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14:
如果活动简单而有趣,它可能是某种类比
有时老师让你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帮助你理解某个观点,尤其是那种只用文字和图片难以解释的观点。亲眼看到或亲自探索、操作有时能让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数学中,描述等号的完整含义并不容易,因此老师会让学生们使用天平和筹码,每个筹码的重量和它表面的数字对应。他们可以看到哪些筹码组合能使天平平衡,怎样改变不会破坏平衡,怎样改变会破坏。物理课上,学生们会用有把手的自行车车轮进行实验,来理解角动量:随着车轮转速的提高,会发生哪些改变?
想想这个例子。一位高中历史老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立宣言》,也就是一封由13个殖民地写给国王乔治三世的信。这封信必须符合历史,但要写成分手信的形式。这个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分手信就是一个类比。类比是将你正在理解的内容比作你已经明白的内容。高中生知道分手信有三个要素:一对情侣,其中一人想要结束关系,向对方解释分手原因。学生清楚殖民地和英国有关系,殖民地想要结束这段关系。但他们只知道《独立宣言》是一份神圣的历史文件,“是革命开始的标志”,却没有想过它的作用。在分手信里,情侣中的一方会对另一方说:“我希望结束我们的关系,以下是我的理由。”同样,《独立宣言》表达的是:“英国,我很不满意。我们的关系结束了,以下是我的理由。”
从类比中学到知识的关键在于关注正确的特性。每种类比都有重要的特性和不重要的特性。如果有人说:“律师就像鲨鱼。”他指的是两者都很顽固、无情、可怕,而不是说律师长了鱼鳃。同样,在分手信中,为了减轻收信方受到的打击,写信方会承认他也有一些错误。这个类比在这方面就并不适用,因为殖民地认为一切都是乔治三世的错。
如果某项活动是一个类比,要 关注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找到你已经明白的内容和你正在理解的内容中有哪些对应的元素。在这个例子里,它们的关系是:“打算分手的人对应13个殖民地,收信人对应英国,分手信对应《独立宣言》。”
如果你不明白其中的对应关系,请提问。 我说过,老师常常希望让你们先体验活动,然后再进行解释。他们认为你的探索和思考是学习的一部分。这没有问题,但你不能等到课程结束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在活动前,老师要求你阅读一些材料或做一些别的准备,回忆那些内容也能帮你找出对应关系。
在这类课程活动中,还有一件事更加重要: 不要分心 。课程活动需要积极参与,但有时思考类比中一些无关的内容也很有趣。比如,你应该能想到,代表13个殖民地写分手信的学生可能会很在意这种形式,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回忆从前看过的爱情喜剧中的笑料。我曾听说在一次初中数学课的活动中,老师把课桌推到教室边缘,用胶带在地板上粘出坐标系。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线性方程,让学生在坐标系中形成图像,每个人代表线上的一个点。他们站在坐标系中,将手搭在下一个同学的肩膀上,从而形成线。我能看出,老师的做法是为了让线性图像更加生动(相比把它画在纸上或电脑上),但有些初中生更在意用手搭在别人肩膀上这个动作。
课程活动是为了增进学习的热情,尽情享受吧!但是要提前知道这项活动能够教会你什么。
一句话总结: 有些活动很简短,却会让你觉得很有趣,它们是为了帮助你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你要弄清楚这项活动是如何解释这一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