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玩儿的就是“不正经”!
越是在有“正经事儿”的时候接触,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疏远;反之,越是在没有“正经事儿”的时候接触,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不知你是否发现了这种心理学现象。
当你越是一本正经的时候,你的人际关系就越僵冷、越紧张;反之,当你越是“不正经”的时候,你的人际关系就越融洽、越轻松。
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估计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句话反过来照样成立——“女人不坏,男人不爱”。没人会否认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人“坏”(即“不正经”)的时候,会让身边的人感觉更放松更舒适,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设防”“不累”“自由自在”。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他心中更容易萌发爱意,迅速地爱上能让他获得这种感受的人。
反之,当一个人“不坏”(即“正经”)的时候,情况则截然相反:与其在一起的人会觉得拘束、不舒服,感到很累,从而在心理上对他敬而远之。
这一心理学现象,对于销售工作也同样重要。
我们的销售顾问在和顾客打交道时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只要给顾客打电话,内容一准儿是“正经事儿”,即卖车——
“怎么样?您和夫人商量的结果如何?什么时候来提车啊?”
“我是××店的小李啊,您不记得我啦?上回您到我这儿看过车。我们这儿昨天又上了一款新车,我想请您过来看看,包您感兴趣!”
“您不是说周三就过来提车吗?怎么还不过来啊?您要是不方便,我可以开车去接您!”
……
相信这样的场景你肯定不会陌生。
但是,正因为你总在说“正经事儿”,你和顾客之间的关系永远也不会真正亲密起来。你们之间将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古怪的紧张感,既让顾客讨厌(这家伙怎么老提这事儿,真是烦死我了!),又让你自己很别扭(其实我也不想上赶着给你打这个电话。谁愿意整天看别人的冷脸子啊!这不是为了生计,实在没辙了吗!)。
你看看,这“正经事儿”的电话打得有多纠结!
这种电话,你越打顾客就越反感,对你越“设防”。你们之间本来可能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如果这种电话你打上十几二十个,也许就隔着一堵墙了。
那位说了:那你让销售顾问怎么办啊?总不能不谈“正经事儿”吧?
这个问题问得很奇怪。哪条法律规定销售顾问给顾客打电话必须说“正经事儿”?不说“正经事儿”难道还有枪毙的罪过不成?!
所以,我的回答很简单。办法只有一个:和顾客交流时一定别说“正经事儿”!
必须从“不正经”开始和顾客打交道,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消除顾客的戒心,让他慢慢地对你“不设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把你当哥们儿。
当你们之间真成了“哥们儿”的时候,你还怕“正经事儿”会被耽误吗?
所以,下回再与顾客打交道的时候,不妨彻底绕开车的话题,聊一些“不正经”的事情。
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
销售顾问:我是××店的小李。上周三您和夫人到我们店来过。记得那天您夫人胃痛,脸色不太好,我还到药店给您夫人买了一瓶胃药。
顾客:哦,我想起来了,那天真是多亏你了。谢谢啊!你今天打电话是问我买车的事儿是吧?
销售顾问:呵呵,买车的事儿不急,什么时候都能买。我今天给您打这个电话主要是想问问您夫人的情况,她的胃好点儿了吗?
顾客:好多了,真是太谢谢你了。那什么,过两天我和媳妇儿还想到你们店去一下,看看上回你介绍的那款车。
销售顾问:好的。那我就在店里恭候您和夫人的光临了。不过,千万别着急,等什么时候工作不忙,夫人身体好一些的时候再过来,也没关系。
顾客:真不好意思,还劳驾您惦记着我媳妇儿的身体。以前从来没有哪家店的员工这么贴心过……
销售顾问:瞧您说的,既然我接待过您,就说明我们有缘分,我就把您当成我的朋友了。买不买车无所谓,关键是交了您这个朋友,我很高兴,也很荣幸。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您只管开口。如果我做不到,那肯定是我没本事,绝对不是我没尽力。
顾客:好的,谢谢你,我也很高兴交了你这么个朋友!
(话术分析:这是一场高智商的话术示范。从头至尾销售顾问都没有主动提起“买车”的话题,而是用自己的细心、贴心和诚心成功地打动了顾客的心,让顾客自觉欠了他一份人情债,不还就太不仗义了。所以,顾客通过主动提示买车话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了这笔人情债。这就是超典型的“有钱难买我乐意”的现象,是销售技巧的最高境界。)
案例二:
销售顾问:我是××店的小张,上次您到我们店来看过××车。
顾客:哦,你是问我买车的事儿是吧?
销售顾问:不是,您误会了。我今天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把伞。问了一遍我的同事,他们都说不是自己的。我忽然想起那天您来的时候外边下着雨,您好像是拿着伞进来的,后来您离开的时候雨已经停了。所以我估计这把伞是您的,就给您打个电话,想和您确认一下。
顾客:那真是太谢谢你了,还能惦记着这件事。不过那把伞肯定不是我的,我确定那天我把伞拿回来了。
销售顾问:是吗?那就好,打扰您了,再见!
(话术分析:这把伞,既有可能真实存在,也有可能只是这个高明的销售顾问杜撰出来的一个小道具。可甭管是哪种情况,这套话术都是相当精彩的。它极大地消除了顾客的戒心,增加了顾客对销售顾问的好感。只要这位销售顾问如法炮制,再进行几次类似的接触,这位顾客必将被顺利拿下。)
总之,“欲擒故纵”是纵横商场永恒的“必杀技”。
不只是卖车,任何一种商务谈判甚至政治谈判都绕不开这一绝技。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场异常艰苦的谈判陷入僵局时,谈判双方总会摆一个饭局,然后故作潇洒地说:“今天只聊私事,不谈公事!”
一般情况下,在这个看似“不正经”的“闲扯淡饭局”之后,局面就打开了。
这就是“不正经”的威力。
不过,必须承认,让销售顾问和顾客交流时尽量多谈“不正经”的话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来销售顾问为生计所迫,一般都有一种强烈的谈“正经事儿”的本能动机。二来公司里的氛围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做,别人都在说“正经事儿”,只有自己谈“不正经”的事,难免显得有些怪异。再说了,公司领导也未必买账,会认为这是销售顾问在利用公家的资源谈与工作无关的闲事,一般都会出面制止,甚至会处罚这些“不务正业”的员工。
所以,为了让销售顾问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与顾客谈“不正经”的事,公司领导一定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说句不夸张的话,将“与顾客多谈不正经的事”作为一个硬性指标,纳入公司的考核体系,强制性地增强销售顾问这么做的动机,也完全是一件“可以有”的事。
相信我,只要公司里大谈特谈“不正经的事儿”能够蔚然成风,你们的成交率与回头率一定会急速飙升的。
当然,如果你的公司里销售顾问将这种“不正经”的电话打给了自己的女朋友,而不是他的顾客(或潜在顾客),事情的性质就变了。不过,处理这点儿小事不算什么难题,相信你一定能想出100个妙招轻松将其解决。
最后,还有一点要重点强调一下。
“不正经”不代表没章法。恰恰相反,正因为“不正经”是一种非常规的销售手段,我们一定要从一开始就为其设计一套完整的章法。
这样的章法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要点一:牢记每一个顾客的独特性,哪怕这种独特性极为微小,甚至是微妙到不易为人察觉。
“看人下菜碟”是“欲擒故纵”的前提。在这种事情上,来不得半点儿懒惰和侥幸心理。只有抓住对方的独特性,你使的招数才能准确地戳中对方的穴位,给对方带来惊喜,从而使对方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迅速地拉近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要点二:每一次的见面(或电话接触)都要有意识地为下一次的“不正经交流”寻找一个线索和由头。
一粒药、一把伞,乃至对方的一个表情或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以成为这样的由头。关键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要点三:千万不要弄巧成拙。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看破,都可以随便“不正经”对待。有些事情是禁区,绝对不能碰,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彻底得罪你的顾客。打个比方,一个50岁的秃顶老男人和一个20岁的妙龄靓女一起来买车,而靓女并不是这个老男人的女儿。很显然,这个时候如果你“哪壶不开提哪壶”,还想冒冒失失地玩儿“不正经”的话术,后果将可想而知。
要点四:一定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
甭管你使的招有多“不正经”,也一定要持之以恒。要知道,就算你能够在某一次接触中成功地给某位顾客留下好印象,但仅凭这一次好印象就想让对方把你当哥们儿、毫不迟疑地为你慷慨解囊,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千万别干那种“狗熊掰棒子”的事儿,既然盯住了一个目标,就要一追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只要你肯兢兢业业地将“不正经”持续下去,不停地积累对方对你的小小好感,迟早有一天你会钓到真正的大鱼,甚至为自己找到一张“长期饭票”(不但搞定你的目标客户,而且还能通过他的介绍推广,找到更多的新客户)。
小结:1.“正经”的人招人烦,“不正经”的人惹人爱;
2.小小的好感积少成多,就能成哥们儿——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所以,你需要掌握的第8个心理学妙招就是:不停地用“不正经”的手法积累顾客对你的好感,让对方成为你的哥们儿,为你提供“长期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