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地奇异之美
中国人喜讲风水,小到家庭乔迁,大到宫殿选址,总想寻一风水宝地,图个安居乐业,吉祥运势。而风水便是人们对山和水的走势等自然地理的考究。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居住产生了影响,也造就了独特的风俗民情。
(一)风的力量之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何等气魄!“大风起兮云飞扬”,何等壮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何等灵秀!在诗人的眼中,与风、水同行便是与自然亲近,世世代代的文人们笔下吟诵追慕风与水的诗句何其多,风的壮阔震慑了他们灵魂中的软弱,使他们灵魂坚韧;水的灵秀洗涤了他们心上的尘埃,让他们心灵纯澈。
风是威力无边的。在风的参与下,再坚硬的岩石也被深深感化,悄然无声地变成了卑微的沙石,化为沙漠。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赛骆驼、滑沙、沙漠越野、沙漠滑翔等惊险刺激的运动项目,体验速度与激情的豪迈;也可以漫步沙海,欣赏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沙雕。即使冬季,也不能阻挡游客的热情。唐代诗人李贺有诗云:“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在月光的映照下,黄沙呈现出如雪的景象。而真实落雪后的沙漠,比月色下的沙漠更美。瑞雪覆盖的沙漠银装素裹,沙与雪和谐共存,宛如童话世界一般美丽纯净,这样的独特景观,吸引着众多观光者不畏严寒,追寻而来。
一些没有完全沙化的小山包在风的磨蚀下,下部剥蚀严重,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而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垮塌形成陡壁,这便是雅丹地貌的由来。
经过强风和细沙的不断研磨,雅丹地貌显得特别细致,仪态万千。雅丹“舰队”,其造型一排排地朝一个方向展开,壮观景象犹如排列整齐的舰队驶向大海,奇妙无比;雅丹“孔雀”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它回眸远眺,若有所思,令人无限遐想。土丘之间的凹地迂回曲折,深邃而幽静。有的像荒废的城堡矗立在地面上,每到夜晚,尖厉的风发出巨大声响,令人毛骨悚然,因此也以“魔鬼城”闻名于世。
大地原始的肌理,赤裸、粗糙、风雕、日晒,碎成沙、形成漠。在这极度干旱的地域,有文明逐水而生,使得这亘古的寂静之地多了一片生机。

图 3-23 鸣沙山、月牙泉(曾令香摄,2019 年)

图 3-24 沙与雪

图 3-25 雅丹地貌(赵然摄,2016 年)

图 3-26 雅丹地貌

图 3-27 黄河之水(曹卫平摄,2008 年)
风是天地的精灵,风是自然的呼吸。在大自然中,风是不知疲倦的,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因为风的存在,造就了地球寒冷、炎热、干燥、潮湿、温润、多雨等数十种性格各异的气候类型,形成了浩瀚的沙漠、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等自然景观,雕斫出千奇百怪的地形地貌,为大地家园涂抹上美丽的色彩,给人类提供了流动的清新空气。
(二)水的力量之美
在非洲,有一条大河,从南到北流贯全境,长 1350 千米,两岸形成宽约 3~16 千米的狭长河谷,并在开罗以北形成 2.4 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两岸谷地形成了面积为 1.6 万平方千米的绿洲带,它便是非洲的生命之河——尼罗河。人们傍河而居,创造了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从南向北缓缓流入大海,它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丰富的水源,也给植物带来了充足的养分,许多动物也在这里安家。那些金字塔和方尖碑,甚至还有神秘的木乃伊,记录着这条河的故事,它冲下高原,穿过大沙漠,最后顽强地汇入大海,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中华民族也有一条母亲河——黄河。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劈开青藏山川,穿过高原峡谷,出壶口、跃龙门、闯三门峡,行程 5464 千米,流经 9 个省(自治区),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仙李白笔下的黄河,其源头之高、流程之远,如挟天风海雨般迎面扑来。远古的风穿过低吟的浪花,滚滚黄河水述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故事。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池”。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黄河边的渑池之会,这样的史实背景下,史学家司马迁生动地讲述了完璧归赵的精彩故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中秦始皇以高耸的华山、汹涌的黄河作为坚固的城防,他“仁义不施”,以暴虐治天下。西汉名士贾谊以此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引人深思。
黄河,伴随着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战事频发的宏大背景,她是气势磅礴的,也是柔情婉转的。她流经的区域是绿色的生态屏障,也是多彩的经济地带。她滋养的土地创造出的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动力。
河水流淌冲击侵蚀着河床的岩石,形成陡坎,坚硬的岩石则相对悬垂起来,河水流到这里,便飞泻而下,形成了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罢,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不可思议的画面:水面下,出现一大片陡峭直立的悬崖,崖壁上半部与海岛相连,下半部直插深黑的海底;悬崖前沿向内凹进,两边危岩兀立,怪石峥嵘;悬崖之上,铺天盖地的银白色水流汇聚一处,争先恐后地从断崖间直冲而下,形成一条宽大的瀑布;水流飞落崖下后迅速散开,以扇形向前扩展,并逐渐消失在黑漆漆的深渊之中。
我国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黄果树瀑布的出名始于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名人的游历、传播,成为知名景点。在徐霞客所见的瀑布中,“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其后历代文人墨客作诗撰文赞颂黄果树瀑布。明末“天末才子”谢三秀诗中有“素影空中飘匹练,寒声天上落银河”;清代贵州巡抚田雯曰:“匡庐瀑布天下称奇绝,何如白水河灌犀牛潭,银汉倒倾三叠而后下,玉龙饮涧万丈哪可探。”

图 3-28 黄果树瀑布(张建梅摄,2018 年)
陡坡塘瀑布位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上游 1 千米处,是黄果树瀑布群中瀑顶最宽的瀑布,也是 1983 年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的拍摄地。有文学作品这样描述:遥闻水声轰轰,从陇隙北望,忽有水自东北山腋泻崖而下,捣入重渊,但见其上横白阔数丈。平水时,白水河流量不大,水流清澈,陡坡塘瀑布显得十分清秀妩媚。
由于独特的地质构造,黄果树瀑布群周边还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前往黄果树观瀑的游人多半也会去探究一下这种独特的溶蚀地貌。
与溶蚀地貌一样,峡谷的形成与水流运动息息相关,是构造运动导致地表迅速隆起、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的。峡谷有其独特的魅力,有诗词为证:
巴东峡口
水宿频欹侧,徒行又险艰。
舟危神女峡,马瘦鬼门关。
照夜烧畲陇,缘云种笮山。
催成头雪白,休说鬓丝斑。
次及甫入峡杂咏·峡口
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
风梢猿自挂,露草虎曾过。
坐客犹吴语,行人尽楚歌。
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
位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由于地势落差非常大,江流如同千军万马般奔腾而下,整个大峡谷内都回荡着震耳欲聋的涛声。
在峡谷最窄的地方,只能看到窄窄的一线天空,两侧的陡峭山峰就像连在了一起,江流毫不畏惧地从壶口似的狭小孔中喷射而出,气魄惊天动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气候条件会带来充足的降水和热量,因此整个大峡谷的植物都生长得非常茂盛。如果你能够亲自到那里去看一看,一定会被那里的景色所震撼。在大峡谷的斜坡上,我们可以一览从热带到寒带的全部自然景观。在海拔低于 1000 米的谷地,我们可以看到青翠欲滴的雨林,那里金黄的麦田,是一派温暖的田园景象;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出现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和由终年常绿的松树、柏树等组成的针叶林,这些树木高大伟岸,像一个个卫士一样守护着神奇的大峡谷;当海拔继续升高,高大的树木已不能在这样寒冷的地方生存,但是还有许许多多的灌木丛和草甸,它们虽然身材矮小,但是不怕寒冷,非常坚强,它们的根深深地扎进常年冰冻的泥土,涵养着高山上的水土;当来到海拔超过 4000 米的地方,就会看到雪山,大峡谷四周的峰顶一年四季都银装素裹,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四射。

图 3-29 雅鲁藏布大峡谷(李伟权摄,2014 年)
大地是一幅画,再好的笔墨也不及它随处可见的绚丽;大地是一首诗,再美的言语都不及它的大美无言;大地是一首交响曲,再振聋发聩的乐章都抵不过泉水叮咚,小河欢腾,大海澎湃。
没有了终日忙碌,出去走走,就可以感受到大地的悠悠诗意。大地像母亲一样哺育着我们成长,我们要保护她,不能伤害她!那些感受到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我们需要重建人与天地的联系,归真返璞,这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热爱自然、懂得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骆团结,李慧,赵小平.大地之美[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2.
[2]周斌,杨庆光,梁斌.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
[3]埃里克·查林.改变历史进程的 50 种矿物[M].高萍,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