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荒野的象征性
文化领域的荒野概念并非受限于一个地方的天然生物属性,恰似人们内心的荒野投射到一个自然地。换言之,对荒野的感知必然是通过参考不同的文化观点或作为个体与社会存在的自我解释塑构形成。
(一)本能与理性
当自然界的荒野和人类相关联的时候,荒野是本能的、内在的人性象征,是不受人类社会监管的自然因素。荒野处处有陷阱。无论是人类,还是冷血和温血动物,不论个体和族群,一旦置身在荒野的处境中,都会自觉主动地激唤起避险求生的本能意识,听、视、嗅等感觉高度敏锐。当荒野上空电闪雷鸣时,当荒野上无片瓦遮挡而遭受风吹雨打时,当人遭遇如恐惧、惊吓、创伤等紧急情况时,会本能地自主强化交感神经活动,髓质分泌激素急剧增加,会激活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调节机体的适应能力。荒野中的人们可以觉察到自身的野性——直觉力、原始力、主动性、异质性和个性。当荒野和人类的“愉悦”情感联系时,这里的荒野是人的自然性和本性的隐喻,是激情自然生长,是人顺着本性直觉表达愉悦行为的撒欢园。
随着启蒙文化运动的发展,荒野帮助人们理解差异、相似、秩序等,用词语表达对大自然的探索。这一过程中,主体超越了感官和本能的性质,确认了自己的理性。18 世纪,任何不能被理性调和的事物都受到冷遇,出现了反理性主义的主张。哈曼对启蒙运动关于理性的统治地位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理性只能对既定事实推理,而不能创造事实。人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诗性。所有深不可测的、怪诞的和非理性的事物一旦被赋予未来感或遥远世界的神秘意义,就如同荒野一样遥不可及。这种浪漫世界观的期盼意味着真正的荒野永远无法到达。一旦到达想象中的荒野,便会产生下一个期盼。
(二)凄凉和美好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历史哲学中,风景是从自然的荒野到农业乡村的转变,与人类的能力发展紧密关联。人类从孤独的存在,经狩猎、捕鱼等社区生活阶段,进化到当代社会的居住环境。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反观人类的童年,荒野被视为未被文明破坏的自然,象征着环境的恶劣与凄凉。“树林、灌木、植被是大地的饰物和衣裳,再也没有比一眼望去只有石砾、淤泥、光秃秃的沙地、赤裸裸的乡野更凄凉的景象了。但是当大地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展露勃勃生机,在潺潺流水和啾啾鸟鸣中披上新婚的轻纱,自然三界(动物界、植物界、矿物界)的和谐为人们奉献出一派生机盎然、趣味无穷、魅力无比的景象,这是人类的眼睛百看不厌,心灵百思不烦的唯一景象”。从这一意义上讲,荒野意味着为个体提供心灵慰藉和庇护的地方。

图 1-5 荒野之美(彭泰祺绘)
在神学的世界里,荒野是神圣的存在和崇高的地方。山被视为“自然的大教堂和由全能者建造的自然庙宇”,很多神庙都建在人迹罕至的高山顶上。荒野具有广阔的时空延展性以及纯粹的力量,代表了人类受制于自然力量的现实存在。
18 世纪后期,随着启蒙文化运动的发展,荒野成为一种新的、世俗的、自然崇高体验的主题。崇高的核心是“追求无限”,追求精神人格或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
自然的崇高激发的不是简单的舒松,而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惊奇的恐惧,一种带有恐怖色彩的宁静。
(三)自由与约束
荒野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我国自古就有对生态失衡、丰饶之地变成荒野的危机意识。《史记·夏本纪第二》里记载有大禹治了哪些水道,如彭蠡之域已汇集众水成湖,作为每年雁阵南飞息冬之地。彭蠡以东诸江水已入于海,太湖水域也就安定了。于是遍地长满丛生的竹林,到处尽见美盛的芳草、葱翠的乔木。
人类在荒野上,一方面将自己的理想与欲望转化为物质性的环境实践,如建立起住宅区、商圈等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在包括机械自动化控制等方方面面的科技研发进程中努力拓展超越自身能力的极限突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无拘无束是人性的必然,显然,这种自由注定带着只顾及眼前利益、功利驱使、为所欲为的天性色彩。那么,荒野可以被视为混乱的领域。类推,当人群身处的社会法制失掉了公信力,这种社会便如同进入了荒野。在德国古典保守主义中,自由主义社会和其中的现代大都市被视为荒野。它们被认为是超脱的、不道德的和放荡的生活象征或实际是由利己主义驱使的非自由存在感。人们对荒野的感知似乎是“由从社会对本能本性的驯服中获得自由”。美国拓荒时期推崇的自由观以实用主义至上为驱动力。浪漫主义运动之后,美国的荒野自由观中,自由是自然的自由性和自由的自然性的内在统一。人的内在野性与荒野野性相联,必受制于荒野的野性,遵循自然规律。
真实的荒野远非如今生活在繁华都市里人们眼中的废弃工厂、荒芜田地以及杂草丛生的旷野,那里曾是不毛之地,也是物种彰显之地。荒野的特性附加人类文化遗迹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冠以文明之地或许并不为过。在今天,荒野被看作是重新建立与基本的、普遍的人类真实情感和身体反应的联络站,是对工业文明导致人类异化带来恐惧的稀释。寻找荒野是让人应对生存挑战、回归真实自由状态,有着清新空气、规避被工业和信息文明异化的那种鲜活感觉。
荒野可以带给人“野性的愉悦”,由此会让人漠视秩序和效用观念,陷入无序感。极其庞大或无序的自然现象压倒了人类的想象力,迫使警示社会约束和个/群体自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