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十节青玉琮
玉琮上端长6.94厘米,下端长6.3厘米,上孔径5.55厘米,下孔径5.14厘米,高22.2厘米,为青玉制作,内外都经过打磨抛光,质地平滑光润,现藏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全器呈长方柱体,上大下小,外方内圆,中空,圆孔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上下均有圆形凸起,器表有大片的白化现象。整个玉琮分为十节,每节阴刻出简化的人面纹,即用细密的平行线纹象征羽冠,用一大一小的圆圈表示眼睛,用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人面纹的上射部阴刻有一头戴长冠、双手平举的舞蹈人物形象。

十节青玉琮
玉琮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遗址乃“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存,主体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距今约3200—2600年),是三星堆遗址的继承和发展,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葬共同构成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金沙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和墓地等,出土了金器、铜器、陶器、石器、玉器、漆器、象牙、鹿角等大量文物。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器型包括璋、凿、琮、璧、锛、戈、环、珠、牌形饰等。
玉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土地,《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目前考古发现的玉琮,最早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琮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广东地区的石峡文化、山西地区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其中良渚文化发现最为集中。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其造型经过了从圆到方、从矮到高、从单节到多节的发展过程,图案则经历了从繁复到简单、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多节玉琮是良渚文化玉琮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一般从两节到十二节不等,这些玉琮对周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学者研究,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一玉琮,从造型、制作工艺和纹饰上来看,与其他玉器具有明显差别,但却与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的八节玉琮大体一致,同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的遗物。寺墩遗址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遗址,出土有较多的玉璧和玉琮,年代上早于金沙遗址,但两者分别位于长江上游和长江下游,相距数千公里。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件玉琮,反映出早在商周时期,长江上游的古蜀文明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就存在密切联系,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人群流动、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工艺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朱章义、王方:《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4期。
[2]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著:《金沙遗址》,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3]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编著:《天府藏珍:四川馆藏文物精华》,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4]王方:《试析古蜀玉器中的良渚文化因素》,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成都考古研究(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