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强娃子”
何强的办公室在二楼的角落里,一进门就能看见“上善若水”四个大字。窗外的亮光洒在已经铺了薄薄灰尘的桌面上。玻璃杯里,泡好的茶水早已变得浓黑,却再也等不来主人。厚厚一摞工作笔记,纹丝不动地放在案头,让人陷入深思……
2017年4月4日清明节,雨后初霁,芳草萋萋,龙山公墓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的新绿之中。阳光透过枝叶,把何强的墓碑染成一片红色。哀乐低回的旋律在地上滚动。渐渐地,人越聚越多。悲痛在心底号啕,泣声如溪水奔腾。有几位老人已经哭弯了腰,沙哑的喊声撕心裂肺:“何书记,你是为我们累倒的啊!”“何书记,我们都搬进新居了,您说好了的来喝搬家酒啊……”“何书记,您再也不用为我们全家操心了,在九泉之下好好歇息……”他们都是何强帮扶过的困难群众。
逝者如斯,千唤不回。同事、家人、朋友、村民,自发地在何强离开他们的第一个清明节,胸佩白花,来到墓前吊唁他、追忆他。
何强生前是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党委书记,2016年9月19日下午,因突发脑干出血,倒在了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融资对接电视电话会安居分会场。2016年12月7日,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3岁。他是遂宁脱贫路上倒下的第一人。
送行那天,何强的岳父李光荣老泪纵横,他不相信那个生龙活虎的“强娃子”会倒下……
一
在群众眼里,何强是心系百姓冷暖的“贴心人”。草鞋垭村是石洞镇两个贫困村之一,朱绍云一家又是贫困户中的特困户。他一家五口人,朱大爷本人耳聋,老伴又双目失明,女儿患风湿性心脏病,招了个上门女婿,生下的孙女又患银屑病,每月的医药费都要花去2000多元。家里只有女婿身体健康,靠外出打工支撑着这个家。
朱绍云全家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破房子里,房屋阴暗潮湿,四周的墙头都挂着缝隙,漏着光亮。2016年8月,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始,朱绍元一家符合扶贫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条件。当草鞋垭村支部书记许胜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朱绍云时,朱绍云却皱起了眉头,他不愿意搬到集中安置点,希望在原地址给他家修房子。村支书告诉他,这不可能,集中安置点是政府统一规划的,不能因他个人的想法而改变。
朱绍云却坚持不搬,一直僵持了几天。镇上的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关键时期,让贫困户如期搬进新居刻不容缓。何强听了许胜旺的汇报后,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到草鞋垭村。朱绍云家不通机耕道,何强只得下车,高一脚矮一脚地走田埂路。正值三伏天,午后的田间热浪滚滚。来到朱绍云家时,何强衬衣都湿透了。他也不等朱绍云请他进屋,顺势往门槛上一坐,就开门见山地问:“朱大爷,为啥不到集中安置点呢?您给我说说?”
看到何书记这么大热的天跑来,朱绍云也不转弯抹角:“何书记,我们家情况你最了解,家里只有女婿在外打工挣点钱,我们这几个人都没有能力出去打工,只有在家里养点鸡鸭卖几个钱补贴家用。要是搬去集中安置点住,就没有地方养鸡鸭了,我们一家不就更加贫困了吗,脱贫是不是更难?”
听完朱大爷的真实想法,何强抬头看向院外的竹林地里,几十只鸡鸭正在啄食。
何强沉思了一下,说:“朱大爷,你看一看你现在住的地方,只有一条很窄的土路通到家,你要在原地安置,建材都运不进来,咋个修房子吗?何况,你们家单门独户,你老伴又失明,家里其他成员身体都不是很好,万一你们家有啥事情,又没有邻居,到时咋个办?到集中安置点去后,有左邻右舍,可以互相照应着嘛。你想,是不是这个理?”
听完何书记的一番话,朱绍云动了心,不过还是担忧:“那我以后咋养鸡鸭呢?”
“朱大爷,你要是信得过我何强,等你们搬过去后,一定给你们找个合适的地方,让你们搞养殖,集中安置点交通也方便,出去卖点农产品也好赶车。”何强的诚恳,让朱大爷十分感动。
“何书记,我就相信你,这么多年来,在石洞,你就从来没有骗过我们,我们搬。”朱大爷拉着何强的手说。
“好的,搬进新房了,我一定来喝酒。”何强起身对朱大爷说。一个星期攻不下的堡垒,何强几分钟就解决了。现在,朱大爷一家已经搬进新居,可他的搬家酒,何强再也没能来喝。草鞋垭村2社的许胜国自己患胃癌,老婆也是药罐子,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政府“低保兜底”对他们家进行帮扶。在2016年8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动员他们到集中安置点去,同朱绍 云一样,老两口说什么也不愿去。
何强听说后,又来到许胜国家,问:“许大爷,给我说说,为什么不愿意搬过去呢,你看你们这房子,都已经这样了,住新房子不好吗?”
“何书记,现在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有机会住新房子,这都要感谢党。但是,我们老两口长期住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对这里的花花草草都有了感情,而且我们都是老年人了,身体又不好,就别折腾了,在这里安静地等着归西算了。”
听完许大爷的话,何强心里一阵难受,他说:“许大爷,你们的心情和想法我都理解,既然在你们有生之年能享受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就应该把握住。你们老两口,住了一辈子土坯房,现在有机会搬到更好的地方,何乐而不为呢?再说,搬到新的环境,交通方便,绿化也好,邻居都是本村的人,说话的人也多,这对你们养好身体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可是……”许大爷欲言又止。何强猜到他的心思,说:“我知道你们的担心,你们老两口身体不好,怕搬家时搬不动东西,又没钱请人帮忙。搬家的事,你放心,到时我们镇上的干部都来帮你,你们老两口直接去住就行了。”
“好好好,我们搬,我们搬。”拉着何强的手,许胜国老两口都流下了泪水。
在10社,蒋允秀不愿拆旧房子,不愿搬迁,何强赶去做工作;袁秀蓉与儿子住在一起,儿子不愿意搬迁,何强赶去做工作……
何强不知疲倦地忙碌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梓潼庙村贫困户卢明星,母亲和媳妇都是藏族,家里因病致贫,在何强的帮扶下,2016年办起了小型鸡鸭养殖场,看着一天天长大的鸡鸭,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心里甜滋滋的。等鸡鸭可以出栏了,卢明星却犯难了,他没有营销经验,不知道该把鸡销往哪里。他只会传统的买卖,每天背几只鸡去石洞镇上卖,因乡场消费量小,一天最多只能卖出去一两只,这让卢明星对未来又失去了信心。
何强回访,发现卢明星逐渐消极的心情,便追问,卢明星道出了缘由。第二天,镇上的干部陆续来到卢明星家,你一只,我两只,纷纷掏钱在卢明星家购买鸡鸭,一下子卖出十几只鸡鸭,卢明星感动得不知所措。没过几天,何强又来到卢明星家,兴冲冲地告诉他:“老卢,镇上的干部长期来购买也是有限度的,我帮你联系了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中心的食堂,他们决定和你建立合作关系,长期在你这订购鸡鸭。”到现在,培训中心每月都会上门到卢明星家买鸡鸭20余只。因卢明星家的鸡鸭都是林下天然散养,不喂任何饲料,一传十,十传百,鸡鸭越卖越好。现在卢明星一家人均收入已达15000元,贫困户名单中已没有他的 名字。
他说,这都要感谢何书记,没有何书记,就没有他今天的一切。
二
2015年,何强由镇长提拔为镇党委书记,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展贫困村产业。他了解到石洞镇蜀香缘公司老总冯立,长期在牛角湾村发展青菜种植,再由公司加工成成品进行销售。他们种植的青菜周期短,成本低,他们还上门回收青菜,老百姓收入稳定,青菜种植成为非常适合贫困村脱贫的产业。该村因为种青菜,没有一户贫困户。于是,何强想到了这家公司。
何强立即去牛角湾村找到冯立,希望他能把青菜种植扩大到两个贫困村去。一听何书记的想法,冯立边摇头边摆手:“不去不去……”
何强说:“你听我说嘛。”“何书记,不是我不支持工作,这两个贫困村基础条件差,连路都不通,种的青菜运不出来,成本会提高一大截,你不要劝我,我不会把钱拿去填黑窟窿。”还没等何强把话说完,冯立已一股脑儿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并立马转身走人。
何强从1997年走上工作岗位,就一直在基层工作,他与老百姓打交道,很有耐心。冯立的态度并没让他气馁,何强先后去他家拜访10余次,希望他支持政府工作,作为企业家,自己富起来了,也要带领贫困群众一起富起来。
一次一次的交心,一次一次的长谈,冯立被何书记放下“官架子”的诚心感动,最后一拍胸膛,说道:“哪怕是亏本,我也去贫困村发展产业。”
何强也向他保证,一定尽快把村道修通。现在,两个贫困村的青菜第一季已经收购完毕,贫困户除去成本,每亩可增收1500余元。下一步,冯立表示,还将会继续支持贫困村的发展,带领贫困户调整结构,为增收致富提速。村里百姓对冯立表示感谢时,冯立说:“我都是受了何书记的影响,他这样为你们劳心劳神,为了啥子嘛?”冯立是牛角湾村人,他很清楚,牛角湾村以前也很穷。牛角湾村是全区最大的行政村,为致富,曾经发展了1000多亩黄金梨,每到梨熟季节,老百姓看着挂满枝头的梨子,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川”字,看不见收获的喜悦。因为村上有一段800米长的断头路,梨子运不出去。
修这段路涉及占双祠堂村的土地,双祠堂村死活不调地,这一耽搁就是几年。牛角湾村群众群情激愤,还聚集起来,跑到镇政府去闹。经过多次协商,也解决不了问题。
何强任石洞镇镇长后,了解到此事,立马下村走访调研。他把两个村的领导叫到一起,在他的真诚协调下,双祠堂村同意了调地。800米断头路在牛角湾村全村群众的期盼中,终于开始修建了。
路通了,不只卖梨不愁,家家收入翻番,冯立的蜀香缘公司回村落户,为村民开辟又一条致富门路。
在何强的努力下,牛角湾村的环形路去年底也已经修好,让牛角湾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交通便利村。昔日的交通难已成为永远的历史。
走进牛角湾村,道路蜿蜒平坦,在花草间一溜远去。村里还建设了新农村集居点。一栋栋小洋楼矗立在绿水青山中,红墙白瓦,窗明几净;房前屋后,花红柳绿。
如今,梓潼庙村和草鞋垭村不仅都种上了青菜,还整理出撂荒地200多亩,发展香桂、青花椒等产业。石洞镇的田间地头,满眼新绿,满眼生机。梓潼庙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背后靠青山,前面临碧水,远处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派秀美的田园风光,搬进新居的老百姓都说何书记给他们选择了好“风水”。石洞镇有了丰富、新鲜的果蔬品种,何强一直在考虑,如何融入市区产业“大环线”?
近年来,遂宁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头号工程”,大力推进园区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区”“脱贫攻坚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转变,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都能尽快吃上“产业饭”。遂宁市针对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插花式”特征,以扶贫大环线串起产业大园区,确保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按照“长藤结瓜,连线成片”的思路,规划建设173千米扶贫大环线,串起全市24个农业产业园 区,推动323个贫困村“村村进园区”,8.5万贫困户“户户进基地”,促进贫困户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何强彻夜难眠,激动不已。要搭上“遂宁鲜”大品牌的快车,助推石洞镇发展。
翻开石洞镇的产业规划,看到整个石洞镇分为果品种植产业片、蔬菜种植产业片、现代农业示范带。这些产业的部署,都是何强书记长达一年下村调研做出的规划安排。现在,石洞镇的产业发展正在按照这样的思路推进。这个规划是2016年6月完成的,7月,何强还与镇长黄海波邀请了西南科技大学的教授来到石洞镇,给石洞镇把脉支着,进行论证。“他走得太可惜了!”石洞镇的干部一边介绍,一边掉泪。
三
“我和何书记认识有8年,搭档3年。自从他当了镇长后,我陪着他跑项目,看到他拼命的劲头,心里真的很感动。我有时候想不通,讨钱这么辛苦,自己又没捞一分,别人还不理解。”时任常理镇镇长的蒋兴林曾当过石洞镇党委副书记,和何强一起工作过3年,感受特别深。
在何强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换来石洞镇的改变,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怨都值!
为了石洞镇,何强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他随身携带的包里,时时都拿得出厚厚的一叠报告,全是一个个项目报告。这全是他研究透了国家的政策,并结合石洞镇的实际,一个一个实打实的分析报告。每次到区上开完会,他都要到区直部门送报告、要项目。有的领导被他找得生烦,朋友见了他恨不得绕道走,部门的同志见了他就头痛,不为别的,怕他要钱。
要来的钱干什么?按照“惠民最广、效果最远”的原则,全部投到了老百姓最需要的项目上。现在的石洞镇,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水泥路通到家;只要有田地的地方,就有水渠在流水。
石洞镇镇长黄海波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仅去年6月以来,何书记凭他的人格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镇里贫困村争取到11千米道路硬化指标;争取市财政资金20万元,完成了草鞋垭村村级阵地建设;协调区烟草专卖局捐资4万元帮助梓潼庙村建成全民健身工程1个;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千亿斤粮食和以工代赈等项目10个……为了这些项目,他吃了多少苦,跑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委屈,我们心里有本账。”
黄海波是2016年5月7日从市直部门派到石洞履职镇长的,之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到任的第二天,何强就主动找他谈起了心。农村工作怎么做?怎样和群众打交道?怎样协调上下关系……
现在谈起农村工作、谈起脱贫攻坚、谈起全镇产业发展,他娓娓道来,井井有条,定位高远。
“角色的迅速转换,真的离不开何书记对我的帮助,他就像个大哥一样关心我。”黄海波说,“虽然和何书记搭档只有4个月时间,但与何书记共事,学到了许多基层工作经验,受益匪浅,向何书记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2016年9月19日11点30分,黄海波接到何强打给他的最后一个电话,告诉他:“镇产业发展规划区上已审定,我们要加快实施,区上开完会,我就马上回来安排。”这个电话后,何强却再也没有回到镇上了。
1987年出生的张捷,是石洞镇副镇长,现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2010年参加工作,做群众工作有些急躁。在一次敬老院修建工程中,需要占用杨大爷的宅基地,张捷无论怎样做宣传解释工作,杨大爷就是不搬,这可急坏了张捷。张捷当时就想,我何不学学网上那些拆迁老板的招儿,找点人来吓吓杨大爷,让他搬走。
时任镇长的何强得知这一情况后,把张捷喊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群众工作要有耐心,老年人就是吃颗花椒顺口气。对老人来说,他们饿怕了,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我们能否再给他调换一下土地呢?”听了何强的话,张捷茅塞顿开。地块很快调好,杨大爷高兴地搬离了住所,敬老院顺利开工。
此后,张捷一遇到问题,就来向他请教,每次何强都耐心地帮他找出问题的关键,对症下药。在何强的帮助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张捷分管财政、民政、大调解,处理事情已是得心应手,深受镇上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喜欢和信赖。
2016年4月,石洞镇对全镇低保户进行再梳理,为做到应保尽保,对不符合标准的低保户坚决取消。钟家沟村上报低保户134人,通过评审,对上报不符合条件的86人进行了取消。
该村支部书记刘开金说,决定取消之前,思想斗争进行了半个多月。怕被群众骂。何书记告诉我们,在执行政策上,绝不能走样,一定要坚持原则,如果有群众想不通,可以直接找他。一开始,因不符合政策而被取消的老百姓到镇上去骂他,可何书记不急不躁,耐心跟群众解释。通过翻看政策、讲道理,把被取消低保户的群众一一说得心服口服。当时一些骂他的群众后来还和他成了好朋友。
2014年6月,草鞋垭村第一次摸底排查,锁定贫困户。摸排情况在村里公示了3次,从第一次的104户381人,到第三次的84户247人。时任镇长的何强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排查,下雨天穿着筒靴,泥水仍能没进筒靴,他不在乎,他说:“贫困户的信息要真实,要细致,要精准。我们对事不对人,就不怕得罪人。”
这些话,何强说了无数次,草鞋垭村原支部书记许胜旺听了无数次。
那段时间,经常开会到凌晨,何强一定会将参会的村干部送回家,他说:“许哥,晚上骑摩托车不安全,我送你回去。”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许胜旺成了何强最亲密的战友。因为忙扶贫,许胜旺顾不上家,顾不上农活儿,还不被一些村民理解。终于在一天晚上,两口子为此争吵,动起手来。
何强得知后,连夜从市区赶到许胜旺的家劝架:“吴嫂,你莫说旺哥。人在做,天在看。今后大家总会看到我们做的事的。改天,我请你们到遂宁玩一天,好好放松。”
许胜旺说,好多时候都不想干了,都是何书记在给我加油打气。他说等扶贫工作做完了,自己花钱请我吃饭。他怎么说病就病了呢?他这一倒,我的心就像掉在地上了。
许胜旺捂着脸的指缝间,泪水在滑落。那句老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何强的带动下,石洞镇党政班子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十分融洽,每一位班子成员都干劲十足,任劳任怨。
四
何强在工作中是好领导、好同事,在妻子李凤梅眼中,是一个好丈夫。2016年7月,全区公车改革,石洞镇两个公车上交,这意味着石洞镇 所有领导干部职工下乡没车了,到区上开会没车了。时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没有了代步工具,会大大影响石洞镇的工作进度。面对此情况,本来就不富裕,且不会开车的何强在妻子的反对声中,一意孤行买了一辆小车,首付款是何强从朋友和亲戚那借的。这让本就清贫的家庭背上了一笔沉重的债务。
在何强家里,扶贫成了两个人的事。加班最频繁的那段时间,何强会让妻子李凤梅做一些卤菜带去给镇上和村里的干部吃。李凤梅会在凌晨3点起来开火卤肉。
“现做的才好吃。等卤好了,早上出门就能带过去。”妻子很体贴也很支持他的工作。
“李嫂卤的鸡翅膀很好吃。”吃过李凤梅卤菜的干部们这样评价。2016年7月20日,何强中暑了。请了一上午的假在诊所输液,他看着液体一滴一滴落下,心里那个急哟,还没输完,就让护士拔出了针头。照顾他的李凤梅劝他:身体最重要。可他连饭也不想吃,药也没有带,急着离开病房,往镇上赶。李凤梅现在还懊悔当时没劝住他。
在李凤梅的眼中,何强虽然是个“铁人”,不懂浪漫,心却比谁都细。不爱戴饰品的李凤梅有一条珍珠项链,是何强在一次出差中买的。至今放项链的口袋里还留着购买时的发票,300元。在有的人眼里,这也许还是寒酸的,但是,这是何强送过李凤梅最贵重的礼物。何强一直从事基层工作,每月工资3000多元,家庭开支压力大于常人。何强住进医院后,念高中的女儿来看望他。女儿站在病床边,看着爸爸惨白、消瘦的面孔,两行眼泪“唰唰”地滚落出来,说:“老爸,你快起来,你不是说好了要带我出去玩吗?”
如果没有病倒,何强打算国庆节带女儿出去玩一趟。上一次带女儿出去还是她6岁的时候,可现在女儿已经是一名高一学生了。闲暇时,爱看球赛的何强,最爱和女儿“争”电视,每次却都心甘情愿败下阵来。这时的何强,已经不能言语了,泪水从他的眼角轻轻滚落出来,他心里知道,他对女儿有太多的歉疚和遗憾。
生病的当天,还在镇上工作的何强给李凤梅打了电话,提醒她给读书的女儿送件衣服去。仅仅几小时后,他就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入院后,何强的岳父李光荣站到病房外,一把一把地抹着泪。从何强1997年第一天到白马镇参加工作,他就一路看着他成长,他不相信病床上的人就是那个生龙活虎的“强娃子”。
“他做事脚踏实地,刚到白马镇我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不错。这么多年,家里老年人有个生病的,都是他背上背下。”说到这里,李光荣转过身去,这个65岁的老人身子不住颤抖着。何强的住房位于滨江路上,是2005年花9万元买下的。当年他手头只有7000元,其余的钱都是找亲朋借的,至今仍然欠着5万元的账。房子放 了3年才装修,因为没钱,也没时间。
走进何强的家,简单得让人心酸。妻子李凤梅的十字绣和女儿叠的千纸鹤是这个简单的家最主要的也是最“华丽”的装饰。客厅的椅子是两人结婚时买的,女儿睡的“床”也是那时买的椅子,放下就成了床。
位于顶楼的房子里,每当下大雨就会渗水,每个房间的墙面上都是斑驳的水渍。实在漏凶了,到2016年夏天,何强才花8000元,将顶楼盖上了雨棚。盖好了,他曾开心地对妻子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
可是不久,他病倒了。从结婚那天起,何强就成了李凤梅的天。这么多年,李凤梅从没外出工作过。不是她家里有钱,其实一家人就靠何强一人的工资支撑,生活很拮据,她穿的衣服每一套都不超过100元。可她认为,做好丈夫和女儿的后勤保障,是她最大的职责。结婚这么多年,他们从来没有吵过架。她说,他是个好儿子、好父亲,更是个好丈夫。去年11月,李凤梅患舌下囊肿,住院动手术。忙完镇上的事,何强还得回家做饭,去医院送饭。住院一周,何强每晚陪伴在身旁,满脸担心。化验报告出来,听到是良性肿瘤他才舒了口气。
2016年底,时任遂宁市委书记赵世勇亲自任组长的验收组,对石洞镇贫困户和两个贫困村进行验收,梓潼庙村、草鞋垭村成功摘帽,全镇贫困人口2577人全部脱贫。
脱贫路上,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在遂宁,有许多像何强这样的领头人。
(本文刊登于《遂宁日报》2021年4月17日第5版,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