘉人民的红色记忆,也是浙南儿女的时代回忆,其淬炼形成的红十三军革命精神,成为温州人精神的红色源头。革命先辈们点燃了楠溪烽火,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讲好红十三军故事,传承好红十三军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是对红十三军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