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地肌理之美
(一)山峦之美
美在于运动,大自然以神秘莫测的力量,推动着万事万物的变化和运动。
地球自转的力量推动地壳运动,许多物质通过挤压运动堆积在地球表面形成山峦。在杜甫的《望岳》中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股雄伟壮阔的气势扑面而来。毛泽东也曾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峦的壮美意象表现在:山的情怀是深沉的,因为山稳重;山的情怀是丰盈的,因为山敦实;山的情怀是豪迈的,因为它坦荡。

图 3-1 大地之美(彭泰祺绘)
大山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它历经风雨却显得古老而又年轻;它目睹了多少世纪的变迁,铭记着历史的兴衰。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许多人释放压力的方式就是登山远眺,欣赏沿途风景,抛弃世俗的烦恼。
大山他大美不言,方成其高俊。
山峦之奇,比如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在三清山南清园北部,只见一柱高峰拔地而起,顶部扁平,颈部稍细,最细处直径约 7 米,形似一硕大蟒蛇破山而出,直欲腾空而去。这条所谓的巨蟒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花岗岩石柱。这个相对高度达 128 米的石柱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峰身上有数道横断裂痕,经过亿万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已经成为三清山标志性景观。
山峦之险,比如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有人写道:三千座奇峰,高高地耸立在原始旷野之上;八百条秀水,蜿蜒曲折地穿行于峡谷之中。五步一个景,个个醉游人;十步一重天,重重入仙境。在峰林类地貌中,张家界的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概括来说,张家界砂岩具有数量多、相对高差大、高径比大、造型奇特的特点,特别是其拥有目前保存完整的峰林形成标准模式,即平台、方山、峰墙、峰林、峰丛、残林形成的系统地貌景观,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且至今仍然保持着几乎未被扰动过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因此,从科学和美学的角度评价,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
山峦之靓,比如丹霞地貌。在地壳运动下,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在各种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这便是“丹霞地貌”。有诗为证,“色如渥丹,灿若红霞”“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丹霞地貌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发展并被广泛认可的地学名词,被誉为地学国粹,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美学价值、科研价值和审美价值。
山峦之高,如喜马拉雅山脉。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 8125 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 7782 米),全长 2450 千米,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
山峦之秀,如桂林山水。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翻开桂林文化历史,可以看到许多对桂林山水赞美和描绘的诗文。优美的诗文与如画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内涵极其丰富的大画卷,以表现出人类文化情感。南北朝诗人颜延之写“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范成大说水月洞“其形正圆,望之端整如月轮”。宋代游人观象鼻山有感而发,“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图 3-2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

图 3-3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

图 3-4 丹霞地貌(戚序摄,2019 年)

图 3-5 喜马拉雅山脉(何鸿鹄摄,2019 年)

图 3-6 桂林山水(苏磊摄,2013 年)
(二)高原之美
高原是大地上最突出的一部分,给人以力量和不可逾越的感受。从在空中鸟瞰黄土高原,那沟沟峁峁多么像黄土高坡瘦骨嶙峋的肋骨;那曲曲折折的山路多么像大山放出的闪电。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从屋上过,窑洞是在崖壁上挖进去的,从远处看就像楼房摞在了一起。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塌了、岳阳楼没有了踪影,只有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慈祥坦然地观望着黄土高坡深沉浑厚的生生息息。

图 3-7 青藏高原(陈海波摄,2021 年)

图 3-8 西北高原(霍去病击退匈奴古战场,甘肃永昌圣容寺旁)(丁月华摄)
你如果游历过青藏高原,那洁白又神圣的哈达是藏民的真情,那好客又剽悍的民风激发人内心的豪爽,那奇特又庄重的天葬神圣且令人敬畏,那高耸入云的群山坚定人们的信念,那辽阔无际的草原给予人无限的遐思,那来自远古的雪水激发创作的源泉,还有那悠久的宗教文化、奇妙的大漠景观、湮灭的古道残垣……
彩云之南,多彩贵州,忍不住让人赞颂。在云贵高原,连雄鹰展翅都那么深情,每个融化瞬间,都定格成一行诗句。清晨或傍晚时光,阿哥阿妹偶遇于山峦,这边唱来那边应,鸟儿的翅膀怎就将他们的歌声带得那么急促?又那么的温润?这一方山水翠色欲滴,细雨缠绵成江河,可爱的人儿,你在溪边戏水,你在凭栏凝望,美如画,甜如蜜,叫我哪般不心动!曾几何时,当淌过黄果树,相约在滇池,钻进石林,窜到西江……那丽江和镇远在诉说着怎样的过往?版纳和肇兴展示出民族的多彩魅力,瑰丽之魂。
高原给人以壮美感,自然风景与人的生活交融,缤纷多彩。
(三)湖泊之美
如果说山峦、高原在大地上给人以至刚的印象,那么湖泊就起到至柔的作用,刚柔相济,成就大地的肌理之美。湖边的垂柳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柳条随风摆动,像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在跳舞。平静清澈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映出了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微风吹来,湖面上荡漾起一圈圈圆晕。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如画的景色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来不著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这些湖边的抒怀,寄托了多少思念与惆怅!
我们做人的心态就应该如湖泊一样。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活的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味道如何?”,大师问。“苦”,弟子龇牙咧嘴地吐了口唾沫。大师又吩咐弟子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于是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大师说:“再尝尝湖水。”弟子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很新鲜。”弟子答道。“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没有。”弟子答道。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
所以,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用开阔和宽广把痛苦消淡,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狭隘陷入其中。
(四)盆地之美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镶着银边的尕斯湖呵,湖水中映照着宝蓝的天。这样美妙的地方哪里有啊,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这几句描绘的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盆地是由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相对长时期沉降的区域,因整个地形外观与盆子相似而得名。东渐沧海西被流沙,万里丝路,悠悠华夏。五月的沙漠温柔而美丽,白天可以骑着骆驼听声声驼铃。晚上躺在沙漠里,满眼都是无尽的星空和长长的银河,风吹来细细的沙粒……金黄色的行李箱在大漠里一定是亮眼的点缀。柴达木盆地无处不风景如画,无处不秀丽宜人。这里,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幽谷悬壁鬼斧神工,山窗洞开惊天动地,石桥横跨蔚为奇观;这里,一座古朴的石屋,便能使人畅怀,一条古拙的石道,就能令墨客挥毫,一株小草、一串山花、一片绿叶、一枚松果,皆可入诗入画,入诗则清新素淡,入画则典雅拙朴;这里,夜色静谧,山峦秀美,白云朵朵,花儿艳艳;这里,有逸趣之乐,有独得之乐,有感悟之乐。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人们打心底里赞美,也是刻骨铭心眷恋着的。有聚宝盆之称的盆地不仅聚集了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和数不尽的资源,同时还寄托了那里人们的念想与情怀。

图 3-9 青海湖(何鸿鹄摄,2021 年)

图 3-10 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