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杠精,一类诡异的社会存在。
“杠精”是当今一个网络流行词。杠,即抬杠;精,即精灵。杠精,指“抬杠成精”的人。这种人总是唱反调,往往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为争论而争论,以歪理去颠覆常理。不管再千真万确的言论,都可被杠精们无情地批判、彻底地推翻。举例来说,假如你说一句:
“如果一个人被砍头,那么他就会死亡。”
这话再明确不过为真,可是杠精们却可以反驳得振振有词:
“如果一个人被砍头,那么他就会死亡。可是,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没有被砍头,他还活着吗?托尔斯泰也没有被砍头,他还活着吗?契诃夫没有被砍头,他还活着吗?普希金没有被砍头,他还活着吗?……他们都没有被砍头,可有谁还活着呢?!”
他们也会这样反驳得气壮如牛:
“如果一个人被砍头,那么他就会死亡。可是,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死了,他被砍头了吗?托尔斯泰死了,他被砍头了吗?契诃夫死了,他被砍头了吗?普希金死了,他被砍头了吗?……他们都死了,可有谁被砍头了呢?!”
这就是杠精。
面对杠精这种形式咄咄逼人的发问,有的逻辑学者都被怼翻,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杠精”虽是近年才有的网络词语,但抬杠却是自古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古代没有“杠精”一词,古代将“杠精术”称为“诡辩术”。
什么是诡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给“诡辩”一词下的定义是: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
诡辩,就是一些人为谬误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论证。
虽然,杠精术与诡辩术有若干细微的差别,但它们的本质都是维护谬误、攻击常理。因而,两者是相通的。就诡辩与杠精都是“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来说,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
杠精术与诡辩术有着不解之缘,杠精与诡辩是语言肌体生长的一个赘瘤,是论辩之树结出的一个毒果。凡是有杠精与诡辩肆虐的地方,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谬误变成了真理,真理却变成了谬误;本来理直气壮的一方落得缄口无言,暗自憋气,而歪词邪语的一方却振振有词、趾高气扬!一般人明明知道杠精与诡辩错了,却又说不出他们错在什么地方;一般人想澄清是非,却又不知该如何反驳……对于杠精与诡辩,一般人只能张口结舌,心中不服,生闷气。正如《庄子·天下》中所说: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桓团、公孙龙这些诡辩家们,可以迷惑人心,改变人意,能在口头上把人驳倒,却不能服人之心。
我们要有效地制服杠精与诡辩,在论辩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对杠精与诡辩的敏锐的识别与分析能力,就有必要研究他们的手法和特征。
本书广泛汇集五百余则古今中外奇异怪诞的杠精故事,深刻剖析了两百三十余种诡谲狡诈的杠精魔法。本书以当代逻辑学、语言学、谋略学为依据,对古今中外千奇百怪的诡辩伎俩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精细剖析。每一则都介绍一种独立的、扑朔迷离、令人头晕目眩的诡辩伎俩,有利于碎片化阅读;汇集起来又是一个完美、崭新的知识体系,在轻松愉悦中引领您进入现代逻辑学恢宏壮丽的宫殿,直接跨入当代逻辑科学的最前沿。
我们对古今诡辩术加以研究,有助于认识当代杠精术;我们研究当代的杠精术,又有助于对诡辩术加深了解。在您茶余饭后的消遣“悦”读中,本书一定能给您一双洞察杠精的火眼金睛,剥开他们的巧妙伪装,撕下他们的迷人面纱!
赵传栋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