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荒野的自然之美
“荒野”一词原意指野兽出没的森林等荒凉区域(《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柯林斯英语词典》)。“以语源学的词根审视,荒野一词应限定在北欧语系,特指野兽栖息地的森林,同时意味着人类足迹的稀缺”(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14 世纪后期,“wilderness”一词曾被刻意用来对应拉丁文《圣经》中的单词“desertum”,明喻“无人居住的、干旱的不毛之地”(约翰·威克里夫)。18 世纪,“wilderness”一词被定义“荒漠”简意(《约翰逊词典》)。
当代西欧文化中对荒野概念的解读大致经历了四个渐进视野:一个生态的景观、天然的自我彰显地、一个扣人心弦的地方、一个非道德性和无意义的范畴。“荒野是前社会的自然状态”,具有特定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原始生态秩序,是一个未被探索、未被控制、未被利用,且看似险象环生的疆域。荒野的自然属性,通俗点讲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态。依地理的自然条件差异(寒/热/温带、极/湿地、高山、丘陵、平原、海拔、海洋等),各自荒野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景观,包括生物物种的求生选择适应性特色。荒野孕育了无尽的惊心动魄、粗犷陌生、精彩绝伦的美学空灵。
(一)荒野惊心动魄
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湿热之地充满着瘴气,人体吸入植物腐烂产生的有毒气体后会中毒患病,重者会危及生命,所以,生者走入荒野无一不提心吊胆。吕克·雅盖拍摄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描述到,南极洲附近 4 个岛屿之间有一个叫奥默克的小海湾,人类很难在这里逗留几个小时,帝企鹅却能在这里世代生存繁衍。当雌企鹅产一枚蛋,5 个月的孵化期间,雄企鹅会先到海上觅食,之后来到雌企鹅身边替换照顾这一枚蛋,以便雌企鹅到海上觅食补充能量。两只企鹅交接时的间隔只有几厘米的距离,且必须在 20 秒内完成,否则胚胎就会被冻死,这是小企鹅出生前的第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更为严酷的情景是,气温有时会骤降到零下40 摄氏度,雄企鹅们会排成抗风阵取暖,有的雄企鹅甚至能默默坚忍数月无进食的煎熬。为了使刚出生的小企鹅不受气候突变带来的危险,企鹅成群结队地踏上几百公里的漫漫迁徙征程,途中历经潮汐、暴风雨和漂浮冰块等险情,顽强的行为遗传繁衍着物种的子孙后代。

图 1-2 极地荒野(陈海波摄,2015 年)
(二)荒野粗犷陌生
荒野的粗犷无处不在:巨大岩石风化后一道道纵横交织的经线纬线,何等沧桑!远远望去,火山爆发瞬间烟雾滚滚,红色岩浆倾流而淌,所经之处草木成灰,何等地举目壮观!荒野遍地一簇簇鲜花尽情怒放,何等地赏心悦目!茫茫密林深处,千年参天大树拔地耸立,何等地仰慕观之!眼镜蛇翘首张牙喷射毒液的顷刻凶态,何等地威慑张狂!沉寂在喀斯特山洞内形形色色的滴水造物,何等地奇异惟肖!
荒野的陌生无处不在:当行走于大漠沙洲时突遭铺天盖地的沙尘暴笼罩,当探险荆棘密布的森林深处无路可寻时,每位身临其境者都会顿悟陌生的感受。当目睹山体溶洞内各种奇异景观时,那晶莹剔透的石花,酷似各种动物体态的石笋、石柱、石堆,每位驻足观赏者都会惊叹大自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神韵,让人浮想联翩。为何荒野的大自然能创造出如此虚拟的、陌生的幻影?是时间流逝的随意记忆痕迹,还是苍天刻意的“匠心”?话归正题,荒野的陌生是有威慑力的,促使人类感觉到自身的柔弱并寻求超越。从这一意义上讲,野性牵动着文明的进程!

图 1-3 眼镜蛇喷毒液的精彩瞬间( Science 封面)
(三)荒野精彩绝伦
荒野的野性绽放精彩绝伦。越是人迹罕至地,越是奇险绝美处。美国作家享利·戴维·梭罗曾在 1846 年去过一个叫北双子湖的地方,对于梭罗而言,这是真正的荒野,当他走到湖边时,湖水沐浴在月光中,没有小屋,没有道路,只有森林,沿途大自然暴露出他从未领略过的野性——广袤、阴郁和冷漠。野性是后现代荒野概念的核心维度和后现代空间中人们获得自然经验的重要特征,并成为解构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一种缓和的、更加成熟的后现代话语模式。荒野的野性存在于运动中。换言之,野性的活力以运动方式得以彰显。荒野遍布千山万水、千丘万壑,运动使得荒野枯荣交替、沧海桑田、生机盎然。荒野的野性存在于天性中,注定了动植物的个性彰显。狼行千里吃肉、桀骜不驯、野劲十足;良马天性刚烈、顽劣不羁,尽显潇洒驰骋;蜜獾天性好斗、傲视群雄,万夫莫当;游隼天性自由、不畏鹰与雕,翱翔天空。荒野的野性存在于万物的自然调和中:疾风骤雨后彩虹横跨南北;海啸来袭前海面超乎寻常地宁静;有别内陆的白昼和黑夜的时空交替,极地却有着长时期不落的太阳和无尽的黑夜。荒野容不得人为的干预,荒野的原始惯性冲动历来是激情的、速度的、力量的、战斗的、自由的、调和的。

图 1-4 广元川洞庵溶洞(丁月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