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才:用一生践行忠勇之义
口述人: 王振才
采访人: 薛刚、来碧荣
采访时间: 2018年3月6日
采访地点: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乡双河村
整理人: 鱼非、王威、郭宇晗、王骅书、王金鑫

王振才
【老兵档案】
王振才,男,1927年出生,江苏宿迁人。14岁参军,参加八路军第4纵队萧县独立旅2团3营2连,后担任新四军4师12旅34团团长勤务兵,历经宿县,淮阴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下到连队,历经菏泽、莱芜、济南、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大小战役,经历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又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受伤后复员回家。
【关键词】
淮北抗日根据地 萧县独立旅 新四军4师第12旅 山野二纵11旅
一、年少入伍,意志坚定
我叫王振才,本地人,今年91岁了,是1927年5月份生人,农历五月十九。小时候家里穷,后来我们兄弟六个在民主政权的号召动员下都去参军了,我参军的时候是1941年2月,那时我才14岁,不过我参军父母都是知道的。当时参加的是八路军第4纵队萧县独立旅2团2营6连,团长是孟振声,政委为王静敏我们当时1个团有3个营,一个营3个连,那就是1营是1、2、3连,2营是4、5、6连,3营就是7、8、9连。我是2营6连。我报名当兵之后就到宿县了,当时也有人欢送我们的。骑着毛驴欢送的。当兵之后,上面给我们发了灰军装,胳膊上有标志,发了帽子,但没有帽徽;也发了枪,是短枪,驳壳枪。那个时候需要练习之后才能打枪。那个时候吃的粮食是公家给的,也有专门的人给我们做饭。我们吃饭基本是一天三顿,一顿稀的,两顿干的,主要有米饭、面、有菜等等,很少能吃到肉。因为条件艰苦,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大多都吃不饱,只有偶尔才能打一次牙祭。那个时候老百姓和我们的关系很好,我们走到哪儿,就在老百姓家住。在老百姓家住的时候除了要给他们挑水,还帮助他们干活。那个时候我们就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纪律好,老百姓拥护我们。
1941年4月,萧县独立旅撤销了,我所在的2团和1团都补编到新四军4师第12旅的第34、35团。可是12旅是由八路军第4纵队第6旅改称的,按番号6旅属于新四军2师,旅长兼政委谭友林,所以我和2师也有关系,当然还是在4师当兵。可能是谭友林旅长要去延安参加“七大”
,中央就把6旅改称12旅了,旅长还是谭友林,饶子健一开始是12旅的代旅长。到了1944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反攻,萧县独立旅2团和12旅又都重新组建起来。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刚当兵时年纪还比较小,文化也不行,先去给34团的团长张永远当勤务兵,团长身边有警卫班,10个人,就我一个勤务兵。我们那个时候不出操,但我们要比首长起得早,给首长铺床铺,打洗脸水、洗脚水,处理一些琐事。还有就是谁要来见首长,我们就会先给首长通报、给首长送信等等。那时我们就住在宿县的老百姓家里,有了敌情就跟着部队走。

项目组访谈王振才
我参加部队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固定住下来过,我们在淮北根据地的时候同日军打过,在宿县西,淮阴也打过。日军拿三八式步枪瞄紧你打,杀人放火什么事情都干,老百姓恨死了他们。当时我们的任务一般是去拔敌人的据点,据点里的日军不是太多,大据点有一两百个,主要是伪军多,攻打据点前我们会策反据点里的伪军,想办法让伪军主动投诚,里应外合把据点攻下来。比如我们在宿县西的一个同志,他做了我们的卧底,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地通过了壕沟和吊桥,伤亡少,拔据点又快。
当时国民党也有游击队,他们也说要打日军,但我们和他们有一定的摩擦。因为那会儿蒋介石和我们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他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他想通过抗日战争夺权,想让国民党当家,但毛主席和共产党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而且老百姓也不拥护他们,老百姓是真心拥护我们新四军的。在淮北,与日本人打仗,国民党从来不求我们帮助,我们同样也不找他们。国民党的装备比我们好,他们有美式装备,我们共产党的武器是小米加步枪。我知道美国和中国当时都是要打法西斯的,我们的部队也曾经救过美国飞行员。
虽然在部队里,也叫我们学习文化,我们要上专门的文化课,由文化教员进行教学。除了学文化,还教我们唱歌,比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流亡三部曲》等等,旋律我还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当兵也有少量津贴补助,够买个牙膏什么的,因为是勤务兵,团长有时候会再给我补贴一点。我们给团长做勤务兵,团长的脾气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发火的时候。例如有次让我送信到连队里,路上遇到了敌人,我没及时送到,没有完成任务,他就发了脾气,但后来也没有处分我,到下一周,又让我再去送信弥补错误。偶尔也会因为衣服没洗干净,屋子没有收拾好的事情生过我的气。我那个时候年纪比较小,贪玩,所以有时候可能对交代的任务搞不清,怎么能怪团长呢!那时候时局动荡而且交通不畅,所以我几乎从来没有给家里带过口信。我们在日军投降之前,一直在淮北一带打游击。日军1945年8月投降的消息,是由上级传达下来的。
二、数次战斗,奋勇直前
日军投降后,到1945年11月,34团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第77团,我们部队就到了山东,国民党来追我们,我们北撤了,一边撤退一边打运动战。当时部队里有些情绪,因为我们都是苏北人,要撤到山东去,大家心里有些不舒服,但是哪敢说,有些战士会中途逃跑,我们会把他们抓回来教育、关禁闭。但我那个时候是愿意去的,因为后面有国民党一直在追我们,我们不能停滞不前。到了山东后,山东的老百姓生活习惯跟咱们不一样,吃的也不一样,他们吃面、小米,我们因为饮食不习惯,所以也会经常吃不饱。那时我们基本上还是去老百姓家里去打地铺住,给他们打扫、干活。这期间我们也帮助老百姓,山东老百姓也拥护我们。到了山东后,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的3个团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那时我也不再是勤务兵,而是下到连队(1连)去了。
那时候我们都是夜里和国民党打仗,因为白天国民党飞机多,人也多。在山东的菏泽、莱芜、济南都和国民党打过,国民党的主力部队74师就是在孟良崮被我们消灭的。
打孟良崮之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宿北战役,宿北战役是发生在宿迁以北的人和圩、晓店子、嶂山镇等地,打了四天四夜,歼灭敌军2万余人,是华东战场上的大胜利。在涟水也打得很苦,那次我们部队是和整编74师张灵甫打的,伤亡不少。他们武器好、装备好、人数多、又采取的是进攻策略,我们人少,只能防守,因为双方实力有差距。我那时是在城外防守,打了两三天后,部队实在支撑不住,被包围了,我们营长带领我们连夜突围才冲出来,十分惊险。
在打孟良崮之前,我们部队已经休整了三个多月,最后用了四天把孟良崮打下来了。孟良崮战役很不好打,我们团在山下打主攻,从西边打上去的,打了三天三夜,很艰难。因为敌人在山上,我们在山下向上攻,地形上没有优势。但最后我们还是把张灵甫的74师包围起来,阻击了所有的援军,吃掉了国民党的王牌军,取得了大胜利。打完孟良崮,我们朝西追击国民党军,接着南下参加淮海战役。
在到徐州之前,我们在山东的南麻、临朐打过一仗,打得很凶,是夜里打的,把国民党给包围起来了。我们连的任务就是打突击,向前突进,伤亡不大。在南麻打了两天我们就去徐州,我们连在淮海战场南边的罗家庄,任务还是攻坚,打下罗家庄。我们打罗家庄打了个把礼拜,补给都是老百姓给的,而国民党军就没有东西吃了,因为他们的补给运不上去,飞机运送给他们的补给经常投错地方,投到我们阵地上。
淮海战役以后就渡江了,我们是先头部队,夜里过的江,国民党的火力不是太猛,江防战线的好多人已经逃掉了。过了江之后我们两三天就到了南京,没有大打就解放了南京城。1949年2月,部队已经改成21军了,打完南京之后,5月接着打上海,打汤恩伯的部队。进攻上海之前组织上要求我们不能使用大炮,只能用轻武器,不能用重武器,是怕伤害城市建筑和老百姓。我就是在攻打上海的时候入的党,算是火线入党,不用写入党申请书,但有三个月的预备期。入党之后,组织生活是一个礼拜过一次,主要就是上党课,讲党的政策什么的。那个时候党员是不公开的,组织生活也是秘密通知我们去开会。打完上海之后,我们到了浙江做训练,学习划船、游泳之类的技能,1950年又参加了舟山战役,结果这个时候朝鲜战争又爆发了。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们大概是1953年冬天入朝的,换上了黄色的军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装。我们更换了武器,装备了一部分苏联的武器,那时候我们用的武器基本上是冲锋枪,抗美援朝的时候我已经是排长了。但抗美援朝的时候条件很艰苦,那里冬天特别冷,因为没有及时换冬衣、棉衣棉裤,所以有很多部队里的同志在雪地里冻死了,也冻伤不少人,而且我们的粮食运不上去,也很吃亏。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在鸭绿江的时候和美军打的一仗,那场仗打得很激烈,我们是夜里摸过去的,所以部队伤亡不算太大。我在朝鲜一共待了两年,打了十几仗。后来在一场战役中,被炸药炸伤了,虽然没有伤到骨头,但把皮肉都打破了,那时大约是1955年。组织上把我送回国养伤,回国后我到了陆军12医院,在河南省养了一个多月,当时还给我发了一个伤残军人证,后来部队动员大家复员,我也就复员回家了。回到家以后结了婚,我老伴就是我们村子的,比我大两岁。我回来之后因为身体不好,也没有在村里当村干部。国家现在还发我一些补贴,每月大概是1700元左右,虽然不是很多,但也够我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