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大禾人面纹方鼎
鼎器身呈长方形,两侧各有一立耳,耳外侧阴刻有夔龙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器身下有四只圆柱形足,足上浮雕有兽面纹和扉棱,下有三道弦纹。口部略大于足部,口长29.8厘米,口宽23.7厘米,通高38.5厘米。器身表面装饰有半浮雕的高鼻阔嘴人面,两侧各饰有一耳,耳的上部、下部有类似兽面纹的角和爪,鼎腹内壁铸有“大禾”的铭文,现藏于湖南博物院。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兽面纹装饰比较常见,但这件鼎浮雕有写实的人面,并有角和爪,属于半人半兽的形象,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反映出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独特的宗教意识与祭祀礼仪,关于这一形象的身份,有饕餮、祝融、蚩尤、黄帝、傩面等不同说法。

大禾人面纹方鼎
这件方鼎大约在1958—1959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为当地农民在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挖地时发现。宁乡地区虽然地处偏远地区,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出土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300余件,占湖南出土同时期青铜器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不乏四羊方尊、大禾人面纹方鼎等国宝级文物,学术界将这些青铜器称为“宁乡青铜器群”。这些青铜器大多以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同类器物为原型,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出商文化对这一区域的影响。
“鼎”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意是古代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到奴隶社会,鼎被专门用来进行祭祀和宴飨,是宗庙祭祀中的一种礼器。鼎后来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并用鼎的大小、数量来区别不同等级,形成了列鼎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等。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有大量青铜鼎发现,宁乡出土的这件大禾人面纹方鼎,从大小、铸造工艺来看,应具有较高的等级,其基本造型、铭文具有典型的中原特征,但人面纹饰具有地方特色,是中原文化与南方地域文化结合的产物。
湖南宁乡地区地处长江以南,在中原商王朝时期属于蛮荒之地,但却发现有大量青铜器。随着近些年考古工作的开展,出土这些青铜的周边地区也发现有商代的城址和墓葬,从出土陶器来看,大部分具有本地文化风格,但也有很多具有商文化特征。结合出土青铜器的特征来看,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在商代末期、西周初期,有一批商人或受商文化影响的人群,经过湖北东南越过长江,沿湘江而上到达宁乡地区,这些北来的人群不仅带来大量商代青铜器,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他们在此定居,构筑城池,铸造青铜器,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宁乡青铜器。
参考文献
[1]朱和平、邓昶:《试论宁乡出土殷商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文物世界》2010年第6期。
[2]李茜、吴卫:《大禾人面纹方鼎的文化意蕴》,《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
[3]炭河里遗址管理处、宁乡县文物管理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编:《宁乡青铜器》,长沙:岳麓书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