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日老战士口述记忆中的战时情感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并最终凝练成极具丰富内涵的抗战精神。抗战士兵的战时情感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战争环境的影响,目前在档案文献中极少有反映战时士兵情感生活的资料。5年来,我们课题组在全国各地先后采访了1500余名抗日老战士,其中新四军老战士500余人,本书收录了75名新四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在搜集重要军事战役、重大事件等资料的同时,特别关注战时精神层面的资料,诸如士兵的战场体验、情感生活等。这些资料虽然零散,但无疑有利于我们构建真实全面丰富的抗日战争史,形成完整的民族记忆。
一、战时士兵的情感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总结弘扬抗战精神。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等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他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抗战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作为特殊群体战时士兵的情感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专家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情感和人的理性一样,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受时代、情境等影响而具有不一样的特质。由于受到特殊战争环境的影响,战时士兵的情感认知诸如爱情、亲情、友情等道德观、价值观具有时代烙印。
近几年来,情感史和心灵史作为“总体史”的一部分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黄道炫关于战时中共干部婚恋和整风运动心灵史的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由于受到资料的制约,情感史包括战时士兵情感的研究刚刚起步,举步维艰。
二、抗日老战士口述史是研究战时士兵情感的重要渠道
情感属于精神层面,具有个体性、私密性,除了极少数留存的士兵日记或个人思想汇报材料外,档案文献中极少保存相关资料。特别是战争亲历者个人生活的情感、体验、感悟和音容笑貌,有时无法用文字载之史册。
自21世纪以来,抗日老战士口述史在社会各界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但目前已经出版的抗日老战士口述史,比较重视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等,而关注抗日老战士精神生活的内容太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在抢救抗战老兵口述时,在访谈提纲中设置战时情感相关问题进行访问,显得十分重要。
2015年11月,课题组经过认真研讨,针对已有口述史访谈中的缺失,我们围绕战时士兵日常生活包括情感面向,设计了访问老战士的访谈提纲。如访谈提纲第五部分的主题是关于战时部队日常生活情况,设置的问题包括:1.关于军事补给。军粮(一日几餐、粮食来源、如何征粮、饮食水平及变化、战时与平时差异、烟酒消费、军官与士兵饮食差异)、军服(四季衣服变化、鞋袜、军服相关信息)、交通工具、野战宿营情况、平时营房装备。2.战时与驻扎地村庄、村民关系。3.文娱活动(军中慰问情况、平常娱乐方式等)。4.部队军纪情况,如赌博、吸毒、嫖娼、强奸等。5.战时士兵爱情、婚恋故事。6.部队中上下级、同级关系。第六部分主题是关于战时士兵与家庭关系。主要有:1.父母对其当兵的态度。2.当兵后同家中的通讯联系、联系方式、频度。3.战时士兵探亲情况。
由于访谈提纲中预先设置了战时士兵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相关主题,因此,我们访谈的抗日战士的口述史有了个性、有了温度、有了令人激昂兴奋的一种精神。
三、抗日老战士口述记忆中的情感面向
在老兵访谈的过程中,战时爱情、亲情、友情和军民关系等不同面向最能体现战时士兵的情感世界。
战时士兵的爱情。在民族存亡关头,无数男女青年为了救亡图存,抛却儿女情长,投身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青年男女相遇相爱,但由于处在战争特定的情况,他们都能牺牲小我,经受战争洗礼,成就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新四军老战士许胜,抗战期间在新四军军部测绘室工作,他回忆说,1944年受父母之命同本村的陈玉结婚,也没有举行婚礼,婚后他立即回到部队,此后一直到1949年7月其夫人参军后才再次见面。新四军4师12旅的李昌银回忆说,他是1941年14岁结婚,“我结了婚后在1942年就离开家去当兵了,当了12年的兵,1954年才回来的,我的老伴就在家等了我12年。”1943年,新四军第2师的卫生兵武昆在父亲的要求下从部队回家与娃娃亲褚萍结婚,第二年他的妻子在他的带动下也参加了新四军。战时士兵的爱情故事可能多种多样,但经过战争洗礼的爱情似乎更加坚贞牢固。
战时士兵的亲情。抗战期间,无数青年踊跃参军,在生离死别之际,最令老兵难以割舍的亲情在他们的口述回忆中令人动容,催人泪下。“母爱是一种最大的火焰”。原苏中三分区的李启予老战士回忆其母亲得知他要去当兵后步行40多里路来找他。部队领导担心其母亲见到儿子不让走不好办,于是不告诉她儿子在什么地方。才开始“我母亲就不吃也不喝”,后来在多次劝说下才离开,而这一别就是整整4年。蒋令回忆起其父亲走了百里路来劝其回家的事很是感慨:“父亲就带着母亲弄的两个饼子和一毛钱,从我们家金坛到丹阳、扬州走了上百里路来找我。他跪在我面前,希望我和他回家,不要当兵了。”蒋令说我拒绝了父亲的请求,我给父亲磕了一个头,让他回去了。后来蒋令听说父亲这一路上吃了很多苦,不管是泥水还是脏水他都喝,饿了就喝点水充饥,回到家后瘦了一圈。当然也有一些老战士回忆说自己参军是父亲主动引荐。如担任卫生兵的陈迪回忆说:“1943年11月我父亲写了封介绍信,让我伯父带我去新四军驻地报名参军,为了家庭平安,我父亲将我改名为华清芬。”自古亲情最令人难以割舍,也最令人动容,但是在民族危亡关头,抗日将士迸发出惊天动地的伟大气概,谱写了一曲曲家国情怀的赞歌。
战友之情是患难之情、生死之情、兄弟之情。在战场上结下的深厚友谊,牢不可破。新四军4师的李剑锋回忆讲了“一块玉米饼的故事”,说的是由于战争时期粮食异常短缺,一天早上房东发现住在他家的一个班的战士早晨起来没有早饭吃,只能将自己家仅剩的二块玉米饼中一块分给战士们,十几名战士同甘共苦,一起分吃这一块玉米饼。魏朝春在接受我们访谈时仍念念不忘张鸣凤副团长,当时他在养伤,每次张团长来看他,都自己掏钱买二个西瓜给他补养。他告诉我们:“我怀念他,也不知道他以后的情况怎么样?两人也没有联系,但是我真的非常感谢他!”战场上战友之间点滴关爱,都成为老战士一生永恒的记忆。在访谈过程中,老战士们都会怀念在战场上战友之间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许多动人故事,闪耀着战场上无私的人性之光。
抗战期间,军民关系水乳交融,这是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战老兵的口述中传诵着许多令人感佩的故事。新四军女战士李君秋回忆她在苏北地区担任部队政工干部时说,苏北抗日根据地老百姓和军队的关系非常融洽。一旦有日伪军“扫荡”,她就住到老百姓家里,化装为老百姓家里的成员,而且老乡们都让她不要讲话,因为她的口音和苏北地区的口音不一样。她还讲到一个至今令她十分感动的故事,1944年她生下孩子,但由于工作比较忙,她就交给当地老乡轮流帮她带孩子。抗战胜利之后,在她临走之前,老乡将其代养的孩子又还给她,分文未取,不留姓名。她告诉我们,她经常同现在也已经70多岁的女儿谈起往事,心中充满感激。
还有一个故事是李剑锋回忆新四军4师师长彭雪枫登门认娘的故事,感人至深。抗战期间谢老太太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副营长,二儿子连长,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家里还剩个三儿子。她又将其送到部队,当了通信员,但是参军后的第一仗就牺牲了。老太太的三个儿子都牺牲了,老头受不了,也死了,就剩老太太。彭师长知道这件事后,就到龙山去看望谢老太太。当时有地方干部陪着,军队干部陪着,一大帮子人,还有老百姓。到那以后,彭师长什么话也不说,见了谢老太太后跪倒就叫:“老妈妈,儿子来看您了!”谢老太太赶紧说:“我怎么敢叫司令当儿子呢!”彭师长说:“你不认我这儿子,我就不起来!”谢老太太急忙说:“儿子,你起来吧。”抗战期间军民鱼水情深,历史昭示人民群众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本书记录的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中的爱情、亲情、友情和军民关系,虽然大都具有个性而且较为零散,但这些无数小人物的“感人故事”汇聚成有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记录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抗战老兵的口述史为我们的抗战精神研究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
(张连红,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