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适应与疗伤投射出的自我价值实现
由于地球演化和气候聚变,生物在其进化历程中发生过数次大变动,呈现出大灭绝和大爆发相互更替现象,即在生物大规模灭绝之后,往往又会有适应新环境的生物物种迅速繁衍和发展。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超过了生存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后代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水和栖息条件等,而生物自身存在着许多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会适应于环境,也可能会影响其生存,在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有限的时候,那些有利的变异个体就存活了下来。这些个体更容易繁殖后代,他们的后代继承了有利的基因。经过许多代以后,微小的有利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一个更加适应环境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便形成了。动物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还练就了自我疗伤的本领,为的就是能够进一步地适应生存环境。
(一)长颈鹿进化之谜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在很早以前,长颈鹿还是“短颈鹿”,虽然脖子都很短,但是依然有细微的长短差异,个别脖子稍长的鹿由于有了身高的优势,它们可以吃到较高处的食物。食物短缺时,脖子较短的同伴由于饥饿而死亡,脖子较长的少数个体因为能吃到更高处的树叶而具有了更大的生存机会和繁殖优势。后来,脖子较长的少数派繁衍壮大,长颈基因也因此而遗传下去。
这个推理简单明了:短颈鹿+自然选择+时间=长颈鹿。长颈鹿的脖子就这样成为了自然选择的完美例证。乔治·杰克逊·米瓦特同 19 世纪许多博物学家一样,他接受进化这一概念,但却提出了与达尔文不同的理论。他认为自然选择无法有效且合理地解释祖先和后代之间的中间阶段,也就是过渡物种。这使得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没有连续性。
对于长颈鹿独特长脖子的演变之谜当代生物学界提出了两个假设。
一个假设是延续了达尔文的论证,认为长颈的进化是由于对事物的竞争而导致的。2007 年生态学家爱丽莎·卡梅隆和杜约翰对长颈鹿摄食生态学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低级食草动物几乎将地面的食物瓜分一空,长颈鹿想要获取更多的食物只能向高处索求,毫无疑问,获取高处食物的能力就成为了它们的一大优势。
另一个是“性选择”假设。该假设认为长颈鹿那超乎寻常的颈部,是雄性长颈鹿们为了争夺雌性配偶而激烈竞争所产生的结果。动物学家们观察到,长颈鹿习惯使用“暴力头锤”和“交颈缠斗”的招式来进行格斗。其实,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也曾提到过这一点,但是当时人们并未将长颈鹿的这种特殊格斗技巧和其长颈进化联系在一起。1996 年,在罗伯特·西蒙和卢·希培斯发表的《以脖致胜:长颈鹿进化中的性选择》一文中,引用大量观测数据,论证长脖子并不能给长颈鹿带来获取食物方面的优势,反而带给了雄性长颈鹿格斗优势,他们认为是雄性长颈鹿之间的择偶竞争导致了长颈鹿脖子的变化。
总之,长颈鹿脖子的进化,无论是由于觅食竞争导致的还是由于择偶竞争导致的,都是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的过程,所有的生物都是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来实现自我价值。
(二)蛇岛蝮蛇的生存之道
我国大连海域的蛇岛上生活的蝮蛇是一种爬行类动物,数以万计的蛇岛蝮蛇在一个没有淡水只有 0.73 平方千米的孤岛上繁衍生息,专以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为食,它们没有四肢,行动迟缓,却能捕到鸟儿;它们还能忍饥挨饿,度过漫长的没有食物的季节。经过数万年的自然选择与适应,蛇岛蝮蛇形成了独特的习性与行为,创造了大自然中的一大奇迹。
尽管蝮蛇遍布蛇岛的每一处角落,但初登蛇岛的人还是很难发现它们,登山时一不小心不是手抓在蛇身上,就是脚踩在蛇身上了。原因在于蛇岛蝮蛇身着一身瓦灰色的外衣,与树干十分相似,完全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隐蔽性极强。蛇岛上的蝮蛇都具有伪装这一生存技能。缠在树上的蝮蛇通常把自己伪装成一枯树枝,或者将身体的大部分隐藏在树叶下面,露在外面的头很像一个树结。伏在岩石上的蝮蛇,尽量把身体隐藏在岩缝和草丛中,或将身体顺着石棱、石角盘曲,很像天然纹理。伏在地上的蛇,则将身体完全躲在草丛里,只将头露在外面,这些地方经常是小鸟首选的飞落目的地。这种伪装行为可有效地猎取食物,避免太阳的直接照晒和天敌的袭击。
蛇岛蝮蛇的捕食季节很短,以春秋两季飞来的候鸟为食。天气好的时候就在树上过夜,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捕食几只鸟,运气不佳时几天甚至一个季节也未能捕获任何猎物。即使吃饱了,仍在树上期待着下一个猎物的到来。这种以逸待劳、守株待鸟的方式既可以节省体能,又可获取足够的食物,这就是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此外,蛇岛蝮蛇拥有超强的耐饥力和耐渴力,即使一个捕食期都没有捕获猎物,只要在下一个捕食季节获得足够的食物就能维持生存。蛇岛没有天然的淡水资源,但蝮蛇仅靠吸吮不多的雨水和清晨的露水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据观察,蛇岛蝮蛇在没有供水的条件下,可耐饥 80~ 392天,平均存活 148 天。
虽历经数万年的地理隔离,蛇岛蝮蛇与它们生活在辽东半岛的祖先蝮蛇千山亚种相比,成体的形态、体重和体长都相差无几,但幼蛇的体长和体重差别很大。蛇岛蝮蛇每胎产 4条左右,单胎生产数量不及蝮蛇千山亚种的 1/2,但其幼蛇体重却是蝮蛇千山亚种幼蛇的3 倍左右,平均达 13 克,刚出生即可吞食小型鸟类。这种采取提高生殖质量、降低生殖数量的“优生优育”策略,是蛇岛蝮蛇种群延续至今的根本保证。
冬眠是爬行动物的普遍现象,是由低温导致的蛰伏状态。一旦动物不能把体温保持在一定温度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躲起来。而蛇岛蝮蛇在炎热的夏季也要“蛰伏”。每当人们 6 月至 8 月中旬登上蛇岛,很少看到蝮蛇,是因为它们都已经进入“夏眠”。夏眠与冬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夏眠的蛇没有进入蛰伏状态,所谓“夏眠”,实为避暑,生理代谢仍然很活跃。蛇岛蝮蛇夏眠,只是为了度过食物淡季和减少能量消耗,不得不逃到地下较为阴凉的地方。如遇阴天下雨,它们还会出来吸吮草叶上的水滴,以补充散失的水分。夏眠场所的选择多在岩石下,约占 70 %;其次是在草丛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约占30%。生活在其他地区的蝮蛇就没有夏眠现象,这种夏眠行为也是蛇岛上的蝮蛇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三)狐猴的自我疗伤
珍爱生命、自救生命是地球所有生物的生存本能,这一点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动物生病或是受伤后出于本能的需要不仅能自己清洗伤口,而且还会巧妙地利用一些植物的药用功能为自己疗伤,有的甚至会借风使船向异类求医问药。
野生红领狐猴生存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的热带雨林中,如今数量并不太多,它们的面部、四肢、尾巴黝黑,脖子后方有一块明显的白色毛发,其余大部分地方都长着红毛。
红领狐猴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掌握了通过嚼千足虫治疗和预防可能存在于其肠内和身上的寄生虫引起的瘙痒或体重减轻等方法。此外,红领狐猴受伤后会立即用牙齿磨碎一种叫满地爬的藤本植物的茎叶并敷盖在患处。倘若受伤的是雌狐猴,身旁的雄狐猴就争先恐后地上前献媚为它施医。
动物和人一样,容易遭到异类的侵袭以及病菌的感染。人类遇到了各种疾病可以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但是生活在自然环境的野生动物没有医院,于是部分动物在同各种疾病的斗争中学会了给自己治病。正如红领狐猴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形成了适应战胜残酷自然环境的能力,掌握了应对常见疾病的方法,造就了生存的本能,使得它们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
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大大小小的动物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它们的形态要么自身极具美感,要么与环境浑然一体,面对不幸的伤病,它们还可以自我疗愈,这些无不彰显出它们生命的智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