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1] 。
汉有游女 [2] ,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3] ,不可方思 [4] 。
翘翘错薪 [5] ,言刈其楚 [6] 。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7] 。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8] 。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1]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2]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中潜游的女子。
[3]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4]方:同“舫”,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5]翘翘:树枝高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6]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
[7]秣(mò):喂马。
[8]蒌(lóu):水草名,即蒌蒿。
译文
南山乔木高又大,
切勿树下歇阴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得。
汉江绵延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长得高,
用刀割取荆棘条。
姑娘有朝若嫁我,
以此喂饱她的马。
汉江绵延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长得高,
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有朝若嫁我,
以此喂饱小马驹。
汉江绵延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滔滔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赏析
只怕相逢在梦中
这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恋情诗歌。年轻的樵夫钟爱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却最终无法与她相依,眼睁睁地看着钟爱的姑娘嫁作他人妇。情思缠绕,无以为解,面对滔滔江水,他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倾诉满怀的愁绪。
因为事实并不如人所愿,所以樵夫心中的渴望与追求,在遭受打击和破灭之时才显得真挚感人。虽然诗句中并未言明,但这位青年男子的一往情深,读者则得之言外。
《汉广》从樵夫的失落和无奈写起,第一章中的八句,有四处言之“不可”,把爱情追求的幻灭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诗经》中的诗文都习惯将首句作为起兴的句子。这首诗则反其道行之,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放在首章,如此一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看作是一种比拟,“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就组成了一段气势如虹的博喻,点染出一派无限怅惘的氛围。曾经苦苦追恋,今时不堪回首。但心不死、情难断,樵夫将强烈的情感寄托于幻境之中:“倘若有朝一日,‘游女’来嫁我,定要先将马儿喂得饱饱的;倘若‘游女’有朝一日来嫁我,定要让马儿将车儿拉。”然而幻觉毕竟是虚妄,一旦脱出虚幻的迷雾,便将跌入希望破灭的深渊。樵夫依旧痴情不改,对“汉广”“江永”的反复吟咏,已是幻影破灭后的无限失落之感。
樵夫深爱的人即将嫁给他人,一切已然无法挽回,他明知单相思没有结果,便借助歌谣的方式唱出心中的失落与伤痛。这其中的情感波折耐人寻味。爱情总显示其自私的一面,并且常常是带功利性目的的。男子见到美貌女子常常会心动,而女子见到潇洒男子也会动情。由此便会想到占有,这便是情感自私的一面。如果再继续延伸,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对象将被别人据为己有时,便会心生妒忌,甚至做出蠢事来。
单恋的悲情固然令人怜惜,然而倘若换个角度看,将自己所心仪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摒弃自私的心态与功利的目的,从欣赏的角度来对待事实,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单恋的失落感和受折磨感,事实上是私心欲求遭到否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对方无法为自己所有,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遭受挫折感,因而便以其他的方式来转移心中郁积的负面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血有肉,在两性关系方面,很难摆脱失败恋情的阴影,这样也就难以用一种单纯的毫无私欲的审美态度对待对方了。两性之间,要么做情人、恋人、夫妻,要么就成为陌生人或仇敌。是私欲使坠入爱河之中的人变得自私与盲目。有谁愿意去培植开花结果无望的植物?人们耕耘就是为了收获。有人为耕耘之后毫无结果而哀伤,这完全值得同情。何况这一曲哀歌已经成为人们传唱至今的千古绝唱。
它由男女之爱播种而生,却又超越男女之爱。
漫志
寸寸相思入愁肠
相思是一个永恒的情感话题。相思是美丽而伤感的回忆与憧憬,是深入灵魂的牵挂和怀念,是日夜的企盼和希冀。
在古诗词中,传达相思之情最具表现力的要算“芳草”这一意象了。芳草,自古就是“忠贞不渝”的象征,如屈原名篇《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以及“芰荷、芙蓉、木根、薜荔”等,皆婀娜芳香,是君子的象征。芳草生命力旺盛,每到春来便野蛮生长,细密繁茂,青绿满地,因而也常用来寓意佳人离恨的无穷无尽。可谓意象万千,自然生动。
飘逸的柳絮因其荡漾着的柔情蜜意而与相思为伴。“春思春愁一万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青青一树伤心色”“魂断千条与万条”等,枝条垂曼,似妇伏泣,更令人回肠百转、触景生情。柳同“留”谐音,寓意离别之情,古有折柳赠别之风,唐时折柳赠别多在朋友之间,但发展到后来,尤其到了宋代,柳就变成了词人口中表现相思之情的象征物。其中最为有名的佳句,如柳永的《雨霖铃》中表现情人分离场面的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与凝噎”;烟波浩渺,感叹“多情自古伤别离”;后又借酒浇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等凄清,何等惆怅!
琴瑟作为相思意象出现于诗词中的历史应属最长的。《诗经》首篇就是“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青年男子弹琴拨瑟来到淑女身旁,以琴音来传递自己的思慕与爱恋。
人们常用美酒来一醉解千愁,但醒后却往往更容易感到现实的无望与愁苦,眼前只看到“枝枝叶叶离情”的悲戚与“晓风残月”的孤独。因而,“借酒消愁愁更愁”,在片刻的销魂之后,依旧是满腹惆怅,无限相思。
流水绵延不绝,有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而也被赋予相思的色彩。饱尝相思之苦的两人总是隔水相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又如李清照所作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两眼痴望着楼前的无情流水,想到“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易逝青春,怎能不临水长叹,无端又添一段新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