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仰韶文化彩陶器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持续时间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此件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呈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

仰韶文化彩陶器代表——人面鱼纹盆
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在北洋政府任农商部矿政顾问期间,对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颇感兴趣。1920年,地质调查所的刘长山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采集到了大量磨制石器,这一发现引起了安特生的注意。安特生决定在1921年10月起在仰韶村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17个地点。仰韶文化因发现地点仰韶村而得名,这是中国确认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而这次发掘也是在中国开展的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仰韶遗址的发掘被视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至2021年即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
由于当时在中国境内尚无其他考古材料可供对比,安特生认为仰韶村出土的彩陶器与中亚地区的安诺彩陶类似,为了解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传播的问题,安特生在1923年又前往甘肃和青海,发掘了包括马家窑在内的数个遗址,在次年提出仰韶文化西来的假说。这一结论引起了中国学者的质疑,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西阴村遗址,其发掘目的之一也是驳斥安特生提出的这一假说。20世纪40年代,夏鼐在甘肃开展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依据,彻底推翻了安特生此前提出的西来假说。此后中国学者围绕仰韶文化先后开展多次考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石兴邦在西安半坡遗址区分出了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半坡文化。20世纪70年代,陕西汉中李家村遗址的第一批碳-14测年数据公布,其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这有力地说明仰韶文化是中国本土形成发展的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是这一考古文化的标志性手工业遗存。彩陶器的制作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再经慢轮修整,器表光滑。陶器种类多有盆、碗、罐、小口尖底瓶等,各地流行的器型有所不同。由于使用氧化焰燃烧,器身微微呈现红色。彩陶图案多为红色或黑色,也有施加白色或红色的陶衣。
彩陶上的图案也丰富多样,形成了多种抽象的鱼纹和鸟纹,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具体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除了较为抽象的图像以外,也有较为具象的表达。
仰韶文化彩陶器源自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的观察,彩陶纹饰渐趋抽象化和装饰性,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和形式美。这些纹饰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凝结着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和对世界万物的认知。
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的诸多地区,即便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仍然发展出了普遍存在的彩陶文化,这恰是中华文明灿烂如满天星斗的物质文化写照。
参考文献
[1]安志敏:《仰韶村和仰韶文化——纪念仰韶文化发现80周年》,《中原文物》2001年第5期。
[2]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3]余晓凡:《仰韶文化彩陶的符号学解构》,《陶瓷研究》2018年第5期。
[4]马龙:《仰韶文化百年学术史(1921—2021年)》,《华夏考古》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