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红山文化玉龙
玉龙发现于1971年的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由当地村民采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制成,高26厘米,龙的造型简洁明快,雕琢精美,表面光滑。龙有长吻,鬣鬃飞扬,身体蜷曲呈“C”形,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被列为禁止出国(境)的展览文物。

红山文化玉龙
20世纪初,日本人鸟居龙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先后三次开展考古调查。此后的四十余年间,又有外国人多次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其中,日本学者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主编了《赤峰红山后》一书。中国学者佟柱臣也曾在赤峰考察,并发现了多处红山文化遗址。
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正式提出为“红山文化”定名,此后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又多次对内蒙古和辽宁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展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人们对红山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红山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3000年,是我国北方地区较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和辽宁等地,红山文化先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水平很高,制陶工艺发达,有引人注目的玉器制作技术,其中有一件玉龙更引起了广泛关注。
龙是一种中国古代先民想象出的神兽,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图腾,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也以“龙的传人”自称。关于龙的起源问题,如今仍众说纷纭,这件红山文化玉龙为这一神兽的创造源起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除了这件玉龙,各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其他精美的玉器,如斜口筒形玉器、勾云形器、玉龟、玉猪龙等。这些玉器的造型别致,其中一些为红山文化所独有,玉器也多出土于墓葬,而且很多墓葬仅以玉器作为随葬品。这些玉器不仅反映出当时发达的制玉水平,更是当时人们思想的物质载体。有学者认为,这些种类多样的玉器反映出当时的原始宇宙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萨满式宗教和仪式系统。这些玉器很有可能是当时人们用来通神的工具。在著名的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中,还发现了祭坛、积石冢、“女神庙”和举行大型仪式的建筑,这些都是当时思想文化的反映。这些玉器和建筑遗址也体现出红山文化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层,有部分人群实现了对经济生产工具的大量占有,并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权力,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得以生产精美玉器和修建大型礼仪建筑。
这条生动优美的玉龙作为红山先民智慧的结晶,直到今日仍吸引着中华儿女的目光,民族图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第8期。
[2]陈伟涛:《龙起源诸说辩证》,《史学月刊》2012年第10期。
[3]李新伟:《红山文化玉器内涵的新认识》,《中原文物》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