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荒野之美:原始状态的美韵
“荒野”是“我们的世界”外缘,既神秘,又可被科学理解。当“荒野”被定义为“前社会的自然状态”时,荒野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未被探索、未被控制、未被利用,且看似险象环生的疆域。本讲将从荒野的自然之美、荒野的文化象征意义、荒野中的生命奇景以及荒野极端动漫式色调四个方面初探荒野之美,贴近对荒野之美的认知。
学习导入
We need the tonic of wildness—to wade sometimes in marshes where the bittern and the meadow-hen lurk, and hear the booming of the snipe; to smell the whispering sedge where only some wilder and more solitary fowl builds her nest, and the mink crawls with its belly close to the ground.
——Walden

图 1-1 托马斯·科尔(1801—1848),《洪水退去》,90.8 cm×121.4 cm,布面油画,1829 年
借《瓦尔登湖》中的上述这句话,深刻思考“为何需要回到荒野中去审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与渐进过程的天性驱动要素?”这一命题。
由美国艺术家托马斯·科尔于 1829 年创作的这幅画,描绘了洪灾后的景象。画面从洞穴的视角展示了贫瘠的岩石海岸景观:有洪水退去后形成的瀑布、被洪水冲刷后的土壤、海岸上随处可见的树枝、毁坏的桅杆甚至头骨等。洞外天色晴朗,远处飘着方舟,一只鸽子在飞翔。19 世纪 20 年代中期由托马斯·科尔开创的哈德逊河画派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