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龙山文化黑陶礼器
此杯为泥质黑陶,通高19.5厘米,口径4.7厘米,1973年在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造型细高,上部呈喇叭形口、深腹、圆底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圆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高雅气质,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龙山文化黑陶礼器代表——蛋壳黑陶高柄杯
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发现了一些黑色陶片等遗物,与仰韶文化出土的红陶和彩陶明显不同,凭借考古学家敏锐的洞察力,他确切认定此遗址包含层具有重大意义。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后冈开展发掘工作,在这里发现了由上而下分别为小屯、龙山和仰韶的地层堆积,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后冈三叠层”。由此确定了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年代序列。1934年,由梁思永主持编写的中国第一本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出版。
龙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文化类型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其中发现的黑陶更是在发现之初便被识别为该考古学文化的标志性遗物,在黑陶中又以蛋壳黑陶的制作难度最大。“蛋壳陶”因其陶胎薄如蛋壳而得名,器物表面黝黑光亮,造型小巧精致,集中发现于山东地区的典型龙山文化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物中有一种黑陶高柄杯,其年代要早于龙山文化,这种器物的陶胎也比较薄,学界普遍认为“蛋壳陶”与这种陶器有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产生的。
“蛋壳陶”均为细泥质的黑陶,陶胎质地纯净,不含杂质。陶器的口沿处最薄,一般厚度为0.5毫米。用于承重的器柄和底座质地较厚,一般也不超过1—2毫米。有学者总结:“器身高度最高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足见“蛋壳陶”器物的精巧轻盈。从器物的盘口、底座等处可以看到细密的同心圆轮纹,这是快轮加工的痕迹。人类制作陶器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为泥条盘筑法、慢轮和快轮,仰韶时期的彩陶还主要由泥条盘筑法制作,再以慢轮修整。而龙山时代的“蛋壳陶”陶胎如此轻薄,这对快轮轮盘的稳定性等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陶胎薄如蛋壳的目的,还需对轮制的陶坯进行再加工,而后再将陶器的各部分组装起来。
“蛋壳陶”发现数量较少,而且由于其器体轻薄并不适合日常使用。学者们据此推测,“蛋壳陶”是从实用器物中来,但是蜕变为一种另有他用的独特器物。此类器物多出土于墓葬,而且这些墓葬规模相对较大,出土的随葬品也显示墓主较为富有,因此“蛋壳陶”很有可能是一种具有礼仪性质的器物。
在龙山时代,族群与聚落间的融合与冲突可能达到一个高峰期,社会已经出现了等级与分层,为了维护这种秩序,“礼”应运而生,也在人群使用的器物上有所表现。此时人类社会尚处于铜石并用时期,还未形成商周时期严谨的青铜礼乐制度,然而“蛋壳陶”似乎说明所谓“礼器”的起源颇早,新石器时代各地出现的陶礼器和玉礼器是中华大地上“礼”普遍出现的物质标志。
参考文献
[1]杜在忠:《试论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考古》1982年第2期。
[2]李玲玲:《先秦时期陶、玉、青铜三大礼器谫论》,《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
[3]徐大江:《从陶质礼器看夏文化的形成》,《中国陶瓷》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