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
燕燕于飞 [1] ,差池其羽 [2] 。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3] 。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 [4] ,其心塞渊 [5] 。
终温且惠 [6] ,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7] 。
注释
[1]燕燕:一对燕子。
[2]差(cī)池: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3]颉(xié):鸟向上飞。颃(háng):鸟向下飞。
[4]仲:排行第二。氏:姓氏。任:德行美好,忠于友道。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5]塞:秉性诚实。渊:心思深远。
[6]终:究竟,毕竟。
[7]勖(xù):勉励。
译文
燕子燕子飞啊飞,
上下翻飞树林中。
姑娘即将出嫁了,
远送姑娘到郊外。
远望不见姑娘影,
泪如雨下流满面!
燕子燕子飞啊飞,
上下翻飞来回转。
姑娘就要出嫁了,
望着姑娘道别离。
遥望不见姑娘影,
久久站立泪涟涟!
燕子燕子飞呀飞,
上上下下呢喃声。
姑娘就要出嫁了,
姑娘就要到南边。
遥望不见姑娘影,
心中伤悲肝肠断!
仲氏诚实重情义,
敦厚诚实志深远。
性情温柔又和善,
知理谨慎重修身。
不忘先君常思念,
勉励寡人心忠诚!
赏析
人生自古伤离别
充满诗意的离别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步三回头,牵衣泪满襟,肝肠寸断;捶胸而叹,伫立风中,心中怅然。这种情绪是语言所无法描述和传达的,因为语言的表现力实在是太有限了。一个细微的形体动作,一个充满惆怅的眼神,默默无声的泪水,都是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
我们的祖先赋予了离别特殊的意味。有“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缠绵悱恻,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挚……在离别中,人们将深藏于内心的真情升华、外化,将过往的悔恨与内疚镌刻进了骨髓,将留恋感怀化作了长久的伫立和无言的泪水,将庸俗与卑琐转化为高尚和圣洁。
《燕燕》共分四章,前三章重在渲染惜别的情境,而后一章则是深情地回忆远行人的种种美好德行。抒情深婉而寓意深重,诗人的敬意也跃然纸上。吟诵诗章,体会诗意,依依惜别,情深意长,实在是感人肺腑,情意绵绵。
诗的前三章以描写飞燕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颉之颃之”“下上其音”。阳春三月,群燕起舞,上下蹁跹,呢喃鸣唱。然而,诗人的用意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描绘一幅“春燕试飞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同胞骨肉分别时的愁苦与哀伤。这就是朱熹所谓的“譬如画工”和“写出精神”。
一番景物描画之后,诗人点明了正题:“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妹妹马上要远嫁,同胞骨肉今日即将分离,所谓“别时容易见时难”,此情此景,依依难舍。“远于将之”“远送于南”,送了一程又一程,离情随着路程的加长也越来越浓。
然而,送君千里,总有一别。远嫁的妹妹最终还是要离去,饱含深情的兄长仍依依难舍。于是就出现了最感人的场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先是登高眺望,虽然车马已经看不见了,但是车马扬起的尘土却仍然可以看到;车马渐行渐远,再次眺望远处,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能伫立在那里伤心流泪。
诗的前三章循序渐进,不断重复表达着深深的情意,将欢乐的场景与悲伤的情绪相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把送别的情境和惜别的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为何兄长对妹妹如此依依不舍呢?原来妹妹非同一般,她是一个虑事周全、目光长远的人,而且性情温和而恭顺,为人谨慎、心地善良,是自己治国安邦的好帮手。这一章盛赞公主的品行,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女性美德的极高评价。诗人先概括描述,然后再写人物的语言,静中有动,形象鲜活。而整首诗在谋篇布局上也可谓是独具匠心,前三章是以虚笔来渲染惜别的气氛,而最后一章则是以实笔来刻画被送的对象,采用了同《采蘋》相类似的倒装手法。
在《燕燕》之后,“瞻望弗及”和“伫立以泣”便成了表现惜别情境的原型意象,反复出现在历代的送别诗中。“伫立以泣”的“泪”,成了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谢翱在《秋社寄山中故人》诗中的“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沾衣”,可谓是对《燕燕》诗境最恰当的概括。
由此可见,《燕燕》一诗确为万古送别诗之祖。
漫志
相见时难别亦难
朋友相得,促膝而交;家人相亲,天伦尽享;情人相悦,款洽备至。这些都是至情至性之人所追求的至情至爱的境界。但是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是聚散无常。因此苏轼在《水调歌头》这首词中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而且古代的交通非常不方便,一朝分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汉代的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中的第四首中说:“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见欢聚难以如愿,悲离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为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江淹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于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澄澈的诗意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所以也就更加能够达到撼人心魄的效果。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诗人非常注重情景的渲染和细节的表现,以此来烘托微妙的离情别绪。到了唐代,送别诗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而在宋代,词对离情的表现力则比诗歌更胜一筹,因此送别词也就蔚为大观了。
送别诗可以分为送别和留别两大类。
送别诗占大多数,留别诗的数量则相对较少,但是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佳作。何逊的《相送》中有这样的诗句:“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就是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李白的《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将远行,友人踏歌相送,两人之间情真意挚。虽然没有感激之辞,深情却蕴含其中。
送别诗词大多充满了哀伤和愁怨,情意缠绵悱恻,常常传达出惜别和恨别的感伤。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萋萋满别情”,所表达的惜别之意,溢于言表。刘长卿的《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老人偏畏过芳菲。”诗人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离别之情极为缠绵。柳永的《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些诗词可谓是表现别愁的极致之作,痛断肝肠,幽怨悱恻,让人不忍卒读!
当然,离别之时也并非都是伤心和愁怨,因此离别诗词中也会包含明朗和乐观的胸怀。诗人常常会以豪言壮语慰别即将远行的人,这样的诗表现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且饱含人生的哲理和启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最后四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曹植诗中语言虽然豪迈,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愤和沉痛。而王勃的诗句虽然是为了宽慰友人,但是也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豁达且坦然地面对离别,正是由于两情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比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然能够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正反映出了唐朝前期,社会不断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水在诗人的笔下被人格化了,写出了无限的爱意,自然也就有了一种畅游于山水之间的飘逸和潇洒。
还有的作品是词人借离别抒怀。比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在这首词中,词人落笔的重点并不是送行一事,而是古今别离典故的罗列。一般而言,词的写作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而这首《贺新郎》打破惯例,连珠炮一般列出典故。上片首句先列三悲鸟:鹈
、鹧鸪和杜鹃;又列三离妇:王昭君、陈皇后和庄姜。下片又列李陵与荆轲去国怀乡的千古恨事,直至结尾才点出送别一事,实属词人平日里郁结诸般苦闷于怀,终于在为茂嘉送行之时,情绪达到顶峰。实在忍无可忍,势要一吐为快,因而作词也全不按寻常章法,发泄式地连连用典。全词因此笼罩在一种无法挣脱的宿命感中,词人痛苦至极的精神状态、沉郁悲愤的失意心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远远超出了一般送别词的情感表达阈值。
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鲍照的《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托朋友告慰亲友,表明自己虽然被贬,但是心地是非常澄明的,如同玉壶的冰一样纯洁。诗人借送别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貌似洒脱,其实却难以掩饰对于宦海沉浮的喟叹。唐代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山中白云千万重,却望人间不知处。”整首诗呈现出一种空灵的禅境,诗人以超旷的心怀看待世间的一切,好似不食人间烟火一般,表现出一种空明澄澈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