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
【题记】曾经有位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的领导,在脱贫攻坚即将胜利之际,感慨地说:“回顾8年来扶贫攻坚奋斗历程,广大的一线干部最苦最累——他们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使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锤百炼,为夺取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这千万大军中,有这样一支响应政府号召、回乡返村的企业家队伍,他们投身扶贫一线,带领贫困乡亲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为贫困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大榆镇改板沟村的村支书范海全,便是这支企业家返乡再创业队伍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离乡
1967年,范海全出生在射洪县大榆镇改板沟的一个贫穷山村。家中三兄妹,他是老大。父母勉强支撑到他读完初中。17岁的他,懂事孝顺,放弃了学业,开始跟着村里木工师傅学手艺、干活儿挣钱,尽力为弟弟妹妹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分担家里负担。
别看范海全初中毕业,在改板沟村可是个小文人,字也写得好,每逢春节,还帮着村民们写写对联。他清楚地记得,1987年春节,他在自家门上写的一副对联——
上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下联:思则顺,顺则活,活则富横批:穷则思变可见那会儿,他便有了用智慧改变命运的想法。他是村里最勤奋的学徒,白天边学边做笔记,晚上复习研究,算算画画的,3个月便出了师。之后的一年里,他认真打造每一件家具,在十里八乡口碑极好。做好的家具,用背篼背在肩上,走上好几千米的烂路,拿到太和镇上去卖。厚实的木头家具压在肩上,像背了一背篼的铁实秤砣。怎么感觉这“背”家具,比“做”家具还辛苦呢!
范海全的师傅是个醒豁人,他明白在这穷乡僻壤“发财难”——家具做得再好,有几个人能买?大家都是穷里乡亲的,又能卖得了几个钱?
随后,师傅带着他和4个徒儿,在1985年夏天,向十三朝古都——西安,迈出了改变海全人生命运的关键一步,哦,不仅仅是海全,也是迈出了如今使改板沟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要一步。
创业之初
师徒几人,带着铺盖卷儿,坐着闷罐车(车厢封闭的铁路棚车),怀揣着致富梦想,“哐次哐次”地来到了西安城下。
第一次出远门,海全内心激动难掩。虽然途中晕车,几次作呕,硬咽了回去,没地儿上厕所,于是水也不敢喝,但再磨人的路,也有尽头,他们终究来到了梦想之地。
身处西安这个繁华又古风厚重的大城市里,摆在他们这些异乡客眼前的现实是——没活路,就没钱、没地方住。白天师傅和师兄们拿着锯子(代表做木工的标志),到土门劳务市场找活路,18岁的他年龄最小,就在城门下看被子,夜晚则露宿城门洞下,只有找到了活路,他们才有地方安身(住在雇主处)。
有天傍晚,海全准备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去附近的夜市瞧瞧。路过一西瓜摊,看了看,咽了咽口水,准备过。摊主大吼:
“你——站住!看什么看!看了就要买!”他愣住,中等个儿的海全,斜虚着眼朝上,看向这壮汉(他哪敢正眼看啊)。只见这人光着膀子,人高马大,尤其是他手上那把长长的、明晃晃的西瓜刀,在空中不停地飞舞,惊得海全心脏加速、胆怯地跳个不停,仿佛半个魂儿已系在了刀上,任它牵着,起起落落。
他赶紧把眼移向西瓜,随后发出一缕细弱游丝的声音:“我——没钱,有钱我会买的——”那大汉瞟他一眼——清秀、老实、穷相,差点动了悯人之心,但他不想细品这“懦弱”滋味,于是又大吼一声:“滚——”海全逃也似的奔离,他要远远地奔离这“凶神”,也下着更坚定的决心——要奔离这贫困!海全素来吃苦耐劳,加之饱尝到异乡生活的艰辛,更加勤奋地学习手艺。平时他一边做工,一边用心笔记、勾画结构。没多久,他的手艺便赶上了师傅。同样的活儿,他能比一般工人多挣一倍的钱。
20世纪90年代,海全便开始组建施工队,逐步成立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开始对星级酒店、学校、写字楼等进行装修。
他对自己和工人要求都十分严格:“我们做工时,就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因为有一天,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这座或那座辉煌的大厦,就是自己曾经装修的,你会不由自主地心生自豪。就算不能做出值得自己自豪的作品,也不能做出让自己蒙羞的东西!”
在海全工匠精神的感召下,他带领的工程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优秀业绩,赢得诸多荣誉,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21世纪初,他吸引了很多家乡农民到自己公司打工,工程队发展到4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是改板沟村以及附近的村民。这些乡里乡亲,令异乡的他倍觉温暖和踏实,仿佛家乡也一直未曾远离。
归乡之心
让他乡事业有成的海全下定“归乡之心”这事,要从2015年说起。那年春节,海全和妻子回改板沟村探亲。这次回乡,引发了他改变家乡面貌的初心。而“诱发”他初心的人叫王明贵,是2014年射洪县委(射洪为2019年撤县设市)派来该村的第一书记。他听说海全回来了,便立即找到他家。
海全的精干温和,让王明贵如见前来相助的老友,向他直诉衷肠:
“范总,你回来了真好!我一直想和你联系。你也知道改板沟村穷啊,主要是缺产业、缺人才!前两年,我刚来你们村,想着帮大家发展养殖,自己还把工资贴上,给村里贫困户买了几百只产蛋鸡,和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地送去。结果,没几天去回访,发现好些鸡都被吃了……类似这样的伤心事还多,费神费钱费力,效果还不好!”
“王书记,我常听村民们提起你,都说你是个‘好书记’——一个外乡人,巴心巴肝帮我们!但是,你找我,希望我为村里做些什么呢?这么多年了,我也只熟悉装修这行当啊!”
“你来做农产业呀!你可是我们村的能人啊!”王明贵恳切地说。“你想想,你是企业家,管理产业你总在行吧?我们要发展壮大农产业,就需要你这样的管理人才。至于改板沟,地里适合种什么,发展什么项目,还有技术指导什么的,都有农业专家呀!”
“还有啊,范总,现在扶贫政策越来越好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在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国土资源等方面都有相应配套政策扶持。你就回来吧。我相信你!村里需要你!”
范海全曾经有过各种想法,去改变改板沟村的命运。但让他改行做农产业,他绝没想过!自己的装修公司运营良好,每年有上千万的利润,以后的工程,以及400来号员工的管理,该怎么办?
改板沟村的贫穷命运,是一定要改变的。但这事交给他,他就要想周全了。于是,他对王明贵说:“王书记,你让我想想,明天答复你好吗?”
王明贵走后,海全陷入沉思。自己已到知天命之年,本想再干几年,就把公司交给儿女去管,好好陪着父母安度晚年,儿孙承欢、尽享天伦。但王书记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曾有“安逸打算”的心思深感不安。
自1985年离开家乡,距今30年了。每当看到自己和团队,共同为他乡打造的精美的家居环境,时尚的酒店、写字楼、商场……他的心里既自得,又失落。
他失落的是,眼前他乡城市的美丽繁华舒适,与家乡改板沟村的破败荒凉艰辛,是多大的反差啊!
改板沟村在2014年,被四川省列为省级贫困村。虽然改板沟村距离射洪县城区仅10千米,但山高沟狭的地形,严重制约着当地的交通、农业经济发展,贫困现象尤为突出。
离开改板沟村这么多年,村里还有老百姓仍住着原来的土坯房,有的已危如累卵,村道还多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范海全几乎每年都回乡探亲,车辆晴时进去了,若遭逢下雨,就出不来了。因为那泥泞的烂路根本没法开,要等老天晴上好几天,土干后才行。老年人也常在这烂泥巴路上滑倒、摔折手脚。随着村里年轻人大批外出务工,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撂荒地,几近达90%,杂木丛生,一派荒芜,仿佛就快恢复远古时期的原始风貌了。
“看来现在要提前将公司交给一双儿女打理了!我一个异乡的游子,终归是想叶落归根的。”
次日清晨,他给王明贵回复信息:“王书记,你的建议我慎重考虑了,我决定试试!”
主意一定,他便开始悄然入手,这事还不能提前告诉父母妻儿。
余下几天,他每天都一个人到田间地头转悠、琢磨。老婆笑问他:“怎么这几天变得神经兮兮的,总是对着土地发神,是有什么心事啊?”他笑而“不敢答”。
走的那天,他用玻璃瓶装了二两改板沟村田地的泥土,回到了西安。
再次创业
这是范海全第二次创业。他离开了安逸的生活,走上了一条艰辛的道路。而这艰辛之路,正是为贫困的改板沟村寻求的致富之路、幸福之路。他内心觉得,自己必然要走这条路,不然,活着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回西安后,他逐步将公司交给妻儿打理,自己则先后奔赴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考察了十多项农产业。这些成功的案例,给了他不少信心。但改板沟村到底种什么,还是要因地制宜。土壤也分送给专家们鉴定了,专家给出的建议颇多,最终还是要自己来拿主意。
海全一面逐步移交企业,一面心心念念着改板沟村的土地。该种个啥呢?平时工作日,海全一家住在西安城里,而每逢周末,他们一大家子就会来到西安郊区的别墅小住。又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穿窗而入,映照在卧室的地板上。海全翻身而起,拉开纱帘,推开窗户。呀——屋外母亲种的200多平方米的那片洋姜,花开得真好看呀!
洋姜块好吃,洋姜花原来也这么好看。这神奇的作物,一下触动了他的灵感——对,就种洋姜!此时他猛地想起,有位专家也曾推荐过“种洋姜”的啊!改板沟村的土壤是适合种植洋姜的,而且盛花期还可搞赏花旅游呢!海全心想:虽然是决定种洋姜了,但还要先把市场找好了才行,不能光顾着种,丰收了没人买,那就傻眼了。海全在网上查阅了大量信息资料,最后看中了重庆骄王天然产物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部正好在西安,它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天然植物提取物的股份制公司,主营菊粉、菠萝蛋白酶等健康产品。菊粉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排毒养颜、养肝护肝、调整血脂、缓解便秘、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而洋姜是最适合生产菊粉的原料之一,它含量高,占其块茎干重的70%以上。
于是海全决定亲自登门拜访“骄王”公司老总。“骄王”确实霸气,海全竟登门五次,终才得见。见面后,他将改板沟村的贫穷状况和自己临危受命的经过一五一十讲给“骄王”听。“骄王”冷峻的面孔,随着海全的述说渐渐柔和。在他面前,这个被自己拒绝了四次求见的中年企业家,是个执着、诚恳、善良、聪慧的人,值得信赖,于情于理,于自身企业的利益,都该与他合作,遂当下允诺:“范总,你尽管种。你种多少,我收多少!”
海全吃了定心丸,发展洋姜产业的思路也基本成熟,便准备返乡,正式拉开再创业的序幕。
披荆斩棘
谁都知道创业艰难。海全首先受到的阻碍来自家庭。幸福平静的日子即将被打破,谁受得了?公司交给妻儿,他海全放心,妻儿自己倒是不放心自己啊。何况30年的艰苦奋斗,公司如今做得顺风顺水,至亲之人都在身边,他怎么狠得下心离开?
然而这个善良的大家庭,始终明白海全——他们这个善良的儿子、丈夫、父亲,终归要成全他的心意——改板沟村的贫困,一直是他心里的伤,他终归要回到改板沟村去,愈合这伤口。
2015年10月金秋的一天,海全回到了故乡。
王明贵一行村干部们,早早地在村口等他。他们心里打着鼓、敲着锣,脸上灿烂的笑容全冲着海全而去。海全看着他们满眼殷切的期盼,信念在胸中又稳了稳——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定要让改板沟村富起来!
大家一见面聚拢,便开会研究。海全将自己种植洋姜的想法和计划讲给村干部们听,村干部们也纷纷建言献策,完善规划。
他们决定,眼前先着手租用农民土地,2016年开了春,就先试种洋姜50亩,其他土地仍种植常规作物。
租地工作开始了。范海全想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租用大家的土地,一来可以提高大家耕作的积极性,二来入股获得的利益更高。
第一天,把海全高兴坏了。村民们呼啦啦全来了,比村里开大会还积极。有的说:“这地你拿去,反正也是荒着,给不给钱都无所谓!”大家纷纷签字画押。瞧瞧,多么朴实厚道!
第二天,把海全完全搞蒙了。村民们又开始反对土地入股。有的说:“这地就是荒着,也不给你!”头天答应得好好的,头天签的字画的押,现在统统不认。
原来头一晚,有“精灵”的村民一合计,觉得土地入股划不来,万一亏了呢?一分钱都拿不到,还不如我们把租金提到300元一亩,外加30%分红,少一分都不行!
这节骨眼儿上,海全只有认了。贫穷是改板沟村的痛,也是海全心里的痛。而大家这么闹腾,相当于给他的伤痛处又撒了把盐。他痛心地想:一个人,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精神的贫穷,只有精神脱贫了才是真正的脱贫。
这年5月,时任四川省人民政府资政的张作哈来到陕西,出席了“在陕川籍”企业家座谈会。范海全作为川渝商会副会长也参加了会议。
张作哈资政嘉赞了“在陕川籍”企业家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希望各位企业家们“常回家看看”,为推动川陕两地经贸、文化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张作哈资政的一句“常回家看看”,深深地触动了海全的心,更加坚定了他扎根家乡、带领贫困乡亲创业致富的决心。
2016年开春,50亩试验地的洋姜下种,秋后丰收,全部卖给了“骄王”公司,每亩收益6000余元,贫困户当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万元,每亩 分红1800多元。
洋姜试种的成功,令海全感到极大的欣慰,也仿佛看到了未来壮阔的前景,这相当于试航成功,预示着他即将扬帆远航。
2017年2月,在改板沟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范海全以高票当选村主任。
洋姜试种的成功,也极大鼓舞了村民们的士气,大家攒足了劲儿,来年要大干一场。
时年春节,在县乡领导的支持下,范海全与王明贵一班村两委,组织了40余名在外创业能人,共谋扩大发展。他们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成 立了玉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海全个人出资300万元。
合作社成立后,全村200多户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流转的土地共有720亩、林地200亩。其中500亩用于发展洋姜种植,林地和低产田分别发展跑山鸡和生态鱼养殖。
乡村道路发展,是农村生产生活发展的命脉。此时,改板沟村生产规模的扩大与道路发展的滞后,矛盾尤显突出。
为打通这条生命线,海全和村干部们当即决定完善修建村道、社道水泥路,以及生产便道。在规划建设中,海全提出建议:尽量让道路延伸至每户人家,这样也方便大家出行。道路建设费100多万元,全部由海全个人出资。海全从来没向县里、乡里主动要过一分钱。他说,我们教育贫困群众不能“等靠要”,我们企业帮扶,在这脱贫攻坚争分夺秒之际,更是“等不得、拖不得、误不得”,能出的钱,我就尽力出,能垫的钱,我就竭力先垫着。在道路勘测中,海全带领勘探队员,一道在及人高的深草地、荆棘丛生的刺耙林里穿行,衣服被挂得破破烂烂。6月天,衬衣汗透了,又被风吹干,背上一道道盐霜。手背手臂,甚至脸上,也时常被荆棘和草叶边划拉得血迹纵横。他包里随时揣着创可贴,伤口太深、血流难止的,就贴上一张,队友划伤了,也随即递上一张“分享”。
勘探道路上的荆棘,有砍刀对付,而村民们思想上的荆棘,那可就难处理了。范海全和村干部们铆足精神,分头行动,逐门挨户去说服。
有位婆婆,听说修路要砍掉自家的一棵核桃树,就坐在树下又哭又骂。海全知道了,赶紧买好礼物登门造访,婆婆就跟他算起账来:“我一棵核桃树啊,还要结几十年的果啊,这钱你要补给我啊,还有占地的钱,你每年也要补给我啊——”
海全真是哭笑不得,我再有钱,也无力这么个补法呀。他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歹把婆婆说通了。
另有一户老人家,后院外搭了个“拖步棚”(装杂物的简易棚),正好处在规划的道路上。海全白天忙完了工作,晚上便提着好酒、烧腊,来到老人家,陪他喝酒。
俩人从祖上亲情,一直聊到小辈们的友情,从傍晚一直喝到凌晨,情到浓时心自通——老人终于一拍大腿,爽声道:“行!我支持你!”
说村里老百姓纯朴吧,真是纯朴,而这样的心理最容易动摇,只要哪个煽风点火,马上就改主意。海全怕了,生怕他老人家一觉醒来就变卦。只要这边点头,那边立马通知行动,不管多晚!
那天他喊人连夜拆除了“拖步棚”,自己也跟着工人一起忙,拆完已是黎明,人也累得快趴下了。
2018年,范海全筹资近2000万元,成立了四川天应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菊芋(洋姜的学名)进行深加工,开发了菊芋粉(菊芋膳的主要成分)、菊芋挂面、“玉太香”洋姜泡菜三个产品。
而在建设加工厂的过程中,范海全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本来合作的几个股东,见他投入越来越大,风险随之越来越高,也都怕了,纷纷离他而去。他只得将西安的两套房子卖了筹款。可刚卖没半年,房子价格涨了一番,令他直接亏损好几百万。
他心痛啊,如果这钱不亏,投在厂里,他也不至于心理压力那么大呀!白天他忙村里的事,晚上回到家,彻夜地查资料,比对建厂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尽量节约成本。直叫人身心疲惫!
幸而有母亲照顾他的生活。母亲一直跟着他,从西安跟到改板沟村,她不放心儿子的生活。而至今,海全父母的房子,还是全村最差的。这房子3年前,更差。这40年前的砖沙房,已多处裂缝,屋顶多达二十几处漏水,一到下雨,房间里到处是接水的盆盆罐罐。母亲虽从无怨言,但海全心里难受——一心忙着村里事,而为父母修缮房屋的事,却整整拖了3年,现在大家的房子都漂漂亮亮的,唯独父母的房子是全村最差的。这大概是秉承了父亲无私的基因。40多年前,父亲在改板沟村当基建队长时,为全村都建了新房,唯独自己家的房子,拖到最后才建。
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海全和村干部们,冲破重重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带领村中百姓,硬是在2017年底,使改板沟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2019年全部贫困户脱贫,2020年贫困户人均收入1万多元。
大地的回馈
“土地是有感情的,只要你善待它,就能从地里刨出金疙瘩!土地也是有灵性的,只要你深爱它,梦想就会在这里生根、开花。”海全述说着自己对土地的深情。是的,只有真正的农民,才会做到爱惜土地;也只有那些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会真正懂得体谅土地。
改板沟村平整后的土地宽阔了,洋姜的“耕种收”实行了综合机械化。海全要求务工的村民们不能播撒化肥和农药。
“你们一定不要使用除草剂啊!地里长出的草,拔了正好喂鸡喂鸭喂鱼。你们想想啊,使用了除草剂的地里长出的洋姜,你们自己愿不愿意吃?”隆冬时节,丰收后的土地正等待着来年春天洋姜的播种。机器已将洋姜秸秆捣碎翻入土中。
海全说,这地还要深翻,确保秸秆在土壤中迅速地分解和充分地吸收。并且,通过实时视频监控等一系列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洋姜的质量和安全。
改板沟村的富民产业正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洋姜的加工转化率逐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观菊芋花的游客逐年增加,土特产营业收入大幅增长。
2020年射洪市农民丰收节暨第三届菊芋文化旅游节在改板沟村举行。改板沟村的土地上,那片金色的海洋里,人头攒动,花朵绚烂的色彩,耀得人微笑不禁,一片欢语喧声。
“开幕第一天,我卖凉粉就挣了2000多元。一个旅游节,抵得上过去种一年地的收入!”村民徐素珍喜不自禁。
目前,范海全已在金华、广兴、复兴等6个镇、7个贫困村发展洋姜产业,新建洋姜种植基地5000余亩,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为周边 乃至整个射洪市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果大地的一角呈现出幸福和旖旎的风景,这正是那些在故乡田野上不懈奋斗的人们,正是他们,让我们看到这乡土的温情、这世间的美好和希望。大地将永远留存对他们的记忆,留存着他们的微笑和汗水,且反复吟咏着这段不凡的历史。归乡的道路是艰辛的,归乡的心底是温热的,看那归乡的游子,在一片金色的花海中沉愉——故土难离啊,人的灵魂,只有在爱的故土中才能得以和顺、平息和滋养。
(本文刊登于遂宁新闻网2021年5月28日,有修改)
罗薇,贵州安顺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四川班、四川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现供职于政府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扶贫》《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四川扶贫》等报刊,以及国内各大网站上,发表过散文、诗歌、新闻通讯、论文等数百篇文章,并著有散文集《风随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